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及板書,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賞析詞中景物壯寫,讓學生體會其闊大的意境。
2.體會蘇軾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曠達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蘇軾豪放的詞風,培養樂觀的情懷。
3.以此詩為例,掌握懷古詩的一般鑒賞思路。
【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這首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感受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象。
難點:體會蘇軾在詞中所抒發的復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多媒體投影:林語堂《蘇東坡傳》中對蘇軾的評價。問:林語堂評價的是誰?
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酒仙,一個月夜的徘徊者。
他是一個大文學家,一個詩人,一個新派的畫家,大書法家,釀酒師,美食家,水利工程師;
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瑜伽術的修煉者,一個佛教徒;
一個士大夫,一位政治家,心腸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
生:蘇軾。
師:對,就是被贊為“文唐宋八大家,詞蘇辛,詩蘇黃,書、畫宋四家的才華橫溢的蘇東坡。
2.教師情境導入
古人云: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古代的文人雅士一向喜好投身自然,感懷歷史,并借之抒發情懷。被貶黃州的蘇東坡曾夜游赤壁,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賦》。而當他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磯,又感慨萬千,并高唱大江東去,書寫了一曲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詞,來共同來感受赤壁磅礴壯闊的氣勢,感悟東坡居士的曠世情感。
二、朗讀
1.教師配音朗讀。
(教師要展示朗誦功底。不要用錄音,也不要交給學生,這是教師教學素養的要求,也是讓學生震撼和信服的契機,同時也能給這節課帶來巨大的氣場)
(因是范讀,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情感、節奏、聲調。要讀書蘇軾的失意,郁結、豪放、灑脫等)
2.學生齊讀全詩。
從老師的朗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感悟去初讀詩歌。
3.明確幾個詞語的讀音。
瑾 jǐn 檣 qiáng 綸guān 華huā發 酹lèi
三、解題
1.問:《念奴嬌·赤壁懷古》,哪是題目?屬哪類詩歌?
生:題目是“赤壁懷古”;屬于懷古詩。
2.問:懷古詩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懷古詩詞賞析要領之一:理清懷古詩詞的一般思路。)
生:寫自己對古人的追念
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抱負
歸納,教師板書:觀眼前之景----思歷史人事----抒一己之懷
四、賞析
(一)寫眼前之景
1.詞中哪一句明確了寫景的特點?
生:“江山如畫”。
2.哪幾句寫具體的景?哪些詞語突出了畫面感?為什么這幾個詞語能夠突出畫面感?
(多聽取一些學生的分析,然后綜合)
生:主要是: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生:“穿”,夸張,寫其形,寫出了石的險峻高聳;“拍”,比擬,形聲齊備,動作感強,有氣勢;“卷”,比喻,寫其形,突出其狂瀾奔騰;“驚”,夸張,摩其聲,表現其洶涌。
生:“穿”和“拍”是一組動詞,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和力度感,極富沖擊力。
教師總結:“穿”字寫出了崖石參差交錯直插云霄之勢;“拍”、“卷”字寫出了波濤洶涌,如怒如驚馬,有雷霆萬鈞之力。這三句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寥寥數筆就生動準確地描摹出赤壁山勢之險要高峻,水勢之洶涌澎湃,寫出了“赤壁”古戰場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景象。但也有人和蘇軾的意見不一樣,著名詞人黃庭堅就和蘇軾叫上了板。
3. 咬文嚼字:教師出示蘇軾、黃庭堅兩個版本的用詞不一,引導學生爭論辨析用詞的高低優劣。
(教師引導學生古代詩詞賞析要領之二:咬文嚼字。)
蘇軾版:驚濤拍岸
黃庭堅版:驚濤裂岸
(從實際教學看,學生有爭議,教師放開讓學生探討)
生:“拍”,活潑,用擬人修辭,有聲勢,聲音感強烈,等。
生:“裂”,險峻,峭拔,聲勢更強烈,等。
……
4.教師總結
“拍”,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和力度感,極富沖擊力。“裂”,則強調了這種力量所帶來的效果:驚濤怒卷江岸,使土石裂碎了,這些明顯帶有夸張想象的成分。好壞就看讀者個人的喜好,兩人用詞盡管不一,但都寫出了赤壁亂石、驚濤、浪花的壯闊意境,寫出了赤壁氣勢宏大、險奇壯闊的特點。
問:這也是一種美。哪一種美?
