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大班教師隨筆:開發孩子智力,就靠“玩游戲”,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游戲似乎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即使簡單的蹦蹦跳跳也能讓他們很開心,也許這就是游戲的魅力所在。
可是,有些家長卻認為“玩”耽誤時間,甚至認為游戲是“體力活動”,無益于智力。
其實不然,在孩子快樂游戲的同時,若加以科學的引導,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有益。
這一點從如今火爆的早教課中就可以看出,其道理就是在“玩”中發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簡單總結“游戲”對開發兒童智力的好處:
①游戲中歡樂愉快活潑的氣氛,是孩子主動性、創造精神和思考能力養成的重要環境條件。
②孩子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及時做出反應判斷,進而在歡樂中不知不覺養成了敏捷的思考反應能力。
③很多游戲都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通過游戲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勝、為什么失敗等。
④小孩往往就是通過一些游戲去逐步感知和認識世界。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強烈的興趣和無限的熱情,游戲正是給天才的形成添加一份力量。
⑤我們不難發現,一切有成就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有著驚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戲中孩子那種認真執著的神情和奪取勝利的勁頭,正是養成這兩種心理品質的萌芽。
開發智力的家庭日常小游戲:
① 捉蟲子在墻上貼一些小蟲貼紙,高度是孩子踮腳伸手能拿到的位置,有的可以高一些、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害蟲,孩子今天要把它們全部捉下來,扔進垃圾筐里。讓孩子踮腳伸手去摳貼紙。如果高的地方摳不到,讓孩子想辦法。當孩子用凳子墊高時要注意安全。
【游戲亮點】捉害蟲鍛煉孩子踮腳尖,鍛煉孩子手指尖的力量,也讓孩子動腦子想辦法完成任務。
② 體會量的概念用圖片(大小、多少、高矮、輕重)讓孩子認知;再選擇一些實物,讓孩子體會:大球、小球、大杯子、小杯子等;碗里裝很多的豆子、少的豆子等;讓孩子站在凳子上,再站在桌子上和爸媽比身高;用籃子提石頭,提海綿;用小桶裝滿水、裝一半水讓孩子提,哪個重,哪個輕。
【游戲亮點】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各種方法讓孩子初步認知量的概念。
③ 添筆畫常見的圖形讓孩子添上幾筆,看看再變成什么形狀。如三角形變成樹、變成傘、變成紅旗;方形變成杯子、變成窗戶、變成冰箱;長方形變成梯子、變成火車廂、變成大汽車;圓形變成大西瓜、變成娃娃的臉、變成炒菜的鍋。
【游戲亮點】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用自己的手去創造、創新。添筆畫同時能提高孩子對繪畫的興趣。
④ 物品歸類把蘋果、衣服、紙、筆、小傘、積木、雞蛋、碗、勺子、襪子等東西放在桌子上,讓孩子分別把能吃的東西拿出來,再把穿的東西拿出來,最后剩下的問孩子做什么用的。
【游戲亮點】在游戲的實施上十分便利,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可以用于游戲中。吃、穿、用、玩等,同時增加了孩子的生活常識。
⑤ 手指游戲設計一些運用手指的運動,如手語歌、甩、捏泥巴、拼積木等活動,讓孩子能動動頭腦、動動手。也可以用兒歌配合手指的動作,一邊念兒歌一邊動手指。
【游戲亮點】手是孩子的外腦,訓練雙手,有助于腦力開發。
⑥ 知覺游戲包括眼睛、鼻子、舌頭、身體等感覺作用。可以讓孩子分辨不同形狀的物品、通過觸摸猜東西、用舌嘗嘗各種調味品、玩配對游戲、辨認方向及方位,讓孩子觀賞及指認有背景的圖片等活動。
【游戲亮點】“知覺游戲”是一種透過感官操作的游戲,鍛煉了分析與思考的能力。
以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都不是特別嚴格,即使有要求,但若是孩子沒有達標,我也不會對他們進行任何懲罰,哪怕之前已經聲明會有懲罰的事項。現在寶貝們已經進入大班下學期,也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所以在各個方面老師對他們的要求也會變得更加嚴格。
就比如說早上入園的時間,我要求所有的孩子八點鐘必須準時入園,除非有特別的事兒,其他一律不許遲到,如果遲到就罰他不參加晨間活動,(但是從來都沒有執行過)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準時入園,而且家長也積極配合。可是開學至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發現了嘉嘉幾乎每天都遲到,而且還不慌不忙地走進教室或者參與戶外活動中來。每次我的處理方式就是簡單地說教,或者盤問一番后,就讓她去玩了。導致她的心理沒有壓力,心想:“我遲來了,老師并沒有不讓我參加晨間活動。”
