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師教育隨筆:你不懂,你別說,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早晨來園時,孩子們紛紛玩起了建構游戲,慧慧用雪花片插了一只小花籃,軒軒和浩浩在玩著各自插好的手槍……
“老師,看——”晨晨拿著她剛插好的玩具走到我的面前。“哦,好長的積木,你真有耐心。”因為要接待來園的孩子和家長,我匆匆看了一眼晨晨手中的玩具,隨口回應了一句。過了一會兒,我聽到了文文與晨晨的一段對話。文文說:“你什么也沒插出來,老師不喜歡你的玩具。”晨晨板著臉說:“我插出來了,你不懂,你別說。”“老師不知道你插的是什么。”“老師知道的。老師才沒你那么笨呢。”說著晨晨有點急了。聽了他們的對話,我這才仔細觀察起了晨晨搭的東西,他是將雪花片按“紅黃紅黃”的規律“排隊”。昨天我們組織了一個數學活動“排排隊”,我告訴孩子們可以選兩種顏色的物品,把它們按照ABAB的規律排序。沒想到今天晨晨把這一知識遷移到游戲中,說明晨晨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于是我大聲說道:“我當然知道晨晨插的是什么呀?晨晨在給積木按規律排隊呢,是不是?”晨晨的眼睛一亮,然后用力地點點頭。“晨晨,你說說是怎樣給他們排排隊的。”“我先插一個紅的,再插一個黃的,然后又是紅的黃的……”“老師真喜歡你插的這個玩具,你把昨天學到的知識馬上用上了。真棒!我們把它與小朋友們分享一下。”這時,有很多孩子圍在晨晨身邊與他一起玩“排排隊”的游戲,晨晨更快樂和自信了。
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在于發現孩子、讀懂孩子,與孩子產生共鳴。說實話,最初當晨晨把他的玩具送到我面前時,我只是隨口回應了一下。后來我聽到了孩子間的對話,才用心欣賞了孩子的作品,發現了孩子作品背后的學習。這時的回應才真正與孩子產生了共鳴,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的理解和欣賞。
早晨來園時,孩子們紛紛玩起了建構游戲,慧慧用雪花片插了一只小花籃,軒軒和浩浩在玩著各自插好的手槍……
“老師,看——”晨晨拿著她剛插好的玩具走到我的面前。“哦,好長的積木,你真有耐心。”因為要接待來園的孩子和家長,我匆匆看了一眼晨晨手中的玩具,隨口回應了一句。過了一會兒,我聽到了文文與晨晨的一段對話。文文說:“你什么也沒插出來,老師不喜歡你的玩具。”晨晨板著臉說:“我插出來了,你不懂,你別說。”“老師不知道你插的是什么。”“老師知道的。老師才沒你那么笨呢。”說著晨晨有點急了。聽了他們的對話,我這才仔細觀察起了晨晨搭的東西,他是將雪花片按“紅黃紅黃”的規律“排隊”。昨天我們組織了一個數學活動“排排隊”,我告訴孩子們可以選兩種顏色的物品,把它們按照ABAB的規律排序。沒想到今天晨晨把這一知識遷移到游戲中,說明晨晨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于是我大聲說道:“我當然知道晨晨插的是什么呀?晨晨在給積木按規律排隊呢,是不是?”晨晨的眼睛一亮,然后用力地點點頭。“晨晨,你說說是怎樣給他們排排隊的。”“我先插一個紅的,再插一個黃的,然后又是紅的黃的……”“老師真喜歡你插的這個玩具,你把昨天學到的知識馬上用上了。真棒!我們把它與小朋友們分享一下。”這時,有很多孩子圍在晨晨身邊與他一起玩“排排隊”的游戲,晨晨更快樂和自信了。
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在于發現孩子、讀懂孩子,與孩子產生共鳴。說實話,最初當晨晨把他的玩具送到我面前時,我只是隨口回應了一下。后來我聽到了孩子間的對話,才用心欣賞了孩子的作品,發現了孩子作品背后的學習。這時的回應才真正與孩子產生了共鳴,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的理解和欣賞。
幼兒園教育隨筆:老師,我去給你買藥
王**是我們班一個特別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每天都在忙忙活活,這里跑跑那里跑跑,幾乎坐不到小椅子上,因為亂跑,有時還會把其他小朋友撞倒,真讓人頭疼。
今天上班后,我由于昨天晚上沒有休息好,有點不舒服,就在桌子上趴了一會兒。王**看見了,就跑到跟前問:“老師,你怎么了?”我說:“你去玩吧,老師有點頭疼。”他立刻緊張起來,一連問了好幾遍“你頭疼啊?你頭疼啊?”我因為難受,就沒有理他。過了一會兒,他拿著幾個積木過來;“老師,我擺了個車。”我還是沒有理他,又過了一會兒他又走到我跟前說:“老師,你等著,我開著車去給你買藥,吃了你就好了!”一臉的關心,真讓我既感動又意外。我趕緊說:“好的,謝謝你!”他更高興了,拿著他的積木車,在教室里轉了一圈,回來對我說:“老師,我把藥給你買回來了,吃了就不難受了!”
