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導學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讀課題
為什么是“我”?把“我”去掉試試。
談談有什么不同。
(用了“我”就是表達自己,更深情)
那么,這個“我”是誰呢?
自讀詩歌,正音。
說說這首詩的特點。
其中一個特點就是:
有很多的“我”,還有“你”!
有很多的句子就是——“我是你……”
用了比喻的說法,把我比作很多物件。
有些比喻十分簡單,甚至省略了“我”。
(請學生劃出來——作者可能亟不可待地要告訴我們什么)
“你”是誰?那么,“我”呢?“我”和祖國之間什么關系?
(有學生說“我”就是祖國,這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引導(品讀):
第一節:
請學生讀第一節,注意這個“我”應該怎么讀。
我問那個學生:你愛自己嗎?愛自己的話,這個“我”就有千斤分量。
我范讀。
“我”是誰——
注意作者的用詞,
作者不但說自己是水車,還說那是“老”水車,還說那是“破舊的”。
這樣的詞就是在提示我們。文中還有這樣的詞,劃出來。好好讀讀,體會一下。
以第一節為例,帶讀。再問,這里的“我”是誰?
小結:
我是祖國的過去、曾經。
怎樣的過去呢?下一節其實作了強調——
貧窮、悲哀
我是祖國貧窮困苦的歷史。
是祖國多災多難的歲月。
注:
這是我最初的感覺。
但我也肯定了學生的發言。
因為有學生說,那都是“最基層”的一些人。
可不是么——
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
這里說的是“人”。這是學生給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對于這些人,我們能感到作者的同情和悲憫。但好像也不止如此。
因為這些窮苦人,恰恰又是祖國的建設者、歷史最重要的開創者。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所以,這里還有感激與敬意。
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讀詩歌。
第二節:
下一節似乎就是在寫這些人——
我是貧窮
我是悲哀
其實是說:
一個個的“我”很貧窮、很悲哀。希望著,又痛苦著。
我問——
“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怎么理解?(“痛苦”和“希望”的關系)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怎么理解?
小結:
希望,帶來的就只有失望。
痛苦,是失望的痛苦,也是希望的痛苦(就像《故鄉》中的那個人)。
美好的愿望無法實現,也看不到實現的可能。
——希望無法實現,就像花朵無法降臨人間。
第三節:
下面的句子呢——
那些事物和上文有什么不同?
劃出這些詞語——
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
(新事物,或者象征著新事物、新氣象)
讀讀這節詩。感覺一下為何會有不同。從中能否感到:這里的“我”是誰?
提的問題有:
理想為什么“掙脫”?為什么說“神話”?又為什么是“雪被下的(胚芽)”?
“掛著眼淚的笑渦”、“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怎么理解?
提示: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肚子都吃不飽,還會有其它想法嗎?
現在呢?理想實現的時候,又有了新的理想。
而在當時看來,這樣的理想就是——“神話”!
那藏在心中的、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理想,現在開始萌發。
這里有夢想實現的喜極而泣,有新的開始,有新的希望。
“我”是祖國嶄新的現在,
是祖國充滿希望的未來。
難怪作者再一次詠嘆——祖國啊!
讀這三節詩,體會三次“祖國啊”感情上的差別。
注:
學生讀書不大賣力,沒辦法,我只有范讀一遍。
然后我問,哪一節的“祖國啊”我讀得最悲情。
不少學生說是第一節。可是,那不是我的感覺。
這也正常,他們的感覺可能還不那么敏銳。
同時也說明,前面我們對第二節品讀得還不夠。
所以,我們回過頭再看——
希望,換來的只有失望,那么,能不扔掉這個折磨人的“希望”呢?
不能——誰能忍受那樣寒冷和黑暗?
但是想要實現卻又不可能,所以你看——“祖祖輩輩”:
一代一代的人!世世代代地追求著,卻又始終失望著。然后,我們一起再讀這一節。去體驗那種欲說還休的無奈與辛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