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溝通,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很久以前,對幼師工作真的是非常的感興趣,于是就從事了這個行業,但是突然發現,自己或許真的把這個工作看的太輕而易舉了。現在已經畢業工作一年了,在適應工作的同時家長工作對我來說最為害怕。當家長們來接送孩子時,心里總感覺需要不斷的微笑,對家長的要求需要順從。還有一點,自己都覺得可笑至極,希望家長們送完寶寶馬上就走,以減少自己當時的壓力。
第二年,帶了親子班。瞬間家長工作馬上擺了第一位,當時還沒接觸這個班級的時候,內心真的有些力不從心,一想到每天有這么多的家長們,雖說祖輩們較多,但是有資歷、年輕的媽媽們也是存在的,每天有她們的存在、陪同,所謂的監督,自己真的可以做好這方面的事情嗎?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壓力每天存在,精神每天緊繃,每天保持微笑,每天學會不斷的接受和順從。但是一段時間的相處,漸漸的,發現這種教育、處事方式不可取。導致整個班級管理的不同,我們太會滿足幼兒們的個別需要,導致多元化的存在。那怎么去統一呢?后來也咨詢過領導、有經驗的老師,甚至問自己為什么每天都害怕家長們,后來得到一定的指點和方法。其實從她們的角度來說,她們應該很愿意親近老師。聰明的家長更會支持老師的工作,配合老師的工作,因為這就等于支持老師的教育。作為老師,得到家長們的支持,才會更好的從事自己的教育事業,也就更好地支持幼兒的行為和教育。
在這種關系的對等下,為什么我還要學會躲閃和害怕?更多的是要學會從容、勇敢的面對。因為大家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一切為了孩子。只要教師的教育觀點正確,也有相應可行的方法,一切都是可實施的。所以漸漸地我試著先慢慢拒絕部分家長們的不合理要求,在班級常規上學會統一。因為常規一統一,也便于班級的管理。然后學會逐個擊破,部分幼兒有些行為習慣特別不好。就單獨找陪同人員或爸爸媽媽交談,共同探討解決幼兒這種行為習慣的方式。有時在班級里也宣傳些有些理論性的知識,讓大家感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總之在交談期間,我們的關系是平等、互利、尊重的。而且是面帶微笑的。現在將近2個月的帶班,對于家長們的交流,的確比以前進步很多。
其實挑戰就是你接受它,需要一定的勇氣。如果你越過了它,那就是自身的飛躍!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不能總是使用單一的方式方法,孩子們的性格不同,情況不一,你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并不會給你同樣的回饋。我們班有個叫朵朵的小女孩,性格有點內向。每天早上來到之后跟她打招呼,她都不說話,只是抿著嘴看著你。
一天早上小朵朵來之后,我有意識地換了一下方式,她比較喜歡笑,所以我就先對她咯咯地笑,然后再跟她說早上好。令人開心的一幕出現了,她也咯咯地笑了起來,然后跟我說早上好。接下來的幾天我都用這種方式進行引導,她都會作出反應,而且每次回答的聲音也在不斷變大。
小朵朵自理能力不錯,但有時候吃飯總是跟小朋友玩,飯就吃得慢了。開始的時候總是勸她快些吃,但沒起什么作用。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吃得都比較慢,我想催促他們快些吃就表揚了一下吃得快的一個小朋友。小朵朵聽了之后便加快速度吃飯,邊吃邊說:“老師,你看我吃得好吧,你也表揚我嗎?”我馬上回應說:“恩,小朵朵也吃得好,表揚。”她不一會就吃完了。
漸漸地我找到了與小朵朵交流的方式,我也明白了要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尋找不同的交流方式。
溝通,是拉近人和人之間關系的橋梁,它能讓兩顆心緊密的聯系到一起,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在幼兒園中,存在著兩種孩子,一種是安靜沉穩型,一種是活潑好動型。相比之下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第一種,但我覺得,孩子就是孩子,生來天真善良,我們不能因為表象而偏向孩子,對于那些過于活潑愛動的孩子,我們要因材施教,找到合適的方法,選準切入點,通過意識引導而使其行為產生循序漸進的變化。
我帶的班級里就有這么一位,它不僅活潑愛動,而且常常給老師制造一些“惡作劇”,比如,在大家一起站隊時,他就會滿場亂跑,讓老師追來追去,還很高興,累的老師氣喘吁吁;教學活動中他不是時不時的去廁所溜達,就是跑到區角里玩玩具。他的媽媽也很發愁,說我平時工作忙,他從小是跟著奶奶一起長大的,你也知道老人都比較疼孩子,他真的是太調皮了,老師你對他嚴厲一點。
怎樣正確的引導這位“自由人”呢?我的切入點是找優點,并且及時鼓勵。在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他很聰明,也愛管閑事,他看到老師來了,會去幫老師開門,離園的時候會幫老師收板凳,發現誰沒喝水會趕快的跑來告訴我。
我發現,他還特別的細心,有小朋友沒來幼兒園,他總能第一個發現。一次次的發現,讓我對這個孩子有了新的認識,一次次的鼓勵給了他自信,他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喜愛,從而使他產生了更多的成功體驗。不到一個與的時間,他的進步可不小,也不再是媽媽眼里的那個“自由人”了。
