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5、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望洞庭》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2.能力目標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評析: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三、“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菊花》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菊花》,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學習詩中生字,理解詞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愛菊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觀賞過菊花嗎?你是什么時間觀賞的?揭題《菊花》。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學習生字詞。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詩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九歲能詩,十五歲明經及第。他與白居易共同開創淺切的新詩風,世評“元輕白俗”。他兩人均曾企圖以詩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諷諭詩。其詩樸質深切,反映了廣泛的現實生活。與此同時,他還遺有許多感傷性質的杰作。有許多歌詠元、白兩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詩。有《元白長慶集》。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菊( j* )——菊花。
秋叢——秋天的菊花叢。
舍 ( sh8 )——房屋。(組詞: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詩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淵明家。(陶淵明是晉朝著名詩人,最喜愛菊花)
偏( pi1n )——偏愛,在幾個人或幾件事中特別喜愛其中的一個或一件。
此( c! )——此花,這個花。
盡( j@n )——完。開盡:開完。
籬( l0 )——籬笆。
三、學習古詩 (看視頻,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讀:結合課后注釋,試著小聲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這句詩的意思是:一叢叢的菊花圍著院墻屋舍開放,仿佛到了陶淵明的家。詩人圍繞著開滿菊花的籬笆流連觀賞,以至不覺中太陽已西斜。這兩句詩是寫景,寫菊花之多,使觀賞者留連忘返,不知時間流逝。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是人們偏愛菊花,是因為這種花開完后,就沒有別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謝的)這兩句寫了作者偏愛菊花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熱愛菊花的深情,也贊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貴品質。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詩,詩人描寫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愛菊花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熱愛菊花的深情,也贊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貴品質。
五、指導朗讀
秋菊繞舍 / 似 / 陶家,遍繞籬邊 / 日 / 漸斜。
不是花中 / 偏 / 愛菊,此花開盡 / 更 / 無花。
前兩句賞花,用緩慢輕松的語調讀出詩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兩句詩人直白內心想法,朗讀的語氣肯定,干凈利落,表達對菊花的情有獨鐘。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楓橋夜泊》教案
目標: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借助工具書、資料、注釋理解詩意。
三、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重點:目標一、二、三。 難點:目標二。
教具:課件,電子琴。 時間:一課時。
過程:一、導入新課
師:在學習新課前,我請各位欣賞一首歌曲。
放課件1:一幅與詩的內容有關的圖畫,并伴有《濤聲依舊》的歌聲。
[師與生一同欣賞完畢]
師:這首歌好聽嗎? 生:好聽。
師: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稱?[請平時喜愛流行歌曲的同學,未說出]
師: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時還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寧因唱這首歌而紅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詞是根據一首古詩改編的,那首詩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二、授新
1、聽。師:下面請聽《楓橋夜泊》的朗誦。
放課件2:詩原文,伴有朗誦
2、說。師:昨天已布置同學們預習過這首詩,下面請拿出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關作者張繼的生平以及他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放課件3]
課件3:張繼,自幼聰慧,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為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歷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于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后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游,晚年游歷于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
背景:張繼仕途不第,趕考歸來行至楓橋,見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聞鐘聲如鼓敲落心頭,有感而發,寫下《楓橋夜泊》。
3、讀。(1)師:請同學們前后座結合,自由朗讀,利用工具書及資料,結合書上的注釋,理解詩意,注意劃線字的意思。[板書:初讀釋意。放課件4]
課件4: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孤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2)檢查初讀成果。[請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3)師: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默讀全詩,注意用心感悟詩情。[ 板書:再讀悟情。 放課件5]
課件5:A、找出能體現作者心情的六種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聽到的,那些是感覺到的?
C、這些景物(或景象)給人什么感受?
