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4
這是插秧歌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重難點】
學習我國人民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理解勞動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1.導讀分析法。教師給出導讀思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分析。
2.讀寫互促法。以閱讀任務帶動寫作熱情,以寫作任務促進閱讀深入。
【課時】一課時
【課前預習】閱讀并完成《金版學案》P47任務一、任務二
【教學過程】
解讀兩首詩歌,正確認識勞動價值和意義,總結單元學習目標。
請同學們說說所了解到的《詩經》。
【古代文化常識】
1.《詩經》
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文學常識積累】
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于近體詩范疇。
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如《插秧歌》。
【課堂研讀】
①誦讀《芣苢》,簡要概述其中呈現了怎樣的勞動場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插田歌》的作者是劉禹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54卷第6首。這首樂府體詩歌寫于劉禹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期間。詩以俚歌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意在諷喻朝政。
《插田歌》原文
插田歌[1](并序)
作者:唐·劉禹錫
連州城下[2],俯接村墟。偶登郡樓[3],適有所感[4],遂書其事為俚歌[5],以俟采詩者[6]。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7]。
農婦白纻裙[8],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9],嚶嚀如竹枝[10]。
但聞怨響音[11],不辨俚語詞[12]。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13]。
水平苗漠漠[14],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15]。
自言上計吏[16],年初離帝鄉[17]。
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18]。
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19]。”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軻峨[20],儂入無度數[21]。
昨來補衛士[22],唯用筒竹布[23]。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歌》注釋
[1]插田:即插秧。
[2]連州:地名,治所在今廣東省連縣。
[3]郡樓:郡城城樓。
[4]適:偶然。
[5]俚歌:民間歌謠。
[6]俟(sì):等待。采詩者,采集民謠的官吏。《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資)考證也”。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謠,中含諷諭,希望能下情上達,引起皇帝注意。
[7]參差(cēn cī):原指長短不齊的樣子,這里形容稻田水光閃爍,明暗不定。
[8]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
[9]郢中歌:楚歌。一說俚歌。《楚辭》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和者數千人……”
[10]嚶嚀(yīng níng):形容相和的聲音。如竹枝:象川東民歌《竹枝詞》一樣(句中句尾有和聲)。
[11]怨響音:哀怨的曲調。
[12]不辨俚語詞:聽不懂歌詞的內容。
[13]嘲嗤:嘲諷、譏笑。
[14]漠漠:密布的樣子。
[15]烏帽:官帽,烏紗帽。東晉時為宮官所戴,至唐代普及為官帽。
[16]上計吏:入京辦理上報州郡年終戶口、墾田、收入等事務的小吏。亦稱“計吏”。
[17]帝鄉:帝王所在,即京都長安。
[18]儂:我,方言。諳(ān):熟悉。
[19]相參:相互交往。
[20]省門:唐代設中書、門下、尚書、秘書、殿中、內侍六省。此處指宮禁或官署衙門。軻峨:高聳的樣子。
[21]無度數:無數次。
[22]昨來:近來,前些時候。補衛士:填補了皇宮衛士的缺額。
[23]筒竹布:筒中布,又名黃潤,唐代一種價值昂貴的布。貯藏在竹筒中,為蜀地名產。
《插田歌》創作背景
這首樂府詩是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期間所作。詩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婦農夫的衣著,色彩協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氣息。接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民勞動的情緒。詩的后半部分,先以四句寫景承上啟下,使場景由水田轉到村路,展現農民歸來時村落寧靜和平而微帶騷動的氣氛,引出計吏的登場。接著通過農民與計吏的對答,揭示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和官貴民賤的社會關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貪賄賣官的弊政。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尤其是對話全用口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
《插田歌》賞析
此詩序文說希望中央派官吏來采集歌謠,明確表示詩人作詩的目的是諷諭朝政、匡正時闕。中唐新樂府詩雖然大都有意仿效樂府民歌通俗淺顯的風格,但像《插田歌》這樣富于民歌天然神韻的作品也并不多見。這首詩將樂府長于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曲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于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詩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在工整的構圖上穿插進活潑的動態:岡頭花草嶄齊,燕子穿梭飛舞,田埂筆直如線,清水粼粼閃光。農婦穿著白麻布做的衣裙,農夫披著綠草編的蓑衣,白裙綠衣與綠苗白水的鮮明色彩分外調和。這幾句筆墨雖淡,卻渲染出南方水鄉濃郁的春天氣息。
“齊唱郢中歌”以下六句進一步通過聽覺來描寫農民勞動的情緒。在農夫們一片整齊的哼唱中時時穿插進一陣陣嘲嗤的大笑,憂郁的情調與活躍的氣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聲雖然哀怨,但并無沉悶之感。“但聞”、“不辨”、“此必”扣住詩人從郡樓下望的角度描寫,雖然樓上人聽不真歌詞和嘲嗤的內容,卻傳神地表現了農民們樸野而又樂天的性格特征,繪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風鄉俗。“怨響音”是農民們在繁重勞動和艱難生活的重壓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時時一大笑”則爆發出他們熱愛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時怨時嘲的情緒變換,暗示了農民對現實的不滿,這就與下文農夫對計吏的嘲諷取得了照應。
