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西廂記》主題內容簡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西廂記》是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完成的,但是有自己新的貢獻。歷史上最早寫崔張故事的是唐代的元稹所作的傳奇《鶯鶯傳》,金代的董解元又有《西廂記諸宮調》。這兩部作品在崔張故事發展史上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將王西廂與此二者相比較。
元稹的《鶯鶯傳》中,寫崔鶯鶯隨母寄居在普救寺,與張生發生情愛。張生本是一個不輕易對女色動心之人,但是在遇到崔鶯鶯之后亂了方寸,后來上京趕考,兩個人分手了,崔鶯鶯說張生對她是始亂終棄,但是不敢有恨。張生到了京城后,給崔鶯鶯寫信,鶯鶯在回信中表現得十分纏綿多情,令人感動,但張生回憶起往事卻說崔鶯鶯是尤物,是妖,致使自己無法守住堅貞的懷抱。兩個人無果而終。《鶯鶯傳》在內容上有兩個特點:①張生并沒有執著追求與崔鶯鶯的愛情婚姻;②崔張二人也沒有遇到什么人阻止他們結合的矛盾,(也沒有什么紅娘為他們牽線搭橋)。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對崔張故事作了較大的改造,在其中增加了紅娘與夫人兩個角色的份量,但是其中老夫人并不是一個十分反面的角色,張生因遠親的關系保護了崔家,但之前崔夫人并不曾許諾若打退賊兵就將鶯鶯嫁給他。當張生求婚時,崔夫人是誠懇地表示本有意與張生結親,但是與別人家有言在先;崔張私下結合半年后崔夫人才發覺,發覺后也是動了怒,但是在紅娘一番話下,也原諒了女兒,而且還問女兒是否真愿意嫁給張生,還是只是貪圖一時歡愛。而張生本身是尚書之子,崔張結合不存在挑戰門閥觀念的問題。《諸宮調》的意義是 ①改變了張生始亂終棄的形象,使之成為一個大膽追求鶯鶯而且始終不渝的人;②刻畫了紅娘的仗義形象。表現在她熱心地牽線搭橋,事情泄漏后又為崔張辯護。但是崔張的對立面只是家長主持子女的婚姻制,而不在于婚姻觀念中的門當戶對觀。戲劇沖突性不強。而在藝術性上,由于是說唱文學,諸宮調顯得十分原始而粗鄙,崔鶯鶯甚至罵張
生是淫濫的豬狗,對紅娘也十分嚴厲,沒有大家閨的修養。
在與前人作品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王西廂的藝術成就與特點和它那方方面面的光彩。我們主要從人物形象的改造來認識王西廂的特點。
① 、塑造了老夫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形象。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之時,老夫人許諾誰能解普救寺之圍,就把鶯鶯許配給誰為妻。事成之后她卻自食其言,結果使崔鶯鶯也對母親產生了怨恨,因此崔張的結合更具有正義與合理的色彩。
② 、紅娘則更聰明,更乖覺。在《諸宮調》中紅娘太熱心快腸,做事不周到,在鶯鶯面前手足無措,在《西廂記》中則敢于為自己辯解,鶯鶯說她不該替張生傳遞有涉淫誨的書信,她就說:“那好,我就把這封信拿給老夫人看。”崔鶯鶯只好說:“也罷,饒他這一次。”
總之,這兩個人物的重新塑造,使劇情的沖突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激烈。一方面增加了老夫人與年青人的矛盾,另一方面,年青人內部的矛盾也突出了。
當然遠不止如此,因為對于一個作家來說,一個傳統的題材到了他手中,也不過是一個題材而己,畢竟還是需要經過其大腦的重新處理。新作可以說全都是作家的重新創作。王實甫以自己的卓越才華與手筆,重新構思和描繪了崔張故事的面目,使其煥然一新
第二節《西廂記》的思想內容與人物形象
一、思想主旨分析
在思想內容上,作家通過寫張生熱烈而大膽地追求崔鶯鶯,而崔鶯鶯在幾經波折之后,在紅娘的幫助下,終于置母親的禁止于不顧,和張生結合的故事,描寫了愛情的偉大力量可以沖破一切阻礙、一切禮教束縛、父母無情的命令乃至于門第觀念,最后以“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譜寫了一曲情的頌歌,歌頌了青年男女身上那種由自己喜好出發來主宰自己的婚姻的傾向。
二、人物形象分析