生:壯美。
板書:寫景----壯美
5.詩詞開頭寫景,描繪了這一幅壯闊的景物畫面,有什么作用?
生:為下文追懷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二)思歷史人事
1.哪一句銜接了“寫眼前之景”與“思歷史人事”?
生:“一時多少豪杰”
2.三國時有哪些著名豪杰?你能想到哪些?
生:曹操,諸葛亮,趙云,張飛,關羽,呂布,……
3.蘇軾想到了誰?
生:三國周郎----周瑜
4.蘇軾想到了周瑜的哪些事?
三國周郎----小喬出嫁----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
5.咬文嚼字:讓學生爭鳴“檣櫓”與“強虜”不同用詞的效果差異。
蘇版:檣櫓灰飛煙滅
黃版:強虜灰飛煙滅
生:“檣櫓”和“強虜”,前者字面意義為“舟楫船槳”,后者為“強勁的敵人”。“檣櫓”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代使用“檣櫓”的強勁的敵人。也就是說,這兩句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是相同的。只不過前者較含蓄,后者直接而已。
生:“檣櫓”,借代,一語雙關,且與“灰飛煙滅”對應,點出了作戰環境和結果。
生:“強虜”,直白,突出周瑜的強大。
師:“檣櫓”一詞,分別指的是大船上的桅桿和搖船前進的工具,在蘇軾的詞里是指代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方的戰船,進而虛指曹操的部隊。“檣櫓灰飛煙滅”,指曹操的戰船被東吳的部隊借東風縱火燒毀,十分契合戰場上的場景,同時也指曹操的部隊被打敗,這里,用“檣櫓”二字,虛實兼顧,可謂深得詩的要領,且畫面感很強。再說“強虜”,虜,古語指敵人,用今天的話說,強虜就是強大的敵人。詞義上看表面上固然符合蘇詞原意,但從詞的藝術性講,卻因這抽象的泛稱而使蘇詞作為“詩”的藝術性大打折扣,詞義由虛實相生變成了單一,而且畫面感也弱,遠不及“檣櫓”二字緊扣戰場上的景象。
6.從中可見周瑜的哪些特點?
生:從容,儒雅,風流,功成名就,年輕(教師補充:周瑜此時34歲,蘇軾47歲)……
生:“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都是抒發對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喬初嫁”寫他婚姻如意;“雄姿英發”寫他威武英俊;“羽扇綸巾”寫他風流瀟灑;“談笑間”寫他臨陣從容;“強虜灰飛煙滅”寫他戰功卓著。
生:“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都是抒發對周瑜少年得志的感慨。“小喬初嫁了”是美人襯英雄,寫出了周瑜婚姻美滿;“雄姿英發”寫周瑜氣概不凡,風姿俊朗;“羽扇綸巾”顯得從容儒雅,風流瀟灑;“談笑間”表現其臨陣從容,指揮若定;“檣櫓灰飛煙滅”則表明戰功卓著。
7.蘇軾在表述周郎時,是什么心理和口吻?
生:羨慕,贊嘆,渴求……
8.引導學生朗讀這幾句。(先指名讀,然后齊讀)
要求:讀出儒雅,風流,雄姿;讀出羨慕,贊嘆,崇拜。
9.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諸多英雄人物中,作者為何獨說起周郎?周瑜又如何能讓粉絲蘇軾如此追捧?
