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將相和》課題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次講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課文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過程。
備課時我對三個小故事進行了分析。發現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其中“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故事。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起初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題眼“和”字組織教學。
我打算在教學時采用逆推式方法提問,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先提出“將相為什么不和”一問,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從頭學起的老框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頗對藺相如的錯誤評價上。再抓住“藺相如是不是靠著一張嘴爬上去的,他到底有沒有能耐”自然導入第一個故事的學習,然后再通過一、二個故事的讀議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說法不批自倒。再通過自學“負荊請罪”討論將相是怎樣和好的,最后總結將相和好的原因——為了國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華到愛國主義的高度。
2、圍繞重點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詞句來突破課文重難點
通過兩次備課,我打算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來理解人物品質。先在讀議第一段時明確提出訓練重點和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并貫穿讀議始終。加強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在方法的運用上,大量采用讓學生自讀感悟、談體會、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的講演中親身體驗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并從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回顧教學,覺得還可以再落實的地方也有幾處:
1、對難寫的字與容易讀錯的詞語還是不能忽略。預習時高估了學生的起點,因此在第一教時省略了詞語的復習與檢查環節。
2、如能讓學生演一演,再請學生談談對人物的看法。對人物性格的了解就能更加落到實處,學生通過表演后感悟也會更深刻些。
3、學生與老師進行對話,感悟藺相如性格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每處的小結可以等待學生自己來概括,以訓練他們的概括能力,加深他們對角色的認識。 課堂是充滿挑戰的,課堂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它要求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更深入,它要求教師對課堂的駕馭更靈活。我會不斷地研究自己的教學,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