每個孩子都是純潔的小天使,只要我們老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看到,和他們在一起,會讓自己的心也變得純凈。
偶然間看到這樣一句話:“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可是,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家長或老師來說,“批評”卻是一件“難事”。
為什么這樣說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還有些家長和老師甚至不敢批評孩子,怕孩子接受不了。
看來,“批評”這事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先來看兩個案例。
1·在英國亞皮丹博物館中,有這樣兩幅圖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是一個名叫約翰·邁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約翰·邁克勞德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興趣。
·一天,他突發奇想,很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結構。于是,他找來一條狗并且鼓足勇氣把它殺死,把狗的內臟一點點地分割觀察。誰知,這條可憐的狗是校長韋爾登養的寵物。
·心愛的狗被殺死了,他決定給邁克勞德一個處罰。這真是一個別出心裁的處罰:罰他畫兩幅圖畫。
·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邁克勞德后來成為了著名的解剖學專家,并于1923年獲得諾貝爾獎。
2·蘇霍姆林斯基任鄉村中學校長時,一天,他和孩子們一起參觀花房。就在這時,他看到一個小女孩摘下了花房中最大的一朵玫瑰。
·他微笑地問:“你能告訴我拿這朵花去做什么嗎?”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說:“我奶奶病了,她不能出門,沒有辦法看到這么美的花。
·所以,我想把這朵花拿回家給奶奶看一眼就還回來。”校長被感動了,他又摘下兩朵送給她:“這一朵送給你,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像花一樣美;這一朵給媽媽,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 看完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批評,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讓孩子接受。 那么,作為幼兒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批評呢?
批評的態度
1、客觀公正
教師應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不帶偏見地進行教育,既看到幼兒的缺點,又看到其長處。
2、上下一致
一個人有一只手表時可以知道時間,但如果他同時擁有兩只走時不一的手表卻無法確定時間。兩只表并不能提供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應”。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達成共識,協調一致,用統一的目標指導要求孩子。
3、尊重兒童
教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尊重其想法,了解事實情況,不能想當然地批評孩子。
批評的內容
1、實事求是
應先弄清楚問題的原因,了解幼兒的動機和處境,既明確指出其錯誤,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及由此引發的后果,又要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尊重孩子的權利、人格和自我意識。
2、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以他當前犯的錯誤為內容,就事論事,不可以偏概全,否定孩子的一切,甚至用有色眼鏡看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簽”。
3、合情合理
找到錯誤的內容后,批評幼兒應合情合理,要關心信任孩子,堅信孩子都是善良可愛的,用愛的情感教育孩子。
批評的方法
1、想一想
他為什么出錯?我批評他什么?我希望他哪一點能改善?他心里想什么?