今天,嘉嘉又遲到了,見此情形,我覺得這話不執行看來不行了,于是便走過去嚴肅的對她說:“今天你就站在邊上看著其他小朋友玩,你不許玩。”只見她看看我,又看看周圍的小朋友,無奈之下帶著哭腔對我說:“老師,讓我玩吧!我明天一定早早來。”這時,全班的小朋友都注視著她,我便抓住這個機會,對全班小朋友說,以后誰不按時來園,就象她一樣,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我明早第一個來”。果然,第二天,除了請假的孩子,沒有一個孩子遲到。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我們老師,不管面對再小的孩子,我的言行都應該做到一致,不然,我們說的話起不到作用。
今天下午自由活動的時候,我陪孩子們一起去爬滑梯,孩子們玩的可開心了,到處都有他們爽朗的笑聲。看到孩子們這么開心,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可就在這時,"哇哇"的哭聲從滑梯另一邊傳來,我趕快走過去,陳萌站在那里哭個不停,我蹲下來輕輕的問:"陳萌,告訴老師,你怎么了?""老師,雷世杰打我了。""雷世杰在哪里?"我四處張望,最后在墻角看到了他,他低著頭,好像很害怕的樣子。"雷世杰,你過來。"他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走了過來。我蹲下來:"世杰,為什么打陳萌啊?"他不說話,只是低著頭。"老師沒說過不可以打架嗎?""說了,可是,是她先打我的。""是嗎?"我看向陳萌。"老師,是他打我的。"說完哭得更厲害了。我又轉過頭來看著雷世杰:"你把別人打哭了,還講理由,你太不聽話了,老師再也不喜歡你了。"說完,我就去哄陳萌了,完全忽略了世杰的反應,把陳萌哄好后,我就組織孩子們到教室里去了。
我以為世杰會自己到教室里去,可是到教室里以后,我卻發現世杰還在原地站著,用一種很無辜的眼神看著我,我走過去,摸著他的頭:"好孩子,老師經常告訴你們不要打架,你怎么可以打別的小朋友呢?""老師,真的是她先打我的。"說完,他伸出被陳萌咬傷的手。"是她咬了。"我這才發現我犯了多么嚴重的錯誤啊,沒有問清事情的真相就下結論,真是失職啊!我多想向世杰說聲對不起啊!在這里,我發自內心的向你道歉,孩子,對不起,老師錯怪你.
孩子就像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老師怎么做,孩子也會學著這樣做的!
老師要時常觀察幼兒,在這面鏡子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發現污點,不要怕孩子笑話,主動承認不足之處,及時擦掉污點,擦亮鏡子,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影響下,個個成為老師的小影子,成為有禮貌、有能力的好孩子。
這是一件發生在午睡室里的一件事情,當我說:小朋友們,下午好!起床了。孩子們一個個都起來了,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里,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去幫一些動作稍微慢的小朋友穿衣服,就匆忙的從果果的身邊走了過去,身體沒把握好平衡,差點摔跤,就聽惜筠寶貝說了一句:盧老師,你要小心呀,下次走路的時候要看好,別摔跤!那樣會很疼的。
看著孩子半是責備,半是擔心的樣子,心里頭溫暖極了。這些幼兒在班級雖然才一個多學期,有時還會不肯來上學,有時還會哭哭鬧鬧,但他們已經與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關心老師,就像老師關愛他們一樣。孩子說的這句話,不就跟我們平時教育、囑咐孩子差不多嘛。
模仿是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他們更愿意模仿與自己親近和喜歡的人。有些孩子對于班級老師說話的語氣語調,還有穿著打扮,都很留意。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關心比我們還細心。他們會注意我們的每一個變化,有時還會很天真地請爸爸媽媽都來學一學。在孩子的眼里,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是對的、好的。
所以我們作為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言行舉止。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幼兒成為模仿的對象,并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在鏡子里怎樣表現,孩子就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我們。
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老師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面前老師要三思而后行!
