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7
這是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弄清三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通過抓人物言行描寫,體會藺相如、廉頗的精神品質。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抓人物言行描寫,品味重點詞句,了解人物形象。
2、 通過前兩個故事的學習,概括出學習方法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藺相如顧全大局、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以及他們倆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抓人物言行體會人物品質。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了解了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比較強,于是對自己的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作了一些調整,主要是對學生探究性學習方面的問題和學法的總結方面作了一下設計,難度加深一點,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將相和》這篇課文的大體內容,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講了哪三個小故事?
二、學習“完璧歸趙”。
過渡: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三個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第一個小故事,想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怎樣?
1、 學生快速瀏覽第一部分內容;
2、 學生匯報;
3、 師點撥指導。
師:同學們通過讀故事,你覺得這個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藺相如智斗秦王的經過。
師:藺相如是怎樣智斗秦王的呢?
(1) 學生自讀找句子;(2)匯報;(3)隨機出現三個句子:
句子一:藺相如看這情形……讓我指給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嗎?他為什么要這么說?表現了它的什么品質?
句子二:他理直氣壯地說:“……撞碎在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怎樣讀出理直氣壯?
b.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大大方方”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能做到這樣?
三、學習“澠池之會”。
1、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個故事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描寫看出來的?
(1)學生自學; (2)匯報;
出示句子:藺相如說“…….跟你拼了!”
探究:秦趙兩國是否打成了平局?(學生自由發表觀點)
四、總結前兩個故事的學法: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質
五、根據上面方法學習“負荊請罪”。
1、學生自讀課文,說說讀懂了什么?
2、匯報,老師隨機出現匯報內容。
六、總結。
師:學到這,我相信,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大局、識大體的寬闊胸襟,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一定感染著每位學生,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國精神,以至于將相和好。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呢?為什么?這三個小故事又有怎樣的聯系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七、 布置預習作業。
板書設計:
將相和
藺相如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和
↓
↓ (機智勇敢、不畏強暴) 不和
愛國 ↓
↑
廉頗 負荊請罪 和
(勇于改過)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么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 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 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 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思考,反復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 秦王為什么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 澠池之會上,秦王為什么會為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 將相為什么會不“和”?又為什么“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 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 自己練習說一說。
2. 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學習重點】
講故事,角色體驗,感受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
【學習難點】
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小組合作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引發探究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將相和》現在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指名朗讀課文)
2、通過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機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里開始寫到了不和。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課件出示: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4、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看看你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
(生可能答:不滿、嫉妒、不服。)
5、指導朗讀:
想當年,廉頗在沙場所向披靡,橫掃千軍,為了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如今他覺得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卻一步登天,能不滿肚子氣嗎?誰能讀出他滿肚子的氣?(生讀)
6、激起沖突:
同學們,假如說藺頗整天這樣生悶氣,整天想著怎樣給藺相如下不了臺,整天想著報復,后果會怎樣?
(生可能答:鬧翻、矛盾激化,削弱趙國力量。)
二、深入研讀,理解課文內容
1、相機引出:
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在你們都是廉頗的屬下,你們有責任阻止這場災難的發生。你現在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么也聽不進去的廉頗。我相信你們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們有這個能力。為了勸好,老師建議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
2、提供學習支架:
多媒體出示學習提示:
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學習建議:老師建議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并感情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3、學生自主研究。
4、同桌、前后練說──指名說。
5、引導:
同學們討論的這么熱烈,我相信你們都有了勸服廉頗的好辦法,誰想說說?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應點撥,在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同時,重點對這三個故事進行分析,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⑴“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⑵“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三、還原對話,角色體驗
1、導入:廉頗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有了動人的負荊請罪這一幕。
2、書上是怎樣描述負荊請罪的?讀一讀。
3、出示課件:
“負荊請罪”圖,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
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我想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4、學生寫作,交流:
(選擇寫的較好的作品在課堂上交流:廉頗來到相府門前,“撲通”跪下,“藺老弟,我向你請罪來了!”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頗,說:“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請起,快快請起!”廉頗嘆了口氣,道:“哎,我真是不應該,在國家危難之際,我卻為了個人的名譽和你斤斤計較。而你處處為國家著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讓。與你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藺相如扶起廉頗說:“你可不要這么說,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們只要同心協力,保衛趙國,趙國一定能富強起來。”廉頗聽了連連點頭。)(其余學生略)
5、(課件)想象說話:
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說什么?請你任意選擇一個角色說一說。(配樂)自由準備──同桌互說──指名說。
6、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咤風云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里能撐船,。(誰能對上后半句)
(生可能回答:將軍背上能負荊、將軍背上能背荊生、將軍背上能插荊)
(師出示:將軍背上能插荊。)
四、總結提升,課后延伸
1、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談感受,相機板書2人的優秀品質:廉頗“百戰百勝”“知錯能改” 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
2、說得真好!當你和他人之間發生摩擦的時候,請你不要沖動,想一想這一句俗語,你的心情就會平和很多。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3、總結:
這篇課文到此我們就學會了,從結構上看,全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三者存在著比較復雜的因果關系,第2個小故事是第1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3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我們知道,后來秦國還是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么趙國后來怎么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去閱讀有關的書籍。
【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不和
(廉頗圖)———(藺相如圖)
完璧歸趙
百戰百勝澠池之會勇敢機智
負荊請罪
知錯能改顧全大局
和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 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 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 將——————————相
廉頗 和 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