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草原》教學反思及不足,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本課重點一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及人民熱愛的情感;二是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采訪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去過草原的嗎?正巧,我班的劉正升同學去過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學去過,其他同學頓時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為調動氣氛,我隨機走到他身邊,現場對他進行了采訪,我是這樣說的:“好,老師現在就采訪一下劉正升同學,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一望無際,空氣清新)你在那里玩兒得愉快嗎?騎馬了嗎?(沒有,怕從馬上摔下來。)吃了些什么?(借機介紹奶茶、手抓羊肉)說得真好!老師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過一次草原,和劉正升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可惜大家沒有去過草原,但是沒有關系,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風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成功的,當我走到劉正升同學面前采訪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隨之投來,我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在認真傾聽,采訪中劉正升同學的表現也很輕松,消除了緊張感,此時的氣氛十分融洽,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悟情
古人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實在是抓住了學習語文的關鍵,只有“熟讀”才能“精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討論: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匯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學生匯報后,我是這樣過渡的:同學們說得特別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緊接著說: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這種感覺用你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學生舉手踴躍,能夠將重點詞“更”、“那么”加重語氣,并把老舍初次見到草原高興愉悅的心情讀出來。接下來的四句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更是將草原的“大、綠、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同學們邊匯報,我邊借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后進生“劉梁”等幾個同學也被這種氣氛調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后,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們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的確,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學生們能夠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標中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的。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本課書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準確,并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將草原美景和人們的熱情好客的場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草原美景,體會出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這句話時,學生們能夠找出本體和喻體,但是對“渲染、勾勒”兩個詞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釋也很抽象。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誰能將這兩個詞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
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宣紙,請我班“小畫家”張悅來現場作畫,用了這兩種畫法把小丘的樣子畫下來,非常直觀,學生當即理解,并對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會出了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
課后,學生們將本節課所學到的好詞佳句按以往貫例都積累到了語言積累本上。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每節語文課,我們老師都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將終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課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圍繞這一重點設計的,但是在講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這兩個詞時,只留于表面,沒有深入進行講解,應該告之學生: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既……又……既……又……”之間是并列的關系。然后啟發學生用這個詞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課上的失誤,作業中學生在對這兩個詞進行造句時錯誤率較高。
2、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教學有其明顯的優點:直觀、形象,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書的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雖然學生們能夠在朗讀中體會,想像課文所描繪的畫面,而且書中也有相應的圖片,但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會更加直觀、形象,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由于準備倉促,多媒體課件沒有利用上,也帶來不少遺憾。今后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使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