《西》的人物形象刻畫達到了極高的水準,令人驚嘆不已,主要表現在張生、紅娘、崔鶯鶯三個人身上,他們都是極其豐滿的圓形人物。
1 、張生;這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形象,其特點是:( 1 )心理的起伏與波動大,其行為帶有一些極端性。初見崔鶯鶯之時,他目瞪口呆(“我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半天”),心中燃起了對于鶯鶯熱烈的愛情,結果在紅娘面前自報家門,最后說了一句“并不曾娶妻”,為了看鶯鶯在道場出現時的情形,他半夜明月高照時就起了床。他行為有時十分機靈,當遇到挫折時又陷入沮喪的深淵。表現在,聽說崔鶯鶯要做道場,他馬上對方丈說想花一千文錢也跟著追薦亡靈,結果有了機會再見到崔鶯鶯;但當兵退普救寺,老夫人變卦時,他無計可施,在紅娘面前急得要上吊自盡。( 2 )但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的執著與熱情,人稱為“志誠種”。一旦認定了目標,就努力去追求,想盡各動辦法:他先是搬到普救寺住,以與崔鶯鶯靠近一些;聽說鶯鶯要燒香,就到墻下來吟詩;看到紅娘的熱情,就把握好機會,千方百計求她幫忙。正是由于他的執著追求,始終如一,她才贏得了鶯鶯的感情。
2 、崔鶯鶯:聰明而狡獪,嬌羞而自尊,多情而深沉,不乏對自己的人生自作主張的特征。
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情看在眼里,心頭自有感應,但她不肯在夫人與紅娘面前輕易顯露,她把一腔深情藏在心里,所以顯得十分深沉。
面對張生的的執著追求,崔鶯鶯是有所感應的。當佛殿初遇后勿勿離開時,她不由得回頭看了張生一眼,這里初次動情的反應;月下燒香第三柱香時,她默默無語,在紅娘面前不敢表白對男性的思慕,紅娘替她說出心事:“愿配得姐夫冠世才學,狀元及第,風流人物,溫柔性格,與小姐百年成對”,對于這樣的禱告詞,她不表示反對,但只是將“心中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一拜中”。拜罷長嘆,在禮教拘束下,感情顯得十分深沉。當張生隔墻吟詩時,她居然敢應酬一首,可見其不乏大膽,之后便真正愛上了張生,說他“臉兒清秀身兒韻,一定性兒溫克情兒定,不由人兒作念心兒印”。其多情如此。但在代表老夫人意志的紅娘面前,她是不敢大膽顯露感情的,她派紅娘去看張生,給張生送信,都嚴格地自稱是遵循著妹妹對兄長的禮節,寫了偷偷約會張生的信也瞞著紅娘。在紅娘看來,她是“對別人花言巧語,背地里愁眉淚眼,沒人處便想張生”。紅娘捎來張生的傾訴相思的信時,她發起脾氣來,說要去對夫人說。但當紅娘說:“我先去告發張生”時,她又轉了一個彎:“也罷,饒他這一次。”她寫了約會的信要紅娘去送,紅娘不肯去,她又說:“這妮子,好沒分曉。”這些都說明她心中有權謀,會利用自己的身份使事情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所以說她狡猾。但是她終究不敢走出自己那關鍵的一步,第二次約會又不肯去赴會,是在紅娘的催促推動下去的,在張生的懷里始終不說一句話,所以說她自尊而嬌羞。
3 、紅娘:紅娘其實可謂是戲中最為耀眼的人物,別的人或愁眉淚眼,或下跪求援,或氣極敗壞,倒是紅娘這個身份最低下的人物,卻沒有表現出一絲的不快。她無私、熱情、聰明、大膽,令她的主人們相形見絀,仿佛應了“卑賤者最高明”,“無私者無畏”、“無欲則剛”那些話。她身上體現著下層人種種的優點,所以光耀千古。面對老夫人的賴婚與鶯鶯小姐的拒絕,張生無計可施,是紅娘為他鼓起信心,替他出點子,傳書信;面對崔鶯鶯的不理解與防備,紅娘把埋怨藏在心底,依舊去為之奔走;當崔鶯鶯臨陣退縮時,是紅娘為她鼓勁,催促她去赴約;最后當事情泄露,面臨老夫人的威嚴,將要拆散崔張的好事,而她自己也幾乎經受拷打時,她居然能用一番有條不紊的話說得老夫人不得不妥協。最后,鄭恒騙老夫人與鶯鶯,說張生做了衛尚書的女婿,張生也還是在紅娘幫助下才洗清污名。然而做這一切,紅娘并不是為了自己,當張生說要用金帛酬謝她時,她罵張生“好個饞窮酸俫沒意思,賣弄你有家私”。她可以說是個嘻笑怒罵,敢作敢為的丫環,千百年來為人們稱頌不已。
第三節《西廂記》的藝術特色與成就
一、體制的創新
