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高二語文必修2《2.故都的秋》教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學習“三重觀照”閱讀方法
2.涵泳散文語言,品味意境之美,體悟情感意蘊
微觀設計(品味意象,涵泳語言,學會鑒賞方式) (1)作者筆下寫了故都的秋哪些典型景致?請選取最能體現秋味的景致進行鑒賞。(小組討論)
表層意蘊:手法、用詞、景物和意境特點
深層意蘊:思想、情感態度
二、中觀設計(“瞻前顧后”,整體關照,體會文章寫法)
(2)作者是如何寫南國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表層意蘊:手法、自然環境特點
深層意蘊:情感內涵
三、宏觀設計 (深味文化,知人論世,感悟秋士情懷)
(3)文章最后作者寫到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東坡的《赤壁賦》有何用意?(小組討論)
表層意蘊:作者情感
深層意蘊:文化內涵
提示:
那人那世:郁達夫三歲喪父,十七歲留學日本,在日本呆了9年。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文藝創作。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創作大量的山水游記和詩詞,其舊體詩存世近500首,其自言“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并學習繪畫,筆墨簡淡,尤愛朱耷山水花鳥。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8月16日,應《人間世》社編輯催稿, 17日晨起,寫了《故都的秋》。
答案:
參考答案:牽牛花、落蕊、秋蟬、秋雨、秋果(秋棗) 1.牽牛花
“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視覺角度寫花色,藍色和白色屬于冷色,有寧靜、深遠、素雅、純靜、清麗之美。又以尖細且長的草進行反襯,寫意筆墨,寥寥幾筆,意蘊無窮。牽牛花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清涼疏朗的感覺,表達作者內心的閑適和對故都之景的贊嘆喜愛,而牽牛花(朝榮),早上開花晚上凋謝,淡雅之美背后是生命短暫的淡淡的傷感。
場面描寫句子改為“破屋住著,早晨起來,泡碗濃茶,院子里坐,看碧綠的天色、聽馴鴿的飛聲”行不行?
原句長短句結合,錯落有致,節奏舒緩,吻合閑適心境。前邊已經是整句了,整散結合。形容詞更能體現意境的疏朗清淡和高遠空闊。改后都是短句,急促強烈,與風格不符。
2.秋槐落蕊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從觸覺、聽覺、嗅覺角度寫其柔軟、美好、清靜,襯托環境的寂靜,突出作者回到故都心境的寧靜和安適。
“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既有視覺感受又帶有主觀心理感受,落蕊有一種生命調零的意味,落寞則表達了一種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傷感,是一種對生命衰亡的情趣體味,清閑之中又有悲涼。
“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這些深沉的地方”從槐蕊中一葉知秋,文人悲秋情懷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生發了落寞之感。
3.秋雨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來一陣涼風……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對秋雨來時進行場面描寫(正面描寫)從“涼風”的觸覺、“息列索落”的聽覺、“太陽”“天青”的視覺多感官寫秋雨,將天氣轉涼、善變寫得饒有趣味,輕松明快。
雨后都市閑人的對話場景從側面描寫秋涼,突出其細節描寫的動作和語言。“天可真涼了”字念的很高,拖的很長,還有念錯的歧韻。質樸濃郁的方言,帶有京韻京腔,有著生活的情致和趣味,暗含對故都深沉的眷戀。“咬”“立”“微嘆”等動作描寫盡顯閑適之態,更親近真實,具有生活氣息,也是作者意欲像他們一樣悠閑之意
用詞:賞析“一層秋雨一層涼”中的“層”換成“陣”好不好?
“層”似乎更讓人感受到悲涼的層層堆積,化抽象為具體,突出涼的深重。秋風秋雨愁煞人,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也有一絲作者對天氣轉涼的無奈。
4.秋蟬
“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寫最普通、平凡的景致,“嘶叫”“衰弱”“殘聲”從聽覺角度描寫,昭示一種生命的晚景,讓人不勝唏噓,與落蕊的落寞相似,作者看到的“悲涼”一脈相承,對生命感悟的雅趣和景致的煙火氣融為一體。
5.秋日盛果
“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淡綠微黃顏色的時候……西北風就要起來了”,比喻寫棗子飽滿圓潤的形狀,是作者對奇景的贊嘆、喜愛。以棗子顏色的變化寫北國之秋的變化,把棗子生長的過程看做秋天由始到終的過程。繁華將近是落寞,草木繁盛后自然開始衰亡,秋天結實后秋風再起,又一個生命輪回開始,透露出悲涼意味。
二、
(2)作者是如何寫南國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表層意蘊:手法、自然環境特點
深層意蘊:情感內涵
參考答案:
表層意蘊:南北之秋對比,寫南國之秋“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賞玩不到十足”,對比秋的意境姿態;“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荔枝灣的殘荷”等景點名勝的自然景觀與秋蟬、牽牛花、秋蕊等北國之秋最平凡的景致對比;“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黃犬之于駱駝”將南北秋味作喻對比,四組比喻構成排比,寫出南方的秋溫潤明快,北方的秋味悲涼厚重,突出南國秋味和秋色不如北國之秋濃烈、透徹,北國的秋味更有作者喜歡的清涼意味。
深層意蘊:
北國之秋濃重的清涼更符合作者的心境。郁達夫對故都之秋神往、眷戀,也表達深沉的感傷。
1.“悲涼”有郁達夫鮮明的個人印記,與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個人性格有關系。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三十年代白色恐怖下被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哀痛,“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
2.“悲涼”更烙有時代的印記,是社會的悲涼,三十年代,國家破落,社會生氣不足,百姓無限悲涼,文人雅士在白色恐怖籠罩下低迷消沉,郁達夫只能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雖暫得恬靜、悠閑,而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寧靜,而是充滿矛盾和苦悶。
3. 悲秋是中國文學的傳統,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作者作為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文人,審美情趣審美愛好就自然的表現出對悲秋的欣賞偏好,呈現出一種悲涼之美。
三、宏觀設計 (深味文化,知人論世,感悟秋士情懷)
(3)文章最后作者寫到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東坡的《赤壁賦》有何用意?(小組討論)
表層意蘊:作者情感
深層意蘊:文化內涵
參考答案:
悲秋——悲人生——做秋士。
1.這兩篇文章中作者以秋為引,借草木摧折有感于宦海沉浮、感嘆人生艱辛不易,都是暮年仍不得志的“秋士”之感。作者以古人自比,借兩人暗指自己身處悲涼而不得志。秋士際遇與作者革命戰士身份吻合,更有情感共鳴。他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文藝創作,口誅筆伐卻被迫輾轉流離,文學理想、革命使命無法實現。
2.文人 “秋士”自有悲秋情結,更有對秋的情趣和深沉之感。《赤壁賦》中蘇東坡超脫曠達,樂觀豪邁。而作者所寫故都秋景寂寥卻不甚落寞、悲涼卻不甚慘淡,有一種靜謐和空寂的美,有一種內在的質樸美,是文人士大夫的美學之秋,也正是這種秋士風范的氣概所在,悲而能壯,哀而不傷,作者懷著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唱出一曲悲涼的秋的頌歌。
3.作者心目中的秋是超越時代而存在的一種文化傳承,看到古人悲秋情懷,以古人為先導,與古人心心相通情感相系,再悲的秋也能度過。
4.故都的秋,不僅是實體的秋,更是心靈上的對故鄉、對中國、對中國文化的回歸。
5.增加文學厚重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