記得一位專家這樣講過,“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獨特價值,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
換一種目光看孩子,換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總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其實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尤其是一個整個學期下來,孩子很多方面都沒有任何改善。其實在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現象:5+2=0。即,一周七天,在幼兒園5天的教育,加之2天的家庭生活,孩子一周的教育等于沒有任何的效果。
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說明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一樣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從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會跑,開始說第一句話,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可謂至關重要。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孩子上幼兒園,有老師的教育、有老師的陪伴、有小朋友和他玩耍,家長就可以放寬心了。家長放寬心可以,但是不能放寬在家庭中對幼兒的教育。
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需要家長朋友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監督,同時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有什么不習慣,及時地與老師溝通。
孩子在家的表現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最了解,所以家園共育,有機結合進行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孩子就像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老師怎么做,孩子也會學著這樣做的!
老師要時常觀察幼兒,在這面鏡子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發現污點,不要怕孩子笑話,主動承認不足之處,及時擦掉污點,擦亮鏡子,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影響下,個個成為老師的小影子,成為有禮貌、有能力的好孩子。
這是一件發生在午睡室里的一件事情,當我說:小朋友們,下午好!起床了。孩子們一個個都起來了,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里,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去幫一些動作稍微慢的小朋友穿衣服,就匆忙的從果果的身邊走了過去,身體沒把握好平衡,差點摔跤,就聽惜筠寶貝說了一句:盧老師,你要小心呀,下次走路的時候要看好,別摔跤!那樣會很疼的。
看著孩子半是責備,半是擔心的樣子,心里頭溫暖極了。這些幼兒在班級雖然才一個多學期,有時還會不肯來上學,有時還會哭哭鬧鬧,但他們已經與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關心老師,就像老師關愛他們一樣。孩子說的這句話,不就跟我們平時教育、囑咐孩子差不多嘛。
模仿是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他們更愿意模仿與自己親近和喜歡的人。有些孩子對于班級老師說話的語氣語調,還有穿著打扮,都很留意。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關心比我們還細心。他們會注意我們的每一個變化,有時還會很天真地請爸爸媽媽都來學一學。在孩子的眼里,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是對的、好的。
所以我們作為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言行舉止。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幼兒成為模仿的對象,并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在鏡子里怎樣表現,孩子就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我們。
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老師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面前老師要三思而后行!