游戲似乎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即使簡單的蹦蹦跳跳也能讓他們很開心,也許這就是游戲的魅力所在。
可是,有些家長卻認為“玩”耽誤時間,甚至認為游戲是“體力活動”,無益于智力。
其實不然,在孩子快樂游戲的同時,若加以科學的引導,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有益。
這一點從如今火爆的早教課中就可以看出,其道理就是在“玩”中發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簡單總結“游戲”對開發兒童智力的好處:
①游戲中歡樂愉快活潑的氣氛,是孩子主動性、創造精神和思考能力養成的重要環境條件。
②孩子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及時做出反應判斷,進而在歡樂中不知不覺養成了敏捷的思考反應能力。
③很多游戲都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通過游戲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勝、為什么失敗等。
④小孩往往就是通過一些游戲去逐步感知和認識世界。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強烈的興趣和無限的熱情,游戲正是給天才的形成添加一份力量。
⑤我們不難發現,一切有成就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有著驚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戲中孩子那種認真執著的神情和奪取勝利的勁頭,正是養成這兩種心理品質的萌芽。
開發智力的家庭日常小游戲:
① 捉蟲子在墻上貼一些小蟲貼紙,高度是孩子踮腳伸手能拿到的位置,有的可以高一些、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害蟲,孩子今天要把它們全部捉下來,扔進垃圾筐里。讓孩子踮腳伸手去摳貼紙。如果高的地方摳不到,讓孩子想辦法。當孩子用凳子墊高時要注意安全。
【游戲亮點】捉害蟲鍛煉孩子踮腳尖,鍛煉孩子手指尖的力量,也讓孩子動腦子想辦法完成任務。
② 體會量的概念用圖片(大小、多少、高矮、輕重)讓孩子認知;再選擇一些實物,讓孩子體會:大球、小球、大杯子、小杯子等;碗里裝很多的豆子、少的豆子等;讓孩子站在凳子上,再站在桌子上和爸媽比身高;用籃子提石頭,提海綿;用小桶裝滿水、裝一半水讓孩子提,哪個重,哪個輕。
【游戲亮點】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各種方法讓孩子初步認知量的概念。
③ 添筆畫常見的圖形讓孩子添上幾筆,看看再變成什么形狀。如三角形變成樹、變成傘、變成紅旗;方形變成杯子、變成窗戶、變成冰箱;長方形變成梯子、變成火車廂、變成大汽車;圓形變成大西瓜、變成娃娃的臉、變成炒菜的鍋。
【游戲亮點】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用自己的手去創造、創新。添筆畫同時能提高孩子對繪畫的興趣。
④ 物品歸類把蘋果、衣服、紙、筆、小傘、積木、雞蛋、碗、勺子、襪子等東西放在桌子上,讓孩子分別把能吃的東西拿出來,再把穿的東西拿出來,最后剩下的問孩子做什么用的。
【游戲亮點】在游戲的實施上十分便利,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可以用于游戲中。吃、穿、用、玩等,同時增加了孩子的生活常識。
⑤ 手指游戲設計一些運用手指的運動,如手語歌、甩、捏泥巴、拼積木等活動,讓孩子能動動頭腦、動動手。也可以用兒歌配合手指的動作,一邊念兒歌一邊動手指。
【游戲亮點】手是孩子的外腦,訓練雙手,有助于腦力開發。
⑥ 知覺游戲包括眼睛、鼻子、舌頭、身體等感覺作用。可以讓孩子分辨不同形狀的物品、通過觸摸猜東西、用舌嘗嘗各種調味品、玩配對游戲、辨認方向及方位,讓孩子觀賞及指認有背景的圖片等活動。
【游戲亮點】“知覺游戲”是一種透過感官操作的游戲,鍛煉了分析與思考的能力。
最近聽到一位媽媽說:“孩子太爭強好勝,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案例分享】聰明、漂亮的彤彤在幼兒園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她的個性太敏感好強了,什么都想表現得最好。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沒表揚她,她就會記得特別牢,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游戲、參加活動等,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但是當她得不到第一時,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
孩子“爭強好勝”,這事得兩說:它能讓孩子積極進取,力爭把事情做好;也能讓孩子缺乏寬容心,不能包容別人,形成自我封閉、孤僻、的人格。
【專家說】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么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和父母的贊揚。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看問題容易鉆牛角尖,比較極端和情緒化,所以好勝心表現得特別強烈。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1、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會采取回避、逃避的態度。比如,媽媽批評孩子畫畫不認真,不如隔壁的優優畫的好,聽到這話孩子干脆就不畫了。2、另外一種孩子一旦在游戲中輸了,或是做什么事情比不過別人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避免極端思想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不要對孩子一時的成敗斤斤計較,贏了就把孩子大加夸獎,輸了就罵孩子“笨”,責怪、嫌棄孩子。
