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竇娥冤》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在我國古代,由于種種原因,許多事情的結局都讓人覺得凄涼悲慘,但人們都會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們的身上,比如梁山泊與祝英臺,雖生不能在一起,但人們讓他們死后雙雙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劉蘭芝和焦仲卿雖被逼而死,但兩墳相依,兩樹相連,也是人們對他們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們又將看到一個凄慘悲痛的富有浪漫氣息的古冤案——《竇娥冤》。
二.元雜劇與關漢卿:
(一)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題目:
雜劇劇本結尾處有總括全劇情節的對句。對句末句為劇名全稱。如《竇娥冤》:“秉鑒賞=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怨”。
(2)結構:
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個完整的故事,如《竇娥冤》。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如《西廂記》。
①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
②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也有變例,如《西廂記》第四本就出現了鶯鶯、張生、紅娘輪唱的情況。《竇娥冤》屬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⑤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4)宮調:
樂音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
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不同宮調之聲情不同。《竇娥怨》第三折用正宮,適于表現“惆悵雄壯”的思想感情。
(5)套數:
亦稱聯套,是將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每套必有[尾],亦稱[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闋。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竇娥冤》用正宮,其聯套形式為[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鮑老兒][耍孩兒][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詞:
劇本中的唱詞,即曲詞,是按照曲牌規定的字數、句法、平仄、韻腳填寫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規定之外,適當加入襯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竇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韻。
(7)賓白:
指劇中人的說白部分。”
賓白又分以下四種: 對白:人物對話;
獨白:人物自敘;
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
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鑼三下科”。
(二)作者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關漢卿此語反映了他的個性。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吟詩,會篆箍;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兒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取,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兒道上走!
關漢卿的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稱為世界十大悲劇之一。他是我國戲劇的創始人,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家“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838年《竇娥冤》就有英譯本流傳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與達·芬奇等同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的戲劇語言,被稱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節選部分的情節結構: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開端):賽盧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發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下三樁誓愿。
啟發:節選部分中,竇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課文可分為幾場?
赴法場 怨天 (竇娥指斥天地)
見蔡婆 遺囑 (竇娥告別婆婆)
在刑場 誓愿 (竇娥發下三樁誓愿)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節選部分情節結構
二、分析文意:
閱讀欣賞第一場戲 :
〔外扮監斬官上,云〕下官監斬官是也。今日處決犯人,著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來人閑走。〔凈扮公人,鼓三通,鑼三下科,劊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帶枷上,劊子云〕行動些,行動些,監斬官去法場上多時了。〔正旦唱〕
1、開場的舞臺提示(賓白、科介)寫了什么內容?起到什么作用?
開場科白描寫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種陰森緊張、肅殺可怕的氣氛,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氣氛。
閱讀“端正好”這支曲子: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1. 【端正好】這支曲子中,竇娥主要訴說了什么?
竇娥主要訴說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懲罰,冤屈可以動地驚天。作者借助于竇娥由“屈”而“怨”的情感刻畫,自然地引出了下一支曲子[滾繡球]。
2.【端正好】這支曲子里“沒來由”“不提防”“動地驚天”三個詞有什么樣地表達效果?
沒來由:更能突出竇娥的大屈大冤,表現出竇娥的清白無辜;對于官府,實則諷刺其誣陷得逞。
不提防:突顯出世道、人心的險惡。
動地驚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間已沒有可以伸冤處,只能希望天地能感應,還自己一個清白。弱者地無奈,反映出了人間的黑暗。“動地驚天”可說是戲文之眼,為后面的三樁誓愿的實現埋下伏筆。
3.有人說竇娥的“鳴冤”反映了一個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樣看?
①.曲子中竇娥的“鳴冤”不是哀婉地哭泣,主人公開頭就發起了對黑暗勢力的反抗與控訴,有動地驚天的舞臺效果,有目的地塑造出一種憤勝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剛烈的特有的氣氛。
②.曲子中“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是主人公在臨刑前的最真實的心理刻畫,不單流露出一個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了自己不甘心蒙冤受屈的巨大的悲痛等多種情愫。
閱讀“滾繡球” 這支曲子。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劊子云〕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正旦唱〕
1.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寫了什么內容?