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常有劇情簡單化和程式化的特點。王實甫借鑒了南戲的體制,在劇中有多人主唱,也打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特點,非常靈活,是有所創新的。
二、戲劇沖突曲折
由于體制的擴展,可以容納豐富的內容,作者充分展開了劇情,使作品戲劇性強,充滿波折。表現在作品以兩條戲劇沖突線索交叉展開,不僅寫以老夫人為一方,以鶯鶯、張生與紅娘為另一方之間的矛盾,更寫鶯鶯、張生與紅娘之間的矛盾。崔鶯鶯與張生雖然彼此愛慕,但由于種種原因,并不是一下子就私下結合的,在“賴簡”一折,崔鶯鶯甚至突然變卦,呼張生為“賊”,使張生最后大病一場。
紅娘雖然熱心幫助崔鶯鶯,卻也和崔鶯鶯發生了沖突,這是由于作家充分注意到了崔鶯鶯作為千金小姐守禮、矜持的一面。她雖然心里傾慕張生,卻不敢貿然邁出關鍵的一步。在這些矛盾的后面隱蔽著老夫人與禮教的陰影,作品也實際刻畫了老夫人與崔張之間的矛盾:先是在白馬解圍后賴婚,又在崔張私下結合后逼張生去上京趕考,叫他不得官不要回來,最后又聽信鄭恒造謠,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女婿,重將崔鶯鶯許配給鄭恒,經過張生回來當面對質才使崔張大團圓,因此實在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充滿了戲劇性沖突與戲劇趣味。
三、喜劇色彩濃郁
作品雖然充滿了波折與沖突,卻又飽含著喜劇性,使人有快心滿意之感。
喜劇精神。這主要是由于作家對人性的合理要求戰勝社會習俗中不合理的方面充滿了信心與支持。作家塑造出紅娘這樣一個仗義直言,大膽熱情形象,使之成為崔張結合的得力人物。可以說沒有紅娘,崔張就不能走到一起,作家設計紅娘受拷打時反而以一番言辭駁得老夫人啞口無言,只得屈服于崔張結合的事實之下的劇情,顯示了真善美對于假惡丑的戰勝,人性的合理要求。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對于壓抑人性、摧折人性的家長主婚習俗的戰勝。
喜劇人物。作品中還塑造了張生這樣一個喜劇人物,主要通過紅娘眼中來看他。他熱情莽撞,在紅娘面前卻被冷嘲熱諷,先是自報家門時被搶白說:“我又不是算命先生,要你那生辰八字何用?”后是張生求紅娘帶書信時許諾愿以金銀布匹酬謝,被紅娘諷刺為“賣弄你有家私”。紅娘的眼中,張生赴宴時是“文魔秀士,風欠酸丁”,臉色光潤得能滑倒蒼蠅,等等。張生的舉動也充滿了喜劇性,他自信過高,猜錯鶯鶯信中“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一句話的意思,跳墻而過,結果被叫為賊,狼狽不堪。總之,作者寫張生在達成心愿的過程中充滿波折與捉弄,使這一人物在劇情中顯得可愛又可笑。
喜劇場景。比如鬧齋一節,寫眾和尚對崔鶯鶯的美貌無比驚訝,有的忘了念經,有的敲木魚敲到小和尚頭上。
四、人物心理刻畫細膩
“勾魂攝魄,召來紙上”。崔鶯鶯在紅娘面前的裝腔作勢,滿腔心事的欲遮還顯,紅娘對崔鶯鶯的不滿與怨恨:“不肯搜己狂為,只待覓人破綻……對別人花言巧語,背地里悲眉淚眼,寄書的顛倒瞞著魚雁”,張生赴宴時幾次照鏡子打扮,都是神來之筆,可謂勾魂攝魄。
通過曲詞與賓白,入木三分地刻畫人物心理。
五、語言風格雅俗共賞
曲詞:如張生等崔鶯鶯出來燒香時:“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
《長亭遠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至情語)
通俗活潑的賓白,例如: ①“不爭你攜雨握云,常使我提心在口。”②秀才每聞道 “請”,恰便似聽將軍嚴令,和他那五臟神愿隨鞭蹬。③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④咱人—事精百事精;一無成,萬無成。⑤他怕我是賠錢貨,兩當一便成合。⑥夫人得好休,便好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⑦ 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蠟槍頭。”
綺麗的曲詞與通俗活潑的口語,再加上喜劇的劇情,使全劇十分優美輕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