⑴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或同位合作,填寫下表并進行對比思考: 周瑜 蘇軾 年齡 34 47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生活 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職位 東吳大都督 黃州團練副使 際遇 功成名就 功業未成 人生基調 得意 失意 教師適當補充一下知識:
團練副使:是掌管地方軍事的副司令員。相當于徐州軍分區副司令。但蘇軾當時是一個閑散不管事散官,只有職務,沒有權力。
屢遭不幸:烏臺詩案,幾次貶官,幼子夭折,等。
大都督:全國最高軍事統帥。
⑵引導學生探討問題:三國時期英雄迭出,辛棄疾以“生子當如孫仲謀”稱贊孫權,有人以“東漢末年分三國”贊譽曹操,歷史人物眾多,蘇軾為何偏愛周瑜?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懷古詩詞賞析要領之三:以古人比對自己。)
生:與蘇軾境況相當。(不準確)
生:都是以赤壁為關聯。(不深入)
⑶教師介紹蘇軾當時的背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上面問題。
蘇軾一生最無用世機會的是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烏臺詩案”幾乎斷送了他的政治生命。宋神宗貶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從元豐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蘇軾在黃州生活的這七年,對蘇軾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黃州團練副使僅僅是個虛名,他不僅沒有俸祿,而且受到監督,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在黃州城東東坡開墾了十畝荒地,并自號“東坡居士“,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樂。黃州的生活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他觀察問題變得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后,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蘇軾總結自己的一生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滁州。
師:如是說法,請同學們再進一步思考回答上面問題。
生: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建功立業;蘇軾被貶此處,懷才不遇,功業不成。對比鮮明,一得意,一失意。
板書:思人----風流
師:給一對聯,請同學們結合兩人經歷,對出其中一聯。
周瑜:官場,情場,戰場,場場得意
蘇軾:黃州,惠州,滁州,州州失意
⑷ 如此,蘇軾在對比的同時,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生:抒一己之情。
板書:抒一己之情:失意
(三)抒一己之情
1.教師引導:讀詩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在我們已經感覺到蘇軾明顯的“失意”的同時,蘇軾的這種“失意”還在繼續,接下來我們再挖掘一下詞人內心的復雜的情感。
2.齊讀詞的后部分。----“故國神游人……還酹江月”
3.品析“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
教師遞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答出以下教學內容:
(1)明確特殊句式:“故國神游”,從上下文語境看,大多數人傾向于是“(周瑜)神游故國”,因為下文是“笑我多情”。當然,現在還沒有定論,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看法。“多情應笑我”,倒裝,正常語序是: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應是“(我)早生華發”。
(2)品析相關詞句:(學生爭鳴探討后,教師歸納)
多情,笑:一個“笑”字,說出了蘇軾心中的失落;“多情”二字包含的都是無奈;失落和無奈之下,才有“以酒酹江月”之舉。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3)揣摩具體情感:
生:一個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多情者
生:感懷,失意,惆悵,抑郁,等。
教師引導并歸納:有追求的人才有失落,有夢想的人才有不如意。47歲的蘇東坡此時自覺不但毫無建樹,反而被貶黃州。滿腹才情,卻無法用世,只有徒增華發;一腔抱負,卻懷才不遇,只能黯然銷魂。面對此景,感慨萬千,懷古思今,自然引發年歲漸老,功業未成,壯志難酬的人生感傷。古有“郎才女貌”之說,男的要看才,女的要看貌,所以有人說:女性有美貌不被重視,男的有才卻不遇,二者意義一樣,都是人生大悲劇。
類似詩詞較多,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第三首)、《蜀相》,李商隱的《賈生》,左思的《詠史八首》,等。
教師繼續深入引導:懷才不遇并不僅僅是詩人個人的問題,它實際上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悲劇。有才能的人不能盡其才,當然是國家和社會的巨大損失。這一點蘇軾詞中包含的價值判斷和我們現在時一致的。我們也希望,這些詩詞能成為我們的歷史借鑒,讓我們的社會不再發生蘇軾、賈誼和王昭君式的悲劇,因為社會的公正畢竟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追求!
