日期:2022-05-29
這是《在葛底斯堡的演說》原文及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葛底斯堡的演說
[美]林肯
87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現在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zhàn),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以考驗任何一個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存下去。 我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一個偉大戰(zhàn)場上集會,烈士們?yōu)槭惯@個國家能夠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集會是為了把這個戰(zhàn)場的一部分奉獻給他們作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非常恰當的。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這塊土地我們不能夠奉獻,我們也不能夠圣化,我們也不能夠神化。曾在這里戰(zhàn)斗過的勇士們,活著的和去世的,已經把這塊土地神圣化了,這遠不是我們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減的。全世界將很少注意到,也不會長期地記起我們今天在這里所說的話,但全世界永遠不會忘記勇士們在這里所做過的事。
勿寧說,倒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應該在這里把自己奉獻于勇士們已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yè)。倒是我們應該在這里把自己奉獻于仍然留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以便使我們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那種他們已經完成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yè);以便使我們在這里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以便使國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在葛底斯堡的演說》課文分析
林肯的這篇演說,簡潔、精當、有力,歷來被稱為“演說史上的珍品”。在不到二百五十個英文單詞的演說里,演講者竟能起承轉合,在立國之本的基礎上肯定了南北戰(zhàn)爭的偉大意義,熱情謳歌了勇士們?yōu)樽杂擅裰鞫I身的精神,鼓舞活著的人完成烈士們未竟的事業(yè),勉勵他們?yōu)槊裼小⒚裰巍⒚裣淼恼卫硐攵鴬^斗。
7月4日,葛底斯堡戰(zhàn)役勝利,11月9日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落成典禮的主題應該是紀念烈士,慶祝勝利,但林肯的演說并沒有直接悼念烈士,而是首先回憶八十七年前先輩們的立國之本──“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這是“起”。
從立國之本的高度來看待南北戰(zhàn)爭和葛底斯堡戰(zhàn)役,來緬懷犧牲的烈士們,引導聽眾超越一場戰(zhàn)役去思索其背后所蘊含的偉大意義。戰(zhàn)爭是為了“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原則的國家”“能夠長久存在下去”,烈士們是“為使這個國家能夠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葛底斯堡則是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一個偉大的戰(zhàn)場,并且因著勇士們的奉獻而被神圣化了。這是“承”。
在這個意義上,林肯給予了烈士們很高的評價:他們是為國獻身;他們圣化了這個偉大的戰(zhàn)場;全世界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所做的事。而在這里的集會和演講,相對于勇士們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也是遠遠不夠的。活著的人應該以行動來繼承和發(fā)揚烈士遺志──“倒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應該在這里把自己奉獻于勇士們已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yè)”“把自己奉獻于仍然停留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這是“轉”。
最后,林肯要求聽眾們汲取烈士們更多的獻身精神,完成他們的遺志,不讓他們白白犧牲。這樣,烈士們之所以獻身,是要使“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的國家能夠長久存在下去,而我們也是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照應了開頭的立國之本,政治理想與立國之本相一致,這是“合”。
在短短兩三分鐘的演講里,能包含如此完整的意思,能具有如此頓挫的表達,實屬罕見。
這篇演講詞情感真切深沉,語言簡潔凝練,催人奮進。有人評論說:“像一首凝練的史詩,真摯,深沉,意蘊無邊。”
可借鑒的技巧:
本文短小精當,最值得借鑒的是其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林肯所著眼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從這個高度上,他給予烈士以極高的評價;也從這個高度上,他肯定了無論活著的還是去世的勇士們的獻身精神;同樣,也是在這個高度上,林肯向人們發(fā)出了號召。因此,這次演講少了戰(zhàn)爭的殺伐之氣,而具有莊嚴、肅穆之感。
在具體行文上,這篇演講層次非常清楚,銜接也非常巧妙。例如第2段里,林肯先點明是偉大的內戰(zhàn)和偉大的戰(zhàn)場,對烈士們英勇的獻身精神予以高度評價。接著,演講者從“我們”對“烈士”的“奉獻”談起,指出為烈士們修建國家公墓是“完全應該而且是非常恰當的”,這是一“揚”;緊接著卻是一“抑”:“我們不能夠奉獻,不能夠圣化,不能夠神化”,一連用三個“不能夠”,會引起聽眾強烈的反應;然后一“解”:那些勇士已經將這片土地“圣化”了,我們所做的是很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揚”一“抑”一“解”間,聽眾的心便被緊緊地抓住了。而且,林肯還在“不能夠奉獻”后面加了“不能夠圣化(consecrate)”與“不能夠神化(hallow)”,既把文義引向深入,同時也為評價勇士做了鋪墊;在對勇士進行評價的時候,一個插入語,“活著的和去世的”,把活著的人與犧牲的勇士聯系起來了。這些,又好像頓挫間的潤滑劑,在不知不覺間將聽眾的思索引向深入。然后,談到了演講,認為無論演講還是典禮都無法與勇士們在這里所做的犧牲相提并論。這仍是對上文的承接,但已為下面“轉”做好了準備。一個“毋寧說”,把原本的悼念與緬懷,轉為對奉獻行動的動員。至此,林肯的真意才表達出來,余下的就是迅速推向深入,并照應主題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講也是如此。與寫出來的文章能反復閱讀不同,演講是一個即時性的說話活動,除非借助記錄手段,是無法反復欣賞的。如果太過平鋪直敘,很難讓聽眾長時間地保持高度注意。因此,采用一些技巧,適當來些文義上的抑揚頓挫,調動聽眾緊隨著演講的思路,是很必要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