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么就爭強好勝,非贏不可。
【Tips】可以用故事、生活實例和成功榜樣作為范本,讓孩子懂得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不壓抑孩子的好勝發現孩子特別爭強好勝后,成人不要壓抑這個小小的“好勝者”。
【Tips】1、把孩子的競爭心引到值得競爭的方面來,而不是事事拔尖、處處要強。2、教孩子學會不以“大哭大鬧”來取勝。防止孩子通過好斗等不合理甚至是偏激的手段來爭輸贏。讓孩子明白“勝利”來自于努力。
了解原因,講清道理
有的孩子異常好強、自信,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有時孩子對大人的話不肯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成人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
【Tips】這種原因可能來自各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內容是恰當的,但不合時機,孩子缺乏情緒準備;孩子對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成人引導不夠等。
這時,家長應進行曉之以理的教育。講道理時,不能太抽象和過于深奧,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同時要特別注意反饋,允許孩子爭辯和反駁。
放手讓孩子多去磨練在日常生活中不溺愛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應更多地給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培養堅強的內心。
【小鏈接】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如日本的家長送孩子到中國參加草原夏令營,嘗嘗吃苦的滋味;美國的家長把孩子放在荒島上,讓他們懂得什么叫饑餓,學會生存;英國的家長讓孩子參加長距離徒步行走,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韌勁。
所以,我們的家長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些困苦,盡量讓孩子在克服日常種種困難中磨練承受能力和戰勝困難與挫折的良好心態,增強孩子的耐挫力。
在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中,總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善良、寬容與理解,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在孩子們的故事中,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老師,只要適當的加以引導,就會讓孩子們有不一樣的收獲。
小朋友們都在洗手準備進行水果餐,銘銘一臉不高興地來找老師了:“老師,康康老拽我衣服,我的胳膊都有點疼了,我沒惹他!”老師說:“你可以讓他跟你道歉啊!”銘銘:“你是老師,你去說”,說著就拽著老師的袖子往廁所里走,但是老師并沒有為之所動,而是說:“今天老師給你這個權利,你自己去讓他跟你道歉好嗎?”銘銘轉了一個圈之后, 又折回來了,不過這回是一臉的難為情,說:“還是你去說吧!我不知道怎么說!”老師說了:“別緊張,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說唄!”銘銘還在猶豫,這時牛仔從旁邊看見了說:“什么事?要不我陪你去找他吧,我知道該怎么批評人,我讓他跟你道歉!”這時銘銘也有底氣了,兩個人從廁所門口找到了康康,剛開始康康還是樂呵呵地,一副等著他們來的樣子,可是等兩個小朋友走近了之后,同時站在了康康的前面,而且都是一臉的嚴肅,牛仔先說了:“你先說這件事情你做的對嗎?你必須得道歉!”銘銘說了:“對!必須得道歉!”康康先看看牛仔、再看看銘銘發現:兩個人都很認真,一點開玩笑的意思都沒有。于是,嘴角一耷拉,說了:“對不起!我以后不這樣了!”銘銘一本正經地說了:“沒關系!”可是剛一轉身,他就偷偷地咧嘴笑開了,完全不是剛才的樣子。
這件事情只是暫時告了一段落,但是并沒有完全結束。因為兩個孩子平時都不是那種故意找“茬兒”的孩子,而康康屬于心思單純卻又不太會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應該是有什么誤會才對,于是老師先跟著康康去了廁所,發現康康再也沒有了剛才的那副笑嘻嘻的樣子,而是有點“落寞”,老師問他:“你喜歡跟他們玩嗎?”,康康:“喜歡!”,老師:“那為什么故意去拽他們呢?”,康康:“我不知道該怎么說!”,老師:“以后想跟他們玩就大膽的說出來,告訴他們“我想跟你一起玩”好不好?”康康:“嗯!行!”銘銘呢?老師找到銘銘之后問他:“你知道康康問什么拉你嗎?”銘銘:“不知道!為什么呀?”老師:“走,咱們去問問去!”銘銘問康康:“你為什么拉我呀?”,康康:“因為我想跟你玩!”老師:“以后他再拉你的時候,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了,那你該怎么辦?”張津銘:“我跟他玩!”,問題這才徹底的解決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只因為不懂得溝通的技巧,不知道怎么跟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才導致了各種矛盾和誤會的產生。作為老師的我們只有適時地幫孩子們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這些不同情境中,幫助孩子們一點點的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技巧,才能為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奠定基礎。
偶然間看到這樣一句話:“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可是,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家長或老師來說,“批評”卻是一件“難事”。
