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記念劉和珍君》課件心得,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記念劉和珍君》是篇傳統課文,教了無數次。每一次細讀文本,每次認真備課,都會有新的收獲。又一次讀備《記念劉和珍君》,有了如下一些發現與體會:
一、虛詞在表情上如此重要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虛詞是值得重視的。無論是重點段落,還是一些不起眼的段落,就虛詞我們都可品出無限的情味。
1、被我們忽視的一個“也”和兩個“只”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這兩段話,大家可能不會注意虛詞“也”,這個“也”有著這樣的意味呢?
這個“也”,是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的,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一個“也”字,魯迅先生覺得不夠,還輔以一個“早”字,這就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兩個“只”,比較容易理解,強調魯迅先生自己的感情用文字不能傾訴,但又只能用文字來傾訴,足見悲憤之情深沉濃烈,表現了魯迅先生沒有更好的形式來紀念逝者的無奈與傷痛。
2、被我們忽略的“正”字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這里的“正”是“剛、恰”的意思,聯系句子,這個“正”強調了寫作的好時機,突出了必要性和針對性,因為此時寫的文章,可喚醒“庸人”,去除健忘記癥,牢記血債。
3、被我們弱化的兩組虛詞
所謂“弱化”,指的是不系統,不細致。
第一組: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才”“便”表明請愿是臨時發生的,并沒有經過“預謀”,而慘案發生是那么的突然;“居然”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人們沒有想到“執政府”竟如此殘忍地殺害“請愿群眾”;“但”“竟”表現了魯迅先生的詫異,他都不相信“噩耗”,懷穎是“傳說”,可見反動派是多么的兇殘;“向來”“然而”“也”寫出了統治者下劣兇殘的程度聞所未聞:“況且”“更”,表明善良謙和的劉和珍竟“無端”遭遇毒手,更反襯出反動派的兇殘。這一系列虛詞既表現了魯迅先生的“驚”與“疑”,還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大憤。
第二組: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這三個詞在表達上有無差別呢?
都有完全沒有料到之意,但又有細微的差別。“竟會”完全沒有料想到,居然會如此,突出了“兇殘”的程度;“竟至”,指完全沒有想到,居然能達到,突出下“下劣”的程度。這兩個詞均含著憎惡貶斥的情感;“竟能”,指完全沒想到,居然能做到,突出了中國女性臨難“從容”的程度,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她們勇毅精神的頌贊之情。
二、特殊手法體現在表情上如此巧妙
1、貶己揚他的反襯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魯迅先生先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接著又說“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
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是從形式上的師生關系角度說的。當時魯迅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劉和珍是該校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確是師生關系。說“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從劉和珍犧牲的意義角度說的。劉和珍為愛國而獻身,而自己卻“茍活到現在”,就此而言,她不是“我”的學生,而是我應當尊敬的先生,“我”當對她奉獻我的尊敬。這里通過自我解剖說明師生關系錯位的寫法,通過貶己揚他的反襯,不但感人至深,而且發人深省。
2、形象生動的類比
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大量的木柴”比喻代價巨大的流血斗爭,“一小塊煤”比喻人類前行的歷史。這里用類比的寫法,指出向反動派請愿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3、傳神的漫畫筆法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短短的一段話,極為精彩,極具諷刺意義。“昂起頭”“個個臉上有著血污”,這一極不協調的形象活畫出中外殺人者兇殘無恥的嘴臉。
4、短促的句式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
這一段在句式上有何特點呢?
稍加留意,你會發現,魯迅先生多用急促的短句。為什么,一是表達內心的沉痛,如開頭一句,一字一頓,氣斷聲吞,聲聲泣血,字字含悲;一是表達一種無法控制的激憤情緒,集中在后半部分。
5、富贍的長句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
這一長句傳遞出豐富的信息和情感,一是與追悼會現場沉重悲涼的氛圍合拍,二是指出這一天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一天,照理,這樣的民國政府理應是民眾的政府,可現在淪為了屠殺民眾的兇手。這是牢記在心的,血債血還;這一天,讓我們無比的悲痛。
三、標題在表情上如此富有意味
“記念劉和珍君”,這一標題值得揣摩。首先,為什么魯迅先生要在自己的學生“劉和珍”后著一“君”字,僅是出于禮貌嗎?不僅如此,還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劉和珍這位謙和、善良、富于反抗精神的學生的敬重。“記念”注解上說,現在寫做“紀念”,也就是說二者等同。這樣說是否符合魯迅先生本意呢?筆者讓學生揣摩,學生們認為有“銘記與懷念”“記住與惦念”“記述與紀念”的意思,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多了一些情味。
從標題上可以見出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主要是第三部分,加之相關的部分也不及文章一半,那么,可否將標題改為“3·18慘案有感”?這里就涉及到切入點與情感表達的問題。以紀念劉和珍為切入點,更能表現段政府的兇暴、流言家的下劣,更能表現魯迅先生內心的沉痛與激憤,更能表達魯迅先生的反思與總結。
四、結構如此特殊
《記念劉和珍君》不是一篇簡單的寫人的文章,特有的結構,為文章思想感情服務。
總體來說,明線是“紀念劉和珍君”,暗線是“魯迅先生的悲憤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紀念目的”“紀念內容”“紀念意義”三部分來結構全文,重心在“記念”。
從寫作緣由寫起,正好概括了發生慘案的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和作者的情感歷程,創造濃郁的抒情氛圍。所以文章沒有采用慣用的順敘,因為文章不單是為一個人寫紀念文章,也不是為一個人作傳。
本文的一個目的就是喚醒民眾,所以涉及到眾多層面的人物,圍繞著劉和珍等人的慘案,形成了一個圈,多向地體現“3·18慘案”所帶來的啟迪與思考。
特別的結構,表達了豐富而深沉的情感,這是雜文特色。
其實就個人意見,將《記念劉和珍君》歸入“品文與品人”的散文單元是不大合適的。這種歸類,不利于師生理解雜文的思想與藝術風格。此為閑話,就此打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