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伊利亞特》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荷馬史詩的產生形成過程和所取得主要成就;把握《伊利亞特》內容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掌握本篇選文所表現出的主題表達、人物形象塑造和獨特藝術手法。
二、課程內容
1.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第22卷(節選)。
2. 荷馬史詩形成的過程;《伊利亞特》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分析。
3. “荷馬式比喻”。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流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2.熟記《伊利亞特》作品中的人名和身份地位;3.熟記《伊利亞特》選文的主要故事情節和關鍵性場景,熟記選文中的一些著名的詩句。
【領會】1.“荷馬式比喻”;2.《伊利亞特》(節選)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成就;3.《伊利亞特》(節選)的一些關鍵性場景所蘊涵的意義與作用。
【簡單應用】1.結合選文,論述荷馬史詩表現的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變時期的現實,荷馬史詩中人物的性格特征;2.選文所體現出的荷馬史詩的藝術成就。
四、本章的重點與難點
1. 本章重點:荷馬史詩思想內容與社會轉型的關系。
2. 本章難點:《伊利亞特》人物形象所體現的社會轉型時期的特點。
【作品提要】
荷馬史詩分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伊利亞特》講述了希臘10萬聯軍在統帥阿伽門農帶領下,向位于小亞細亞的特洛亞城發動的進攻。特洛亞城的大英雄赫克托爾率眾奮勇抵抗,戰爭進行了十年。在最后這一年,聯軍內部發生了一場內訌。統帥阿伽門農搶走了主將阿基琉斯的女俘,阿基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戰場,聯軍節節失利。在危急時刻,阿基琉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羅斯穿他的盔甲,上陣迎敵,結果被赫克托爾所殺。好友的死,使得阿基琉斯悔恨不已,遂與阿伽門農捐棄前嫌,在此上陣并打敗了特洛亞軍隊,然后追殺赫克托爾。本節選文選自《伊利亞特》,描寫的是二人最后決戰以及赫克托爾被殺的情形。
【作品內容提問】
1. 赫克托爾的父親、老王普里阿摩斯看到兒子站在城外要與阿基琉斯決戰時,他勸告兒子做什么?
2. 赫克托爾聽到父親和母親的勸告以后,做出了什么樣的決定?
3. 宙斯看到赫克托爾被追殺,危在旦夕,和眾神商議了什么?哪位神祇反對了宙斯的決定?
4. 赫克托爾投出長槍射中了阿基琉斯,但阿基琉斯卻沒有受傷,這樣的情況使赫克托爾明白了什么?
5. 目睹赫克托爾的死,他的父親、妻子有什么樣的表現?
【導讀】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流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相傳作者是盲詩人荷馬,因而被稱為“荷馬史詩”。史詩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史詩是荷馬所作,或認為他是史詩創作的主要參與者。兩部史詩都與特洛亞戰爭有關。《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最后一年的事情。《奧德賽》寫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亞戰爭結束后十年回國的艱難歷程。
荷馬史詩廣泛反映了古希臘從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現實。荷馬事實上一曲英雄贊,其中英雄們對榮譽的崇尚,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執著追求和對現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荷馬史詩在藝術上結構巧妙,布局完整。兩部史詩都是歷時十年的事件,但都不是從頭至尾順序鋪敘,而是用高度集中的手法,截取一段時間,重點寫了幾天被發生的事件。如《伊利亞特》寫戰爭,只寫最后51天內發生的事,而具體描寫的只是9天間發生的故事。在結構上以一個人物、一個事件為中心組織情節,其間穿插著對希臘聯軍、特洛亞軍隊、奧林匹斯眾神三個方面的交替對比描寫。這種以點帶面的結構,使史詩繁而不亂。史詩采用客觀敘事的方法,仿佛作者曾親眼目睹了事件發生的全過程。
選文部分表現的是矛盾沖突最激烈的場景和事件。希臘方面、特洛亞方面和神祇方面三種力量都已出場。在阿基琉斯和赫克托爾的戰斗中,作者并沒有讓神祇偏袒哪一邊,而是聽憑命運的裁決,這表現的是氏族社會末期的觀念。阿基琉斯是氏族社會向奴隸制時代轉型時期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體現著既勇猛又殘忍、既冷酷易怒又寬厚仁慈,既天真任性又珍視英雄榮譽的多重特性。他為部落利益不怕犧牲,但個人性格的弱點又給部族帶來了巨大損失。然而無論如何,最終他仍然能夠以氏族的利益為重,拋棄個人恩怨,戰勝了對手。因此,這一英雄形象讓黑格爾贊嘆:“這是一個人!高貴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這個人身上顯示了它的全部豐富性。”另一個代表著英雄最高理想的人物是特洛亞方面的主將赫克托爾。他對弟弟帕里斯給城邦帶來的滅族大禍,感到非常痛心,清楚地意識到戰爭正義一方是希臘軍隊,而理屈的一方是特洛亞。然而他又不得不站在理屈的一方為他的全族人民而戰。他雖勇武不及阿基琉斯,但在對集體的責任感和生命情感方面,比阿基琉斯更像一個英雄。在選文中,他拒絕了父母的勸告,英勇赴死。當他知道命運已經注定時,坦然面對。赫克托爾用行動確立了自我價值。他的死顯得格外悲壯,也是一曲與不可戰勝的厄運英勇抗爭的人的悲歌。
在藝術上,矛盾沖突表現得非常激烈。既表現兩位大英雄各自性格的沖突,也表現了神祇之間的矛盾沖突;既有激烈的追逐和殘酷戰斗的場面,也有危難之中個人親情和部族利益沖突的展示。作者既把戰爭看成英雄們大顯身手、為部落建功的大好時機,也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性,渲染了戰爭的悲劇色彩。語言質樸自然,其中大量運用貼切生動的“荷馬式比喻”,增強了史詩語言的表現力。
【知識鏈接】
荷馬式比喻。指荷馬在描述人物行動、特征和事件時,擅長取材大自然的景象、狩獵、農事等,以比喻的手法表現事物特征。這種比喻屬于描寫性的,具有神似與形似的合一和喻體包孕豐富的特征。荷馬式比喻在烘托人物、渲染氣氛、激發聯想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性和形象性。如史詩中這樣描述阿基琉斯追殺赫克托爾:“如同禽鳥中飛行最快的游隼在山間,敏捷地追逐一只惶惶怯逃的野鴿,野鴿迅速飛躲,游隼不斷尖叫著緊緊追趕,一心想撲上把獵物逮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