寫了主人公先前認為世間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接下來悲慘的遭遇讓她不禁對天地鬼神產生了懷疑,而后憤怒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公,階級的對立,以及對天地鬼神大膽地徹底否定。
2.竇娥是被昏聵的官吏屈判成殺人死罪的,在《滾繡球》中為何要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猛烈的譴責呢?
①.封建社會,人民不僅在人身權利及政治經濟上受壓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當時觀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間公道。封建官吏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況。竇娥開始也受神權思想影響,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
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看清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冉雍可以做大官。可見南面就意味著皇位官爵與權力的象征和尊嚴)”的社會真相。
③.主人公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3.曲子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反映出封建社會下婦女的社會地位如何?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突顯竇娥的天大冤屈,怨恨,最終也只能轉化一聲悲泣了事。作者借竇娥之口,對封建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尖銳的批判,同時,也表現了竇娥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
閱讀[倘繡才]
【倘秀才】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劊子云〕你有甚么話說?〔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懷恨,后街里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
〔劊子云〕你如今到法場上面,有什么親眷要見的,可教他過來,見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劊子云〕難道你爺娘家也沒的?〔正旦云〕只有個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應去了,至今杳無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劊子云〕你適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劊子云〕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他見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方便。
〔卜兒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婦兒!〔劊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來了,叫他來,待我囑付他幾句話咱。〔劊子云〕那婆子,近前來,你媳婦要囑付你話哩。〔卜兒云〕孩兒,痛殺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里,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占我為妻。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婆婆,此后遇著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唱〕
1.竇娥為何哀求走后街?
“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說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見到后讓婆婆傷心。
2.這一情節表現了竇娥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對揭示主題有何作用?
①. 縱觀全劇,作家在刻畫竇娥反抗性格的同時,也注意逐一展現人物性格中溫順善良的一側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犧牲自己,屈招了藥殺公公的死罪。”)使竇娥的形象更加清晰與豐富。而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顯出其冤屈,她的抗爭與反抗也就越發令人同情。。
②. 一個乎時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斷為殺人的兇手,足見當時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突出了竇娥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黑暗,現實的殘酷。從而激起人們對竇娥的深切同情。
③.從側面反襯出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這一細節的描寫不僅使竇娥這個形象更其豐滿動人,也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更為有力和深刻。
3.竇娥臨死前反復叮囑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樣的思想感情?
⑴、體現竇娥難以舍別婆婆,表現了她對婆婆的掛念;
⑵、安排婆婆做這些事,是讓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獨痛苦或生輕生之念;
⑶、增強悲劇氣氛;
⑷、白發人送黑發人,白發人祭奠黑發人,這樣的場景更加突出社會黑暗,無公道可言。
閱讀[快活三][鮑老兒]
【快活三】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念竇娥從前已往干家緣,婆婆也,你只看竇娥少爺無娘面。
【鮑老兒】念竇娥伏侍婆婆這幾年,遇時節將碗涼漿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
〔卜兒哭科,云〕孩兒放心,這個老身都記得。天那,兀的不痛殺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煩煩惱惱,怨氣沖天。這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劊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時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劊子開枷科〕〔正旦云〕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監斬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說。〔正旦云〕要一領凈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監斬官云〕這個就依你,打什么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正旦唱〕
1.思考上一段的科介、賓白及[快活三]、[鮑老兒 ],看科白和唱詞在內容上有何聯系?
都訴說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遺囑。
(注:人們稱這種在唱詞、說白中訴說同樣的內容為“曲白相生”。)
2.竇娥說自己“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這話怎樣理解?
