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社戲》主題板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魯迅短篇小說《社戲》是以其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的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的作品。小說主要通過夜里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幾個充滿江南水鄉氣息的畫面來表達作者對少年時代快樂生活和濃厚情誼的懷念及眷戀。
在《社戲》中,所出現的人物有較多,以個體而言,作者所提及的有迅哥兒、母親、外祖母、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在這些人物中,雙喜無疑是一個出眾的人物,他在情節的展開上起了重要作用。
“孩子王”雙喜
載“我”去看社戲的船是聰明的雙喜想到的;在駕船和安全的問題上是雙喜打的包票,是雙喜擔任的舵手。由此可斷,如果沒有雙喜此聰明大膽能干的朋友,“我”此次看社戲之愿許要泡湯了。
當抵達趙莊開始看戲時,雙喜又為“我”介紹和解釋演員的舞臺動作;大伙因老旦的戲而感到掃興,“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來”時,雙喜又一呼百應地率眾而歸;在歸途中偷羅漢豆一節,是雙喜考慮到先問問阿發的意見再偷,又考慮到只偷阿發一家的豆,阿發娘若發現又要哭罵的,大伙才又到六一公公地里偷了一些;吃了豆又是雙喜考慮到細心的六一公公因少了鹽和油會發現他們的“劣跡”,最終使問題得以集中討論合力解決;當船到家時,更是雙喜報的平安。如此一個細心周到又頑皮未脫的鄉村少年,便在看戲和勝利而歸的趣事中,處處起了“孩子王”的作用。
六一公公次日的責問證明了這一點,第一個問的就是雙喜,可雙喜卻能把“偷豆”的不恥說成“請客”的高雅不說,還傲氣說“當初還不要你的呢”,并反而責怪六一公公嚇跑了他們的蝦。雙喜的狡黠和詼諧令趣事一趣到底。
在整篇小說中,雙喜成了小朋友的領袖,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人物。雙喜也是“孩子王” ,但他的智慧、勇敢、熱情周到是個體的表現,不代表別人,只代表他雙喜自己 ,一如他的自信。
自家也“偷”的阿發
阿發在小說中突出了兩次,一次是出航時拔后篙,說明他也是能干的“航家”,與雙喜是合作愉快的一對;一次是偷羅漢豆時,雙喜問“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時 ,“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當他往來的摸了一回后,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一回答可以說是震人耳聵的,出人意料而又妙趣橫生的。說是偷豆,偷到自家田里,還煞有介事“驗收”一回,最后由自己定奪,“偷我們的罷” ,還是用哪個“偷”字,竟不用“摘”。這里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再是能干的阿發,而是一個熱情有余,頑皮透頂,懂得“顧大局”不掃人興的主兒。可以這么說,如果阿發把“偷”字略了,而換成“摘”的話,這“趣兒”將大大遜減,也許小說尾文作者也不會寫出“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這樣的話兒來。
自家豆被偷,娘會哭罵,阿發是知道的,但為了招待好朋友,不掃大家的興,娘的哭罵也就不重要了。娘的哭罵,對阿發來說,是件不光彩的事,(日里定被伙伴嘲笑過的了),這倒很影響自己的“待客禮教”及在伙伴中間的地位,今天倒是為自家賺點臉面的機會,哪有猶豫之理?當然這是一家之言,也許調皮的阿發壓根兒就沒想這么多,只是一個心眼的想偷羅漢豆,自家和六一公公家,只要高興,偷哪一家不是“偷”呀?
“小讒貓”桂生
再說桂生。桂生在小說中也出現了兩次。
一次是在看戲時,“我”托桂生幫買豆漿,桂生去了回來說,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買不到,給“我”舀一瓢水。“我”是城里來的客人,會念“秩秩斯干”,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對于“我”的要求,桂生不容推辭,理應效勞。可惜沒有完成任務,回來后也不會安慰,還說“日里我還喝了兩碗” ,最后干脆提議“我”喝水算了……他白紙樣的純樸、活脫脫的天真、爛漫的模樣就躍然紙上。
二次則是在歸途中,聽到大家說無力搖船,想是餓了的緣故,就想到“羅漢豆正旺相”,給讀者一副對吃很有興趣的形象。按此看,“我”許是知道這一點,才托桂生去買豆漿吧!
這時,桂生的形象似乎清晰多了。當然,表面上看,他的提議在推動小說情節發展作用很大,但那么一群孩子當中,也許想到“羅漢豆正旺相”的不獨桂生一個只是作者讓桂生提議出,確有給桂生套上“小饞貓”帽子的嫌疑。
寬厚的六一公公
孩子們偷豆并用了寬厚的六一公公的鹽油。六一公公是發現了,而他對孩子們的責怪,并沒有孩子們想象中的嚴重。
看,他問雙喜時說,“你們這班小鬼,昨日偷了我的豆?又不肯好好地摘”,此言之意,如果肯好好地摘,是無傷大雅的;也可作雙喜他們“偷竊”行為也不止一次一說。(罵與不罵一樣,弄不好這群活寶,不知又會搞出什么花樣來。也拿他們沒辦法呀)。
知道是“請客”后,六一公公“覺悟”也不低,繼而問我“豆可中吃呢?”,“我”說好,六一公公聽“我”夸他的豆好,竟高興起來,還要送些給姑奶奶嘗嘗,更熱情有余地一個勁兒夸“我”有見地,會中狀元,說什么姑奶奶的福氣是可打包票的了。什么年代了,還打包票中“狀元”。誰都聽出是套近乎話語,而這一份對孩子的愛卻是值得贊許的,正是這種寬容和“寵溺”,令一群鄉村孩子有了自己的天空,可以自由自在、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讓他們的天性可以健康而純潔無拘無束地發展。六一公公則成了人情味濃郁、熱情好客、樸實,心地善良而又樂觀的鄉下人的代表。
在這些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人物當中,母親的表現則是純粹情節的需要,襯托出孩子們能干、周到和六一公公的“好”,但是可以斷言他在關心自家孩子和孝順方面是典型的;而外祖母竟埋怨家人處事不力,辦事不周,不合待客之道。則又是鄉里人--有一定頭面的人對鄉里風俗禮數在她身上反映,即是說,鄉村里自老到小是有一種好客周到的大氣候,對孩子的關心竟也皮毛地注意到了“心理”,可想而知“我”在這里是多么的愜意,如何不說此地乃“我的樂土”。而這時哭罵的阿發娘就不顯得太“丟臉”了,反而把鄉村里的另一個小氣候提了出來,讓人感到“鄉村,還是那個鄉村”,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完完整整。
這些人物形象,魯迅主要是把他們放在具體事件中,通過行為和語言的描寫樹立起來的。許是由于回憶年代太前,作者沒有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但你看到在他熟練地運用白描手法中,通過人物的三言兩語,一舉一投,便把人物勾勒得清晰靈現,你便覺得外貌描寫的欠略不再重要,有之,反現添足了。
隨著作者的筆端,憶游他快樂自由的少年時代,與他親密無間、天真漫爛的伙伴們,同游同樂后,不由深深喜歡上里面的人物了。文中這群人物,不矯揉造作,更不“炒作”,在讀者眼里,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老老實實的來自生活中的人。如果叫人讀了,會或拍案叫絕,或微筆頷首,過目不忘,回味繞梁,也不奇怪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