為什么這樣說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還有些家長和老師甚至不敢批評孩子,怕孩子接受不了。
看來,“批評”這事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先來看兩個案例。
1·在英國亞皮丹博物館中,有這樣兩幅圖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是一個名叫約翰·邁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約翰·邁克勞德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興趣。
·一天,他突發奇想,很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結構。于是,他找來一條狗并且鼓足勇氣把它殺死,把狗的內臟一點點地分割觀察。誰知,這條可憐的狗是校長韋爾登養的寵物。
·心愛的狗被殺死了,他決定給邁克勞德一個處罰。這真是一個別出心裁的處罰:罰他畫兩幅圖畫。
·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邁克勞德后來成為了著名的解剖學專家,并于1923年獲得諾貝爾獎。
2·蘇霍姆林斯基任鄉村中學校長時,一天,他和孩子們一起參觀花房。就在這時,他看到一個小女孩摘下了花房中最大的一朵玫瑰。
·他微笑地問:“你能告訴我拿這朵花去做什么嗎?”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說:“我奶奶病了,她不能出門,沒有辦法看到這么美的花。
·所以,我想把這朵花拿回家給奶奶看一眼就還回來。”校長被感動了,他又摘下兩朵送給她:“這一朵送給你,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像花一樣美;這一朵給媽媽,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 看完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批評,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讓孩子接受。 那么,作為幼兒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批評呢?
批評的態度
1、客觀公正
教師應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不帶偏見地進行教育,既看到幼兒的缺點,又看到其長處。
2、上下一致
一個人有一只手表時可以知道時間,但如果他同時擁有兩只走時不一的手表卻無法確定時間。兩只表并不能提供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應”。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達成共識,協調一致,用統一的目標指導要求孩子。
3、尊重兒童
教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尊重其想法,了解事實情況,不能想當然地批評孩子。
批評的內容
1、實事求是
應先弄清楚問題的原因,了解幼兒的動機和處境,既明確指出其錯誤,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及由此引發的后果,又要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尊重孩子的權利、人格和自我意識。
2、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以他當前犯的錯誤為內容,就事論事,不可以偏概全,否定孩子的一切,甚至用有色眼鏡看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簽”。
3、合情合理
找到錯誤的內容后,批評幼兒應合情合理,要關心信任孩子,堅信孩子都是善良可愛的,用愛的情感教育孩子。
批評的方法
1、想一想
他為什么出錯?我批評他什么?我希望他哪一點能改善?他心里想什么?
2、緩一緩
教師在情緒不穩定時不宜批評幼兒,情緒狀況良好時批評幼兒能更理智更客觀。同樣,幼兒情緒特別激動時也不宜進行批評。
3、避一避
適宜的時機和場合的選擇也能影響到批評的效果。批評幼兒不宜在進行集體活動時或大庭廣眾之下進行。否則,一方面有害于幼兒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往往打亂活動計劃,分散其他幼兒的注意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對集體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件,教師不可置之不理。如公開課時,一幼兒無意中碰翻椅子,老師未做出任何反應,結果幼兒相繼弄翻椅子,并以此為樂。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反應,可提示他坐好,積極參加活動。
4、笑一笑
教育家魏書生說:“教師無意中的一次微笑,一個愛撫動作,一句鼓勵的話,一次真誠的批評,都可能挽救一個瀕臨絕望的學生。”同樣,對幼兒進行批評時,態度也應委婉、溫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幼兒認識到錯誤。
《大班保育員隨筆200篇》:大班保育員隨筆第1篇 保育員隨筆(一): 在幼兒園,調皮的孩子會經常做出一些不貼合規則的事情,會經常犯一些小錯誤。經過班上老師的教育,孩子經常是當面說得很好,轉身卻又忘了
《幼兒園大班隨筆40篇》:幼兒園大班隨筆40篇第1部分 幼兒園工作中,教育孩子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幼兒保健工作也不能忽視,我們要良好的平衡好兩者,做到保教結合。 最近流行病比較嚴重,我們只有有一個
《教育隨筆幼兒園13篇》:第1篇教育隨筆幼兒園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的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的個體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