偶然間看到這樣一句話:“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可是,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家長或老師來說,“批評”卻是一件“難事”。
為什么這樣說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還有些家長和老師甚至不敢批評孩子,怕孩子接受不了。
看來,“批評”這事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先來看兩個案例。
1·在英國亞皮丹博物館中,有這樣兩幅圖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是一個名叫約翰·邁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約翰·邁克勞德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興趣。
·一天,他突發奇想,很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結構。于是,他找來一條狗并且鼓足勇氣把它殺死,把狗的內臟一點點地分割觀察。誰知,這條可憐的狗是校長韋爾登養的寵物。
·心愛的狗被殺死了,他決定給邁克勞德一個處罰。這真是一個別出心裁的處罰:罰他畫兩幅圖畫。
·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邁克勞德后來成為了著名的解剖學專家,并于1923年獲得諾貝爾獎。
2·蘇霍姆林斯基任鄉村中學校長時,一天,他和孩子們一起參觀花房。就在這時,他看到一個小女孩摘下了花房中最大的一朵玫瑰。
·他微笑地問:“你能告訴我拿這朵花去做什么嗎?”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說:“我奶奶病了,她不能出門,沒有辦法看到這么美的花。
·所以,我想把這朵花拿回家給奶奶看一眼就還回來。”校長被感動了,他又摘下兩朵送給她:“這一朵送給你,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像花一樣美;這一朵給媽媽,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 看完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批評,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讓孩子接受。 那么,作為幼兒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批評呢?
批評的態度
1、客觀公正
教師應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不帶偏見地進行教育,既看到幼兒的缺點,又看到其長處。
2、上下一致
一個人有一只手表時可以知道時間,但如果他同時擁有兩只走時不一的手表卻無法確定時間。兩只表并不能提供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應”。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達成共識,協調一致,用統一的目標指導要求孩子。
3、尊重兒童
教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尊重其想法,了解事實情況,不能想當然地批評孩子。
批評的內容
1、實事求是
應先弄清楚問題的原因,了解幼兒的動機和處境,既明確指出其錯誤,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及由此引發的后果,又要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尊重孩子的權利、人格和自我意識。
2、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以他當前犯的錯誤為內容,就事論事,不可以偏概全,否定孩子的一切,甚至用有色眼鏡看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簽”。
3、合情合理
找到錯誤的內容后,批評幼兒應合情合理,要關心信任孩子,堅信孩子都是善良可愛的,用愛的情感教育孩子。
批評的方法
1、想一想
他為什么出錯?我批評他什么?我希望他哪一點能改善?他心里想什么?
2、緩一緩
教師在情緒不穩定時不宜批評幼兒,情緒狀況良好時批評幼兒能更理智更客觀。同樣,幼兒情緒特別激動時也不宜進行批評。
3、避一避
適宜的時機和場合的選擇也能影響到批評的效果。批評幼兒不宜在進行集體活動時或大庭廣眾之下進行。否則,一方面有害于幼兒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往往打亂活動計劃,分散其他幼兒的注意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對集體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件,教師不可置之不理。如公開課時,一幼兒無意中碰翻椅子,老師未做出任何反應,結果幼兒相繼弄翻椅子,并以此為樂。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反應,可提示他坐好,積極參加活動。
4、笑一笑
教育家魏書生說:“教師無意中的一次微笑,一個愛撫動作,一句鼓勵的話,一次真誠的批評,都可能挽救一個瀕臨絕望的學生。”同樣,對幼兒進行批評時,態度也應委婉、溫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幼兒認識到錯誤。
幼兒天生就喜歡涂涂話畫畫,從開始拿筆的時候開始,他們就會畫他們任何想畫的東西,也只有他們自己能看的懂,而且他們也有不同于成人的審美觀念! 一天,我們在畫畫,我說:"今天,我們要畫蝴蝶,你們可以隨意畫它們的姿態,隨意涂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后我們要進行展評,看看誰畫的蝴蝶最漂亮!"說完,寶貝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起畫筆在搞自己的創作了,聚精會神地,不受任何干擾。我也畫了一幅自以為比較成功的作品,最后展評時,我把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放在其中,請寶寶們選出畫的最好的幾幅畫,結果我的作品落選了,我有些不甘心,便問:"老師畫的怎樣?"齊聲答:"老師,你畫的不好看!" 我在想在幼兒的世界里,究竟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什么樣的美才是幼兒世界里的美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