因為現實難合人意,她在是非顛倒的社會中感到無能為力,只能感嘆自己時運不濟;另一方面這樣說也可以安慰婆婆,減輕婆婆的悲傷,突顯她的孝順。
3、簡析藝術手法:
①.懸念:哀告走后街
②.巧合:怕見婆婆偏偏遇見婆婆
③.曲白相生:說白與唱詞相互補充。
閱讀第三場戲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劊子云〕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監斬官云〕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沖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尸骸現;要什么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后,著這楚州亢旱三年。〔監斬官云〕打嘴!那有這等說話!〔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劊子做磨旗科,云〕怎么這一會兒天色陰了也?〔內做風科,劊子云〕好冷風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
〔劊子做開刀,正旦倒科〕〔監斬官驚云〕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劊子云〕我也道平日殺人,滿地都是鮮血,這個竇娥的血,都飛在那丈二白練上,并無半點落地,委實奇怪。〔監斬官云〕這死罪必有冤枉,早兩樁兒應驗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說話,準也不準?且看后來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與我抬他尸首,還了那蔡婆婆去罷。〔眾應科,抬尸下〕
1、竇娥的三樁誓愿分別是哪三樁?其實質分別是什么?
(1)血濺白練 ——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2)六月飛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
(3)三年干旱 ——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2、這三樁誓愿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在全劇中地位如何?
①這三樁誓愿,層層深入地表現了竇娥對自己無辜蒙冤的強烈憤怒、堅決反抗。
②是她反抗性格的頂點,是全劇高潮。
3、三樁誓愿的實現采用了什么手法?說說這種手法的藝術效果?
①浪漫主義手法。
②既能證明竇娥冤情實在是真,又能增強悲劇氣氛。從觀眾角度來看,符合一般民眾善惡有報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愿望,能引起觀眾更多的共鳴,也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
思考題:4.劇作家為什么要在這折戲的結尾安排“三大奇愿”這樣的情節呢?
①.竇娥臨刑時發下三樁奇愿,從內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強烈,不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zhāo)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動地,讓人們都知道“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難言”。
②.這三愿充分揭露了當時社會官吏昏聵,法制腐敗,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它著力表現主人公與社會惡勢力“爭到頭,競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甚至產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動天地的力量。三樁奇愿也是作家社會、政治觀點和美好理想的形象體現。
③.運用浪漫主義藝術創作手法,通過奇特的構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驚、人神共怒的藝術處理,使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乃至實現的事在藝術舞臺上發生并得以應驗。
這樣的安排和處理,雖違背事物的常見原理,卻又合乎人情,從而有力地體現了廣大人民伸張人間正義,殺卻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與愿望。
5、這部分內容上,作者還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主要是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六月飛霜、東海孝婦。
四、課堂小結:前兩場戲中,竇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溫順善良的品格。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她命運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尤其是最后三樁誓愿,更是竇娥個性的最高展現,是全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板書設計:
訴說冤屈 赴法場
懷疑質問 怨(反抗精神)
徹底否定 揭露社會
哀告走后街 (懸念) (怕見蔡婆)———善良
見蔡婆
遇見蔡婆 (巧合) 悲(溫順善良)
三樁誓愿 實質
血濺白練 ——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六月飛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六月飛雪)
三年干旱——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東海孝婦)
第三課時
重難點提示:
《竇娥冤》第三折情節結構有何特點?
本折戲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竇娥譴責天地鬼神。
第二部分是竇娥與婆婆訣別。
第三部分是竇娥發下三大奇愿。
①.這三部分有張有弛,疏密相間,富有鮮明的藝術節奏。
一開幕劊子手搖旗提刀,監斬官厲聲吆喝,再配上緩慢沉悶的鑼鼓聲,舞臺一片陰森緊張的氛圍。竇娥披枷戴鎖登場,呼天搶地的悲訴怒斥,更加重了悲劇氣氛。眼看竇娥就要成為刀下之鬼,觀眾的心繃得緊緊的。然后作者卻宕開一筆,轉人第二部分婆媳訣別。
②.竇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嘆與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爭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示了她內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淚下,感人至深。劇情發展明顯有一頓,形成一張一弛的戲劇波瀾。這一“弛”為下一“張”蓄勢,從而轉入全劇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獨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寫作特點:1.想象、夸張的藝術手法。作品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設計了三樁誓愿的超現實情節,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愿望也反襯出社會的黑暗。這是本折也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著力的一筆,是作品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