2、緩一緩
教師在情緒不穩定時不宜批評幼兒,情緒狀況良好時批評幼兒能更理智更客觀。同樣,幼兒情緒特別激動時也不宜進行批評。
3、避一避
適宜的時機和場合的選擇也能影響到批評的效果。批評幼兒不宜在進行集體活動時或大庭廣眾之下進行。否則,一方面有害于幼兒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往往打亂活動計劃,分散其他幼兒的注意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對集體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件,教師不可置之不理。如公開課時,一幼兒無意中碰翻椅子,老師未做出任何反應,結果幼兒相繼弄翻椅子,并以此為樂。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反應,可提示他坐好,積極參加活動。
4、笑一笑
教育家魏書生說:“教師無意中的一次微笑,一個愛撫動作,一句鼓勵的話,一次真誠的批評,都可能挽救一個瀕臨絕望的學生。”同樣,對幼兒進行批評時,態度也應委婉、溫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幼兒認識到錯誤。
教育隨筆:讀懂孩子,因勢利導巧教育
今天,外面陽光明媚,是孩子們戶外活動的好日子。外面中院草坪上活動的孩子們特別多。有一個小班的小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個小不點,他喊著要上廁所,老師趕緊領著他直奔廁所,可到了廁所,他又說不上廁所,老師又只好把他領回活動場地,反反復復三四余次,鬧得老師筋疲力盡。
劉老師從旁邊經過發現這個情況后,輕輕地走過去,拉起小男孩的手,對班上的老師說:“你們專心組織活動,這個小男孩我帶一會兒。”劉老師將小男孩帶進辦公室,讓他坐在高高的辦公椅上,小家伙顯然對辦公室里的一切都非常好奇,這里瞅瞅,那里看看。劉老師從辦公桌上拿起一本兒童讀物遞給小男孩,對他說:“你先看一會書,老師也要工作了,呆會兒咱們再去玩。”小家伙拿起書,一本正經地捧起書看起來,小男孩可愛的模樣逗得辦公室里的老師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劉老師又領著小家伙去院子里轉了轉。時間差不多了,劉老師將小家伙送到了班上,老遠他就沖著班上的老師高興地喊著:“老師,我回來了。”
小男孩是一個自主能力很強的小男孩,他用一系列的舉動引起老師對他的關注。未果后,他又上演頻繁上廁所的一幕吸引老師對他的注意。作為老師,我們要因勢利導,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借機和孩子在互動中提一些要求,制定一些共同的約定,這樣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兒園教師隨筆:老師,我不愛說話
這天的戶外活動玩“凍人”的游戲,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想當“凍人”。我從一張張熟悉的臉蛋上掃視過去,好多幼兒都玩過一次甚至多次了。當我的目光停在站在最旁邊的婧婧身上時,發現只有她安靜地站著,也不舉手。我想,婧婧平時不善言談,何不讓她來試試,鍛煉一下呢!于是,我說:“婧婧,今天請你來當凍人,好嗎?”說著,我隨即拿著紅鼻子凍人的“鼻子”貼在她的鼻子上,其他小朋友立即進入游戲狀態。輪到凍人說話了,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婧婧以便迅速作出反應,可是等了半天,婧婧就是不張嘴,我趕緊蹲在她身邊輕聲提醒她:“婧婧,你是紅鼻子凍人,該你說了。來,老師跟你一起說,‘我是紅鼻子凍人……’”婧婧沒有跟我一起說,而是低著頭很輕很輕地說:“我不想當。”奇怪,這個游戲小朋友都很愛玩的,一遍一遍都不厭其煩。怎么她不想當?于是我就問:“小朋友們都愛當凍人,你為什么不想當呀?”婧婧低著頭不說話了。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才努努嘴:“老師,我不愛說話。”
我一愣,這句熟悉的話正是婧婧的媽媽與我們老師交流時經常說的。婧婧的媽媽經常說:“老師,婧婧這孩子不愛說話,一天到晚也說不了幾句話,上課也不愛舉手發言吧?我真擔心她!”而我們老師也不時會說:“唉,這孩子,挺乖的,什么都好,就是不愛說話!”沒想到,老師家長們不經意的一句話,竟給孩子造成了如此的影響。
