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人生的境界》第二課時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重點研讀,探究質疑(只要能做到自圓其說、持之有據即可):
1、結合你對四境界的理解,談談你對下面文字的認識。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
B、“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C、“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切惡乎待哉?
(這題意在加深學生對四境界內涵的理解)
明確:A句反映了古人盡管遵循自然法則,但不知不識這些法則,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為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現了作者不以己悲,歲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是道德境界。D句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覺解”是什么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意義的有無決定于覺解與否?
明確: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了解。
說對于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么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明確:神宗所說的“覺”,有其特定的含義,就是覺解到宇宙,覺解到天地,覺解到出世之途。
4、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確:后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于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5、“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6、“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于社會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7、什么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么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8、怎樣理解中國的圣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為什么說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確:所謂“既出世又入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人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會斗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里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二、拓展延伸:
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過無數的仁人志士,請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布置作業:
1、《訓練冊》P.58—P.65
拓展延伸
A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這句選自《古詩源》(為清沈德潛著)中的古歌謠《擊壤》。
意思是:白天起來工作,夜晚回家休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這是一首杰出的、源遠流長的遠古民歌。擊壤,是古代人們的一種游戲,往往邊舞邊歌。這首歌大概是總結之作,由生活中得出而在擊壤之舞中歌唱。它生動傳神,概括形象,逼真地寫出遠古居民的生活圖象。寥寥幾句歌詞就樸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古代人民日常勞動和生活的圖景,其中洋溢著熱愛生活、自由自在、藐視“神威”(或天威)的樂觀主義精神。由此可以一窺我國遠古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而且也可以看到我國詩歌傳統的源頭。
B、句子:“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古人向往功名,經常引用到“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話。這幾句話出于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原詩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千鐘粟”意思是做官;“顏如玉”意思是美女;“黃金屋”意思是有錢。讀書好才能做官,做了官也就有美女、金錢。古時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要先求美女,以傳宗接代,所得金錢才有人繼承。
古人都講“學而優則仕”,踏入仕途是當時讀書人的理想。做了官才能擁有美女、金錢,其實,就是鼓勵子弟好好讀書,今后有個好前程。
C、詩句:
僵臥①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②。
夜闌③臥聽風吹雨,鐵馬④冰河入夢來。
這首詩選自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意思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注釋]
①僵(jiāng)臥:挺直躺著。②戍(shù)輪臺:守衛邊疆(jiāng)。輪臺,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臺
縣。這里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③夜闌(lán):夜深。④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賞析]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切惡乎待哉?
這段話出自莊子的《逍遙游》。
大意是:
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于完美“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莊子提出了人的絕對自由的深刻問題,然而在他看來,要達到這個絕對自由,唯有取消生命本身,歸于虛無,因為肉體生命的存在同時也是對生命自由的限制。莊子的這種思想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大命題“天人合一”的源頭之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