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涉江采芙蓉》公開課導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學習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學習方法
詩歌吟誦法、合作探究法
學習課時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了解作品。《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2、回憶學過的思鄉贈人的古詩詞
二、預習自測
1、給加點字注音
芙蓉( )采之欲遺誰
2、默寫詩歌
涉江采芙蓉, 。 ?所思在遠道。 ,長路漫浩浩。 , 。
三、詩歌鑒賞品味
(一)學習吟詠詩歌
1、學生集體朗誦詩歌,感受詩歌意蘊和感情。然后個別同學展示朗誦。
2、播放錄音,學生聆聽,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然后學生在自讀詩歌,再挑人展示朗誦。
(二)合作探究鑒賞詩歌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借試圖采摘芙蓉來表達感情,其目的是什么?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這一環境描寫有什么藝術作用?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三)學生自由誦讀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蘊和感情
四、高考銜接(高考思鄉懷人詩的特點與鑒賞示例)
(一)思鄉懷人詩的特點
一般與三類人相關:飄泊在外的游子、長年征戰的將士、獨守閨中的離婦。
抒寫的主要情感包括:久戍邊關宦游不歸之人的思念、離愁、哀怨,戰亂頻仍厭惡戰爭、渴望團聚。
羈旅愁思:張繼《楓橋夜泊》
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征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抒情角度:從已入筆、從對方入筆。
抒寫情感的方式或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虛實結合等。
如何表達: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望月、大雁、羌笛、柳、關山、客居、佳節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鑒賞示例】
蝶戀花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試從“景”與“情”的關系進行分析。
2、歷來評家認為,這首詞的點睛之筆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兩句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
五、作業:鑒賞以下詩歌
蝶戀花•檻菊愁煙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是一首閨怨詞,是一支思婦懷遠的情歌。請問,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