尤其高明的是,詩人沒有描寫勞動時間的推移過程,而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寫點明插秧已畢,使場景自然地從水田轉移到村路。炊煙裊裊、雞犬奔啄的四句景色點綴承上啟下,展現了農民勞動歸來時村落里寧靜和平而微帶騷動的氣氛,同時引出計吏的登場,將全詩前后兩部分對比的內容天衣無縫地接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計吏烏帽長衫的打扮出現在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農婦田夫白裙綠衣的襯托下,不但顯示出計吏與農夫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且使人聯想到它好像一個小小的黑點玷污了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間辛勤勞動的純樸氣氛一樣。計吏的自我介紹引出田夫與他的對話,著一“自”字,巧妙地表現了計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對計吏的應酬頗含深意。“君家儂定諳”,說明田夫知道計吏本來也是出身于附近鄉村的。“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諷刺計吏一旦當上官差,去過一趟長安,便與鄉鄰不是一路人了。話雖是對“這一個”計吏而發,卻也概括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普遍現象,揭示了官貴民賤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計吏沒有聽出田夫話里的諷刺意味,反而“笑”著致辭,借機大肆吹牛。這一“笑”正顯出他的愚蠢。“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活畫出尚未脫掉土氣的計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虛榮淺薄的性格。“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詩諷刺的重點。既然計吏的姓名補入朝廷禁軍的缺額,只須拿出些筒竹布便賄賂得來,那么官職當然也可隨意買賣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這種推測既是計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詩人的憂慮。但讓這話出自一個小小的計吏之口,則收到比詩人直接議論更強烈的效果。連計吏都覺得官價便宜,更可見出皇家衛士名額之賤,朝廷賣官鬻爵之濫。全詩寫到計吏得意忘形地預卜自己將會高升的前途時便戛然而止。聽了這一席話田夫的反應如何,則讓讀者自己去想象,這就留下了無窮的余味。這一段對話全用口語,寥寥數言,樸素無華,卻傳神地表現出農夫與計吏這兩個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體現了詩人通俗活潑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語言特色。
這首詩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優秀傳統,以俚歌民謠揭露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詼諧嘲嗤中寄寓嚴肅的政治意義,以平凡真實的生活顯示深刻的主題思想,從藝術結構、敘事方式、細節描寫到人物對話都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現出詩人明快簡潔幽默的獨特風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藝術價值為中唐新樂府運動增添了光彩。
《插田歌》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蘇徐州),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的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1 《芣苢》《插秧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單元中課文。本單元學習主題為勞動的價值",另一篇課文為《插秧歌》。《芣苢》無論是從其簡練的語言還是其獨特的藝術手法,都堪稱十五國風中的經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寫婦女們采摘芣苢的勞動歌謠,全詩洋溢著歡愉之情。《插秧歌》為南宋楊萬里創作的一首詩歌,本詩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詩作表現出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學習兩首詩時,應相互對照教學,加強朗讀,加強學生對勞動的理解,體會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本質。
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
1.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和四言詩的特點,理解楊萬里的主要文學成就;誦讀詩歌,把握朗讀節奏,體會其形式特點。
2. 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兩首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3. 審美鑒賞與創造
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
4. 文化傳承與理解
理解詩歌傳承下來的勞動之美。
教學重點
把握思想情感,賞析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學生在高一階段首次接觸《詩經》以及楊萬里的詩歌,因此在預習階段會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基本的文學常識,并利用導學案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由于高一的學生對于古代詩歌鑒賞的能力仍停留在初中階段,還未形成基本的鑒賞能力,故本課在利用新課標群文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對比
2 鑒賞的方式,讓學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最后可以利用本課“勞動”的主題,讓學生練習細節描寫的方式,鞏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預習檢測
1.導入新課 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容。
⑴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明確:它們共同描繪的是勞動情形。勞動是最美的,是因為辛勤的勞動綻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為辛勤的勞動結出了累累的碩果。勞動是最美的,更是因為那辛勤勞作中的癡癡執著,更是因為那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堅持,更是因為它所帶來的催人奮進的希冀。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楊萬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親歷勞作的情景。