這件事情以后,我不停地反思,深刻地反思。孩子們有著一顆敏感又脆弱的心,他們非常注重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大人們認為無所謂的事,一句無所謂的話都可能給他們留下陰影。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們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害羞靦腆、有的頑皮聰明、有的內向自卑。膽小,不愛說話又有什么了不起,這只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即使在成人也只不過因為成人更善于掩飾罷了,根本無所謂好與壞。新《綱要》明確指出,在教學活動中,幼兒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只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很多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都是在自己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經過老師的適當指導,從中掌握知識的。一個教學活動下來,有些幼兒雖然舉手發言不多,但知識能力的掌握都不錯,要說她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她們經常會與同伴交流想法,也不錯呀。
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不必急于給孩子貼上膽怯,不愛說話的標簽。對于內向,不善言語的幼兒,應在更多的鼓勵接觸中引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我們可以耐心地告訴孩子:“不用怕,有我幫助你!”給他們更多的關愛,相信風景這邊也好!
幼兒天生就喜歡涂涂話畫畫,從開始拿筆的時候開始,他們就會畫他們任何想畫的東西,也只有他們自己能看的懂,而且他們也有不同于成人的審美觀念! 一天,我們在畫畫,我說:"今天,我們要畫蝴蝶,你們可以隨意畫它們的姿態,隨意涂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后我們要進行展評,看看誰畫的蝴蝶最漂亮!"說完,寶貝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起畫筆在搞自己的創作了,聚精會神地,不受任何干擾。我也畫了一幅自以為比較成功的作品,最后展評時,我把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放在其中,請寶寶們選出畫的最好的幾幅畫,結果我的作品落選了,我有些不甘心,便問:"老師畫的怎樣?"齊聲答:"老師,你畫的不好看!" 我在想在幼兒的世界里,究竟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什么樣的美才是幼兒世界里的美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整個幼兒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文明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習慣。 我們班里有個小男生名字叫鋼鋼,他性格偏內向。不太喜歡和身邊的小朋友交談,就連早上見到老師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也只是看一看老師卻從不會主動問老師早上好。她的奶奶每當看到這種情景都會批評他,嫌他一點也不給大人們爭臉。 針對他的這種表現,我及時的跟他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并在課余的時候對他給予引導當他有一點進步的時候都給予獎勵,增加他的自信心。終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也漸漸意識到了,每天早上見到老師都問好,有時因性格的原因,總不能大聲說出來,所以導致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薄弱。 一句簡單的"老師好"會反映我們什么?他能折射出我們教師素質的所在。今后在教育孩子時,尤其是日常行為這一教育,需要我們不時的提醒孩子去做。只有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我們的工作才有進步!
《大班老師隨筆3篇》:大班老師隨筆第1篇 孩子們到了大班后,語言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交往能力也逐漸增強。無論在講故事和繪畫、計算、創造、表演等能力中,都能按自己的想法大膽發揮和想
《幼兒園大班公開課隨筆200篇》:幼兒園大班公開課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筆記(一): 感受孩子們的變化 這天是星期一,孩子們早上來園時都能興高采烈地,主動地向教師、阿姨問好,不象小班時需要大人提醒,幾個新
《保育隨筆大班春季篇》:保育隨筆大班春季篇第1篇 今年春天,北大園一班的王睿小朋友調班到了清華園四班,小家伙還念念不忘以前的活動室、老師和小朋友們。課間,她作為新班級老師的得力助手,負責幫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