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語文高一必修一第五課《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備課思路:
一、學生預習課文,了解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完成《學法大視野》上24頁25頁的預習作業。
二、第一課時:
1、梳理文學常識,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指正讀音。學生自讀,并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反復誦讀。
2、學生朗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并粗略說說喜歡的理由。
3、學生自評朗讀,或再次誦讀該段落。
4、講解重要文言現象,讓學生識記。
5、了解文意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文章情節。
(提示:為什么刺?——怎么刺?——結果如何?)
行刺緣由——行刺準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失敗被斬
6、講解:行刺緣起
第二課時:
講解“行刺準備”和“易水訣別”,以第三段和第九段為主,深入朗讀感悟,分析人物形象(荊軻、樊將軍、太子丹)及人物描寫方法,場面描寫(各種手法的運用)
第三課時:
1、講解“秦廷行刺”和“荊軻被斬”,以第十四段為主,進行研讀,抓人物描寫方法,通過對比等手法進行人物形象分析。
2、拓展延伸:群文閱讀,聯系表達交流《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進行寫作指導。
教學反思:
依稀記得第一次上該文時,因為文章較長,不知道從何下手。雖然聽了師父的課,自己也有認真備課,但幾堂課下來,總覺得不太滿意。再上該文,覺得有幾點做得較好的方面:
1、重難點突出。突出能表現人物個性的細節,突出人物描寫的各種手法:語言、動作、肖像、心理、側面描寫等,抓“易水訣別”這個場面。
2、剔除了自己想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這課可把握的人物形象多,重點抓荊軻這一主要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文言字詞上,杜絕一字一句串講,也不會給學生拓展過多文言知識,就針對該課講解重點難點。
3、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事實證明,是可以充分的相信學生的。以1712班為例:預習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熟悉度,預習作業均能有效完成,這就為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提供了保障。
4、群文閱讀與寫作訓練。對于閱讀,純粹是我個人的愛好。而以課文帶作文,則是我以往教學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自己能慢慢改進。
不足:
對學情把握不足。所教兩個班情況不太一樣,可能因為是班主任,12班課前準備會充分些,課堂上自然就積極主動些。可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并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差異,所以一度出現了學生找不到地方的現象。
學生基礎較差,課文講解之后做練習鞏固時,發現很多文言知識,學生沒有落實。站在考試的角度來說,這又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對于荊軻會出謀劃策,“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刺秦這一行為,學生提出疑問:就因為愛國就要這樣嗎?當時我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把問題拋回給學生,讓他們課后思考。事實上課后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證實作為衛人的荊軻絕不僅僅只為解燕國滅國之危,或者說是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背后還有更深刻的原因。所以說學無止境,不要僅僅拘泥于文本,一篇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課文,只要認真挖掘,里面有大量的文章可做,并且很多是前人已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何不好好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充盈自己的頭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