2.預習檢測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 305篇。先秦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時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在藝術手法上主要采用賦比興的方法。
賦:直接鋪陳敘述,直截了當地表達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是《詩經》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朱熹:“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風• 擊鼓》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直接、很熱烈地將
3 自己的愛情誓言表達出來。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風• 碩鼠》通篇用比。
興: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周南•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3. 作品、作者介紹 《芣苢》選自《詩經》十五國風中《周南》的其中一首,全詩充滿了民歌風味。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他為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并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后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
4. 創作背景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們采集芣苢(野生植物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謠,應是社會比較清明、階級矛盾比較緩和、人們尚能安居樂業的周公時代的作品。
《毛詩序》:《茉莒》,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 年)春,楊萬里常州任滿,西歸故鄉吉水;途經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時值農田大忙季節,詩人目睹一戶農家插秧之辛勞,作該詩。
二、 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齊讀詩歌,初步感知 首先讓同學們齊讀詩歌,正字音。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讀準字詞,把握詩歌形式上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
3.領會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感受勞動精神的內涵。
【教學重點】
梳理詩歌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表達技巧,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蘊含在詩歌中的勞動精神,學習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
【教學方法】
運用朗誦法、賞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楊萬里我們并不陌生,在小學和初中都學過他的詩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枝頭花落未成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二、作家簡介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 。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有《誠齋集》傳世。
三、朗誦感知
1.請同學們首先把比較容易讀錯的字的讀音標到課本上,然后自由朗讀一分鐘。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4.利用視頻以及圖片補充有關插秧的相關知識。
(放映視頻《水稻的一生》)
通過剛才這個視頻,相信同學們對水稻的種植過程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這里再復習一下,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步:
育苗:在苗圃、溫床、溫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備移植。
拋秧:水稻已經長成秧苗,在長得不高的時候就把它拋在田里。
插秧: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于生長,經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讓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施肥、殺蟲:水稻長成后需要及時補充肥料和殺蟲,否則可能減產甚至絕收。
排水(補水):水稻前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水量,農民需要根據天氣狀況和田里的水量進行排水或者補水。
收獲:水稻穗變黃后,要及時采收并晾曬。
四、品讀詩歌,小組合作
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以下問題
1.結合種水稻的基本步驟,看看楊萬里的《插秧歌》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
2.作者在首聯連用四個動詞“拋”“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為什么要連用這四個動詞,請嘗試賞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簡要說明其表達效果。
4.第四聯是田夫回答田婦召喚的話,但第三聯中又寫田夫“只不答”,這該怎么理解?
師生探討
1.結合種水稻的基本步驟,看看楊萬里的《插秧歌》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
明確:
拋秧接秧圖、拔秧插秧圖、雨中插秧圖、呼喚早餐圖、農夫應答圖。
2.作者在首聯連用四個動詞“拋”“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為什么要連用這四個動詞,請嘗試賞析。
明確:勾勒出一幅緊張繁忙的勞動場面:全家老少一齊出動,各盡所能,配合默契。農諺說“不誤農時”,插秧關系到來年收成的好壞。因此,每逢插秧季節,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投入到勞動中去。詩中正是根據這一特點,用了四個動詞“拋”、“接”、“拔”、“插”準確地刻畫出這家老小低頭插秧、全神貫注的神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