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春夜別友人》主題賞析解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春夜別友人》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共有二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詩約作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心中的思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這兩句是說,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
這兩句用起格,不但語言富有對稱美,而且使得眼前的景物形象鮮明,在對比中顯出色彩美。銀燭:晶瑩潔白的蠟燭。金樽:形容酒杯華貴,考究。綺筵:華美的宴席。這一聯用詞比較華麗,目的在于通過對宴會隆重熱鬧場面的由衷贊美,來烘托出友情的深厚。華美的筵席,固然令人興奮,但是它為送行而設,所以又不免罩上了一層離別的氣氛,使在座的人歡聲笑語之外漸漸產生了惆悵與傷感之意。別筵將盡,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的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這兩句是說,餞別的廳堂里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后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
“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波瀾。這兩句即景生情,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唏噓。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這兩句是說,宴席一直延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后,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
這兩句把筆觸從室內移向室外,描寫夜空的景色。詩人為什么這樣變換角度呢?原來這里并不是泛泛寫景,而是借背景的擴展和時間的推移來進一步映襯別情。這兩句好像在寫夜空,實則關合夜宴。由于主賓雙方不愿分離,遂使宴會從夜晚延續到拂曉,人卻沒有散去,通過飲宴之長,暗示別情之深,這種以景襯人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寫離情更耐人尋味。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悠悠:遙遠。洛陽道:通往洛陽的路。這兩句是說,走在這通往洛陽的遙遠道路上,這一分手,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會?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一“何”字,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質樸,具有沉郁厚重之美。全詩因反復渲染離情而帶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但作者此行本是為了政治事業,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因而詩篇雖略有感傷色彩,但基調卻高昂明快,并不給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此詩開頭一聯因場面需要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余用語都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是整首詩的深厚雍雅。清人紀昀說得好:“此種詩當于神骨氣脈之間得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聲調,亦落空腔。”
附錄:《春夜別友人》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譯文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里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后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后,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會?
注釋
[1]琴瑟:比喻友情。
[2]長河:指銀河。
注解:首聯采用對偶句形式,“青”與“綺”相對,都為綠色的意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