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阿Q正傳》教學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阿Q性格的復雜性分
②分析理解未莊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③析阿Q悲劇的社會原因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讀細、讀懂課文
②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用復述、提問、討論等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③學生通過閱讀、復述、討論等方式研討課文,探究問題,鑒賞文學形象。
④教學輔助手段:幻燈片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刻認識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以及國民性弱點。
教學重點
1,充分理解阿Q悲劇的必然性和這一悲劇的形成原因
2,把握小說中的生活細節(辛亥革命的本質弱點就包含在這些細節所組成的歷史畫面之中)。
掌握這兩個重點,有利于學生從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認識辛亥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教學難點
1,學生對阿Q性格的表現方式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覺得荒唐可笑
2,學生不熟悉歷史上的風習,很難從某些平凡的細節中看出深意
以上難點和重點也是統一的。解決難點正是為了突出重點;只有在提出重點的原則指導下,才能更好的解決難點。
教學安排
1. 課時:3教時
2. 內容要點:
第一課時復述課文,理清層次思路
第二課時分析典型環境,
第三課時分析阿Q形象,認識阿Q性格中的復雜性
教學要點
課前預習
1.提前兩周布置學生課下閱讀《阿Q正傳》全文:了解阿Q受壓迫的歷史及其生活環境,了解全文的故事情節
2.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并根據教師列出的七個小標題,寫出復述要點
(1)烏蓬船的使命和茶房酒肆里的談論
(2)阿Q造反和趙太爺探風
(3)阿Q的夢——白盔白甲到未莊
(4)靜修庵內外的兩場鬧劇
(5)辮子引起的風波
(6)阿Q對銀桃子的幻想和幻想的破滅
(7)趙府被劫和阿Q的幻覺
學生復述課文往往容易空泛或過于簡單,列出這七個標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記敘的要素,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交代清楚,重要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要求復述的準確,并寫出復述要點。
第一課時
一、導語(從高一學過的《藥》導入)
二、了解《阿Q正傳》全文的基本情節
1.序
開端
2.優勝記略
3.續優勝記略
發展
4.戀愛的悲劇
5.生計問題
6.從中興到末路
高潮
7.革命
8.不準革命
結局
9.大團圓
三、生復述課文(按預習列出的小標題復述)
四、結合練習一,劃分段落層次 1—3 未莊風傳革命
革命
4---27 阿Q宣布革命
28---34 夢中幻想革命
35---48 去靜修庵革命
不準革命 1----7 未莊沒有革命
8---23 不準阿Q革命
24---31 革命幻想破滅
a) 為了加深印象,再提出兩個問題:
①從烏蓬船的到來到趙府被劫共約多少天?
②在你的想象中未莊是怎樣的村鎮?
目的是讓學生弄清課文中每件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熟悉未莊的生活環境。因此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一定數量的細節來證明上述設想。
b) 作業:
思考:革命給未莊帶來了哪些變化?革命中未莊各階級的動態是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一、 研討革命給未莊帶來了哪些變化?
提示:
1.莊人們是怎樣知道革命黨進城消息的?
2.消息傳開后未莊人們議論了那些事?
3.靜修庵老尼姑說“革過一革的”,是什么意思?
4.在革命風波中,未莊人覺得可怕的是什么?
5.趙秀才等人的盤辮一舉引起了什么反響?
6.找秀才掛上“銀桃子”后,人們怎樣議論?
7.趙府被劫剛過去,未莊是怎樣情形?
二、研討未莊各階級的動態是怎樣的?
1.地主階級動態
(1)舉人老爺為什么要把財物寄存到鄉下?他跟趙府本來“素不相能”,為什么現在特意排了“轉折親”?
(2)趙秀才跟假洋鬼子本來也“素不相能”,為什么約了一同去砸龍牌?
(3)趙太爺父子在革命消息傳來那天干了些什么?為什么竟對阿Q改變了稱呼?
(4)假洋鬼子給趙秀才弄來一塊“銀桃子”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假洋鬼子要吹噓他跟“洪哥”的關系?
(5)課文中提到的“咸與維新”有哪些具體表現?
2。農民階級動態
要點:不覺悟,多數人沒有革命要求,也沒有人帶領他們進行革命
3.從上述兩個階級的基本狀況的分析,你對當時的革命有了怎樣的認識?
三、作業:
要求以《“白盔白甲”和革命黨》為題,寫一篇讀書筆記。
第三課時
一、 分析把握阿Q形象及其性格的復雜性
1個口號:“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2個行動: 靜修庵革命
找假洋鬼子 3個目標: 報仇
發財
討老婆 4個態度: 深惡而痛絕之
神往
很不平
告狀
二、由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達到以下幾個認識:
(一)阿Q身上既具有強烈的自發的革命要求,又體現出濃厚的精神勝利法特征
(1) 他熱切的向往革命,要投降革命黨,是他的階級地位決定的,跟人民大眾反封建要求是一致的。這是阿Q形象中的本質方面。但他畢竟是個尚未走上真正革命道路的農民,因此,在這樸素的愿望中又不可避免的夾雜著一些落后意識的成分。
(2) 阿Q大喊“造反了”是需要勇氣的,沒有強烈的革命愿望是不會這樣做的,不能看成是一種狂妄的舉動——盡管其中也含有精神勝利法的成分。
(3) 阿Q的夢,其中有自私意識的表現,但他對“白盔白甲”的希望和剝奪地主財產的要求,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成是消極的東西。
(二)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認識
(1) 它是封建階級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創傷。
(2) 阿Q雖有自發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黨深入農村之前,卻不可能獲得別種思想武器,他受“精神勝利法”的支配是不自覺的。
(3) 正是由于“精神勝利法”的支配,阿Q無法在屈辱中奮起,在失敗中求生。
(三)阿Q 自發的革命要求和“精神勝利法”之間的關系
二者既相互統一,又相互矛盾。“統一”是指在封建階級壓迫下的統一,“矛盾”是因為他們的本質全然不同。只有用前者去戰勝后者,才能前進;如果后者戰勝了前者,則意味著悲劇的到來。
三、小結
1. 阿Q形象的意義
2. 阿Q的悲劇的必然性
四、作業
寫一篇隨筆《阿Q 悲劇的啟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