4.小組討論:從這幾句中,你只能品出的是蘇軾的“失意”嗎?從這首詞的感情基調看,還有什么情感蘊含其中?
⑴指名幾個學生回答。如學生答不到位,教師教師補充蘇軾豪放詞特點進行引導。
豪放詞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蘇東坡之所以被后世眾論者尊為“豪放派”之鼻袓,主要還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寫自己的抱負與理想的詞作,抒豪情,言壯志。確實表現了與眾不同的慷慨豪邁的氣質,領詞風轉變之先河。
⑵引導后,學生繼續探討回答。
生:因為全詞的格調比較昂揚向上,曠達、不郁結于心是主流。
生:“一尊還酹江月”,還表明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我安慰,比較達觀。
生:蘇軾雖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體,思想比較復雜,但總的來看他還是比較樂觀的,這從他的人生軌跡便可知道。
生:曠達,樂觀。
生:超越自我。
……
師:兩方面都得顧及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中,大家想一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別想得開,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流而被蕩滌了,即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而《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亦可作為“酹江月”的注腳。因為江、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江水東流,月有圓缺,人生的悲歡離合不也很自然嘛!失意而不甘心,無奈卻也曠達,顯現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5.教師以一專家評價進行最后歸納:
豪放曠達是這首詞的感情基調。蘇軾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的文人,思想情感是復雜的。既有儒家“濟蒼生、報效國家”的積極進取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思想。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奮進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夢”的感慨是詞人壯志未酬的無奈情緒的流露,所以蘇軾在時空交織的宏大背景上抒發了人生失意的幽憤和惆悵,“灑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舉又表現作者在理想與現實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脫出來,讓萬古愁懷隨江而去,從而體現詩人超越與曠達的胸懷。因此,“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正是《赤壁懷古》的理趣所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一開始就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開闊動蕩、雄壯勃發,在這樣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嘆,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這種人生哲學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板書:曠達
6.師生齊讀全詞。
要求學生:站立誦讀,用我們的聲音表達出赤壁壯闊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讓我們的激揚和蘇軾的豪放一起飛揚。
五、探討學習古典詩詞的意義(回扣本專題“歷史的回聲”)
1.“賞析”這一教學環節,我們一起理出了懷古詩的一般鑒賞思路,細品了一首豪放詞,也認識了一位絕代詩人和詞人。老師還想提出一個問題請同學們來探討: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古詩詞?
2.學生自主思考,或交流討論。簡要回答。
3.教師總結:
古典文學,是一門道德學,一門修養學,一門勵志學,一門哲學。今天學習懷古詩,咀嚼歷史,并非為了發思古之幽情,流連于既往的斑斑陳跡,而是為了解讀我們身上所攜帶的歷史基因,從而獲得繼續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著名學者莫礪鋒說:“古人的道德情操是可以抽象地繼承的,詩人對道德價值的某些認定,對人生理想的某些追求,我們今人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熏陶。”的確,古典文學,特別是唐宋詩詞,因為它注重傳承,底蘊深厚,能完善人格,砥礪志向,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追求,所以一直就是我們中國文學的根。
人事有興替,往來成古今,每個人都是歷史驛站的過客,當我們在這個驛站打量著眼前景色的時候,不要忘了俯下身子,在歷史的江渚上,撿幾片貝殼,去裝點自己人文精神的宮殿;采幾枝蘆葦,作通古達今的智慧靈根。這就是學習古典詩詞的理由吧。
六、推薦閱讀
最后,教師再給大家推薦幾篇文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深入閱讀,研究蘇軾,形成認識的高度。
教師推薦文章: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醉中天的《隔河的宋人》,王文龍的《從東坡詞看蘇軾的人生思考》和《嫁給蘇軾還是李白》,2004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
板書設計:
寫眼前之景----壯美
思歷史人事----風流
抒一己之懷----失意,曠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