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1
這是《讓班級生活更精彩》主題班會教案,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曾經參加過多次的“新基礎”班會課的教學研討活動,通過專家的理論引領以及自己的教育實踐,使我對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我認為一堂精彩的班會課,不應該僅僅是四十分鐘的一個即時的過程,它應該成為引領班級階段生活的“情報站”,學生未來成長的“加油站”。它應該是一段時間來班級教育痕跡以及學生成長經歷的呈現,它應該能夠引領我們的學生展開一段富有德性的班級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基礎理念下的主題班會,與傳統意義下的主題班會相比,就有了許多本質的區別:
(一)班會定位的差異
傳統意義下的班會,它只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教育點存在在那里,它所承載的教育功能,可能更多的是讓學生對班會的特定主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當然它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而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會被納入到一個階段班級教育的系統之中,與前后的教育是相互融合的。它的開展,為學生真實思想的生成、行為的實踐與內化提供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平臺;也為班集體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了扎實而豐富的生長空間。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一段生活經歷,生成一段積極的成長體驗,班集體的建設也會在此間朝著一個更加積極而良性的方向發展。
(二)主題來源的不同
傳統意義下的班會主題或許是班主任信手拈來的,或許是學校從上至下布置的。這樣的主題是靜態的,是高高在上的,是就事論事的,是與學生的生活相對割裂的。比如,開展一個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這個主題的得來是沒有任何班級生活征兆的,可以說是“空穴來風”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這樣的一個政治教育的任務;而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它的主題的來源是具有生成性的:學生在由教師精心組織的一系列班級、年級、學校活動的過程中,呈現出許多問題,甚至是錯誤。班主任抓住這些“資源”,整理出學生未來階段發展的一個生長點,而這個點就能成為一堂班會很好的主題。這樣的班會主題源自于學生的生活,又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是動態生成的。
(三)班會過程的區別
傳統意義下的班會過程是預先設計的,是程序式的,平面式的、展示型的。內容以文藝表演居多,而各個環節之間是相對割裂的。新基礎理念下的主題班會,是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預設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生活現狀充分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是以廣泛的鮮活的班級生活作為基礎的,所以班會的呈現過程不但不會拘泥于教條的框框之中,而且還會以此生成出許多新的“碰撞點”、“閃光點”。
(四)師生關系的不同
傳統意義下的班會課,教師是班會的幕后組織者,她與學生的關系更多的是指揮者與被指揮者、傳授者與被傳授者之間的關系。她統領著整個班會流程,但她同時又是一個完全的幕后策劃者。課堂上,她不需要與學生有更深一步的交流與溝通,她所關心的是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與流暢;而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教師則是一個全新的角色:她既是班會的策劃者,又是學生真情流露的“傾聽者”,更是學生迷茫時的“引路人”。這種師生關系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少了許多“傳教士”的嚴肅與神秘,多了許多“好朋友”的親切與自然。這種關系,也使得教育變成了真實的師生之間的對話。
(五)班會影響力分析
傳統的班會對學生的教育是即時性的,所以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強勢性的,單一性的,學生可能被動接受的成分更加多一些。而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它對學生的教育是浸潤性的,因為它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彌漫在一個階段的班級生活中,在教師所給予的核心價值的引領下,學生們自主實踐與體驗,這樣的教育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
從上述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基礎理念下的班會課,是以學生的班級生活為基礎的,是以班主任的系統規劃作為前提的,是在師生自主創生班級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推進和深入的。圍繞班會教育,經營好班級的主題生活,真正地提升班會課的教育價值,我認為班主任應該要圍繞班會課的主題,以班會課為軸心,注重以下的幾個教育過程:
(一)重視班會前期的生活積累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明確向學生提出教育主題與教育要求,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并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活動;也可以聯系科任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參與主題教育。如:根據我班學生意志力薄弱,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缺乏持久戰勝困難的勇氣這一現狀,我計劃在班中開展“陽光總在風雨后——挑戰自己我能行”的主題班會。班會前,我讓學生分析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預計挑戰的項目和挑戰的策略;與此同時我還給每位家長寫了一份《告家長書》,真誠地訴說了我近階段的教育主題,要求家長協助并支持學生開展挑戰體驗。因為有了細致到位的前期準備,學生們開始了一段積極的“挑戰自己——我能行”的生活經歷。這段經歷幫助學生積累了許多的快樂或痛苦的體驗,這些都將被作為豐富的資源,在班會課上“重現”,并組織大家“咀嚼”與“消化”。以細致的教育過程來代替煩瑣的班會排演,根據學生們不同的又具有代表性的生活體驗來預設好整堂班會,這樣才會使班會回歸于生活的本色,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關注班會四十分鐘的即時過程
要想讓班會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首先應該有意識地讓班會課成為一個全員參與和分享的過程。每一個學生因為有了前期的生活經歷,他們都會有許多體驗可以述說。當然呈現體驗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個體的、可以是小組形式的;可以采用直接敘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品再現的方式。總之,班主任要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感受,不管他的感受是膚淺還是深奧,要讓班會課成為學生盡情交流、抒發內在思想的舞臺。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個體、學生小組、班委、雙班委的作用。其次,班主任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到教育的契機:幫助學生整理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本質的問題,給予提升與疏導,而這種疏導能夠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能為學生的未來成長提供一個可以參照的發展軌跡。班會過程中,教師還應敏銳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延伸出學生未來發展的又一個生長點。
上述兩個過程是班主任依據核心價值有意圖地指導、糾正學生當前階段生活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前一個階段是幫助學生積累生活體驗的過程,而后一個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生活進行回顧、整理和反思的過程,而反思的過程又直接關聯到學生未來的生活之中。
(三)不忘班會后續的教育過程
四十分鐘的班會課雖然結束了,但教育將繼續,學生們生活的步伐也永遠不會停止。班主任要緊緊地抓住前兩個過程中遺留的問題,進行更加全面而科學的后續教育。讓學生在班會過后的生活中,能繼續地、更完美地打上主題班會的烙印。不要讓班會的影響在班會結束后嘎然而止,讓這階段的教育成為班級教育活動的進一步延續與發展。我想班級教育活動的開展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又一個過程中推進與呈現的,也以此引領著學生的生活,促進著學生的成長。
一堂精彩的班會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段富有的生活體驗。在新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我們還驚喜地發現:如果班級的制度建設能夠依托系列性的主題班會逐步深入的話,班級的常規建設也就不再是班主任老師臨陣磨槍的即時行為,而是因為能扎根于班級生活的土壤中,變得更加枝繁葉茂了。我們理出了班級建設的一個軌跡,那就是:小崗位建設——小組(小隊)建設——班委建設——雙班委的建設——班級核心文化的建立。如果在每一堂班會課前期的準備、即時的呈現、后續的堅持過程中,都能無形中滲透相應的班級組織建設的話,班級的組織建設就不再是空中樓閣,不再是班主任從上至下的灌輸與管束,這樣的組織建設因為有了學生自主的創建體驗,而會建立得更加牢固。
道德的成長應該是一種生活的經歷,一種生活的態度,所以利用主題班會,建立有序的班級制度,打造積極的班級文化,經營富有德性的班級生活,讓學生獲得真實的生命成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德育途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