D、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E、從詩中找出表達這種情感的一個字來。)
(4)檢查再讀成果。[抽同學回答]
(5)師點撥: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之語,那么他是通過什么向讀者傳達出這種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這就叫做借景抒情。這種情與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籠罩全詩的特殊氣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詩歌的特點之一,希望同學們以后在讀古典詩詞時,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古典詩歌還有一種美,那就是音樂美。古詩的音樂美體現在它的節奏。詩的節奏分為外在節奏和內在節奏,外在節奏即語言的節奏,內在節奏即詩人情緒流瀉的抑揚頓挫。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調、語速把本詩中作者那濃濃的愁緒讀出來?下面請同學們用 “/”劃出詩的外在節奏,用 “_”劃出重讀的字詞,即內在節奏。[板書:誦讀審美。 學生回答后放課件6 ]
課件6: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孤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用打擂的形式進行朗誦比賽.]
4、背。師:同學們從呀呀學語開始,爸爸媽媽就會教你們背一些古詩,有的同學背的詩是不少,但記得的卻不多。而你們小時候唱的歌到現在也不會忘記。那么今天我們就把這首詩編成歌曲唱背下來。既然《濤聲依舊》的詞作者占張繼的便宜,那我們就替張繼反過來揩它一把油,把它的譜子稍作改編來唱張繼的詩。[師生一起編詞改曲,把背景、朝代、作者、詩文全編進去。編完后,放課件7,師邊弾琴邊教唱。]
課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詩人,他的名字叫做張繼,滿腹的文才,科舉考試卻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輾轉難眠,寫下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唱熟后,抽學生背。]
5、聊。師:前幾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屆夏新杯電視主持人大賽。假如張繼現在還活著,請你學學參賽選手的樣子,以《人物專訪》這個欄目主持人的身份,對這位因落第作詩既而成名的詩人作一個專訪,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師生共參與。)
三、課外推薦:閱讀張繼的〈〈閶門即事〉〉。
設計理念
作者:王滿平
我設計本課教案,以新課標為導向,圍繞以下三點進行:一、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二、體現生活就是語文的大語文教學理念。三、體現老師牽線撘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最燦爛的文化,是中國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它的爐火純青的語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為人們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積累,形成厚實的文化底蘊,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極其需要的,所以,我設計了第一和第三這兩個目標。而要更好地達到這兩點,準確地理解詩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這也是我設計第二個目標的理由。至于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一目標,只要課文內容合適,我都不會忽視,同時也是對生活就是語文這一教學理念的最好的體現,那么把它作為第四個目標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學過程分“導入、授新、課外推薦”三大塊,其中“授新”一塊又分為“聽、說、讀、背、聊”五個環節,主要目標全在這一大塊中實現。下面我將對教案中的一些設計加以闡述。
1、用〈〈濤聲依舊〉〉這首歌來導入新課,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為后面唱背詩歌作鋪墊。[寓教于樂。生活就是語文。]
2、布置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資料,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教師在補充時,特意提到張繼的另一類題材中最有名的詩〈〈閶門即事〉〉,激活學生渴望一讀的欲望,為授新結束后的課外推薦提高接受率,從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
另外,了解寫作背景,為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打下了基礎。[自主學習,老師搭橋。]
3、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環節,我安排的時間最多,方式也多樣。初讀,讓學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書釋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再讀,讓學生跟著老師設計的問題個體感悟詩情,老師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誦讀,用打擂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快樂的體驗中感受美、傳達美。[老師牽線,學生自主學習。寓教于樂。]
4、背誦是本課的目標之一,用編歌的方式唱背,用快樂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同時也照應了前面的導入。當場抽背,既檢驗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學生產生“為玩而唱”的心理效應。[寓教于樂。]
5、“聊”是學習后的一個放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將語文與生活對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生活就是語文。寓教于樂。]
6、向學生推薦〈〈閶門即事〉〉,是為了拓寬他們的閱讀面,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提供積累,從而提高語文水平。[教師課內牽線搭橋,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學生反饋
學生普遍反應非常喜歡這節課,感覺上這樣的課輕松愉快有樂趣,沒有枯燥煩人的抄寫,但課上所學的東西,在腦海里的印象很深,而且回味無窮,充滿著對下節課的期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