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老師教育隨筆《環境創設的意義》,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環境創設的意義
孟母教子三次搬遷的典故眾所周知,良好的環境成就了一代偉大的思想家。長期以來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目共睹,對人的影響甚遠,特別是對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來說,更為至關重要。這個學期,我們大一班的老師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氣氛,對本班的室內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改觀。
我們班主墻的內容:“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這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是用收集的報紙、光盤等廢舊材料制作而成。這其中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讓孩子們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知道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其二,教育孩子例行節約不能浪費。
室內最高的墻壁上端,有一藤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南瓜,它如此的默默無聞,它那由低向高攀爬的樣子,好像是在對孩子們說話:“孩子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堅持,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就一定會成功”幼兒園的保安員,還為它送上了一首打油詩:“南瓜爬滿房,綠葉根系壯;瓜果長滿藤,從綠變到黃。”
教室墻壁上的掛飾,天花板的吊墜,都是孩子們平時親手制作的作品,有京劇臉譜、青花瓷主題的盤子,還有孩子們給父母洗腳的照片,老師們加以裝點,就成了教室里濃墨重彩的風景。“他們”時刻告訴著孩子們,中華民族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去發揚。
所有的裝飾品,都是來源于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每當孩子們來到活動室,就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那里,他們會高興的說:“看到了嗎這個是我畫的......”“快看快看那個是我自己剪的呦......”,這種喜悅的心情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樣的形式給了孩子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不同的環境,帶著不同的風景,不同的風景給予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啟迪,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這些聰明可愛的寶貝們,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與幫助下形成的,我們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幼兒期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所以面對孩子,我們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給幼兒一個學習的榜樣。我國著名教育家孔老先生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善良,文明,禮貌待人,儀表大方的老師必將受到孩子的喜歡尊重。如果情緒沮喪時態度粗暴生硬,情緒愉快時就無原則地遷就容忍,這種情緒波動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我們的行為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影響著幼兒,在生活中應始終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用良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用環境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其次,要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生機,能陶冶心靈的自然環境。《綱要》中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行為問題才會逐漸減少。
“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每個孩子的全面發展”,我們頂著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這樣一個光環,有責任更有義務。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勁,用之不竭的水。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更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說:一個教師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只能是個“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徒有虛名,只有“教書”“育人”結合起來才是個好的教師。讓我們自由,尊重和關愛每個孩子,讓他們從小在自由中發展,在尊重中培養自信,在關愛中得到健康成長。
烏龜和兔子是幼兒喜歡的小動物,而且是幼兒園常見的小動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選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本活動正好符合這一個要點。幼兒都聽過烏龜、兔子跑步比賽的故事,對于烏龜和兔子跑步比賽的結果都知曉了。他們都知道烏龜要快,兔子要慢,因為兔子中間休息了。所以,對這個活動,幼兒是比較有興趣的。這個故事當中不僅告訴了烏龜贏了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而且知道慢的東西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達到快的目的,所以選材的目的就是基于此。本次活動,我目標的定位是:理解詩歌內容,愿意學念詩歌,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象,知道慢到快的轉變方法。活動的流程是這樣的:一、運用房子引出課題,讓幼兒猜一猜誰會贏。一下子將幼兒的興趣激發起來。二是新授兒歌,理解兒歌內容。我運用道具念兒歌,幫助幼兒理解,知道兒歌的大致內容,學習念兒歌。幼兒通過學習,不僅知道最后的勝利者,而且跟念的積極性也比較好。三是發揮幼兒想象,說說為什么烏龜贏了。這里將幼兒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出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驗說的,給了幼兒一個廣闊的舞臺,幼兒更有自主性。四是總結提升,讓幼兒知道慢的事物變快的方法。這幾個流程是一層一層遞進的,前面的為后面的服務,后面的突出前面的主題,這么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學習輕松,教師教得輕松,我覺得比較好。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將幼兒推在主體的地位上,圍繞語言教學的總目標,盡可能讓幼兒多說,敢說,樂于說,給幼兒創設了這么一個說的氛圍。尊重幼兒,關注幼兒的回答,注意將幼兒的回答記錄下來,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組織以后,我覺得整個活動,課堂氣氛比較好,幼兒學習比較輕松,在這個輕松的環境下,幼兒不僅理解了兒歌的內容,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覺得幼兒很快知道石頭就是烏龜,是因為我拿的石頭的圖片跟烏龜是一樣,所以幼兒便于理解,這個我覺得也應該考慮到。整個活動,比較順利,流暢,目標達成較好,但也發現有問題:主要是教師雖然關注了幼兒主動性的發揮,讓幼兒想象說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是對于幼兒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沒有仔細地聽幼兒的意見。另外,幼兒錯誤的地方,如太陽幫助烏龜實質上是不行的,但在活動中也沒有指出,而是直接給予肯定,表示幼兒動腦筋是好的。這個說明我隨機應變的能力還需要加強,對課堂的駕御能力,如何結果幼兒拋過來的球,并給予正確的回應還需要進一步學習與研究。今后的活動中,要把每一個問題想好,包括孩子回答的問題也要想好,這才是真正充分地準備。
宋慶齡說過:把最美好的給孩子。最美好的莫過于在孩子們周圍、時時與他們互動、處處與他們交流,其中飽含無盡的歡樂和滿足,而最最符合這些條件的無疑就是——環境。在有幸參加了環境交流觀摩會之后,對于“環境”的理解更加深刻,沉下心來,反思自我,將幾點心得作一總結:
一、 環境不是裝飾,是自然、田園、有生命的。柳斌先生說:“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會的孩子,但首先應該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們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人的刻板為代價,因為這種呆板所鈍化的,恰恰是人類活躍的思維,被磨損的恰恰是靈感與悟性。”市直三園的溫馨田園小家,運用親和的布藝、自然的竹藤草木、棉麻紙類的材料,營造了自然的淳樸的純粹田園小家,孩子們生活其中,歡樂不言而喻;幼兒園里飼養的動物朋友以及種植的各種綠色植物,無不充滿靈性與生命,孩子們在中間擁有愛心、責任心,收獲的是滿滿的愛、暖暖的心。
二、 環境不是擺設,是真實、生活、像家一樣的。蒙特梭利強調:“為了讓孩子能自我學習,兒童之家必須是一個真實的環境,每一樣環境都是真實可用,可以自主選擇的”。看到種種真實的鍋碗瓢盆、茶具、餐具、刀具在孩子們的手中揮舞著,相信他們的心中定是充滿喜悅的成功與自豪,在叮叮當當的操作中,他們會是一群獨立、自主的孩子,這對他們的將來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布藝沙發、童趣靠墊以及琳瑯滿目的掛飾、吊飾,盡顯家的氛圍,在這其中,孩子們悉心照顧著、呵護著,享受“家”所帶來的幸福與滿足。幼兒園真正成為孩子們所期盼的第二個小家。
三、 細節決定成敗,文化決定高度。在很多幼兒園,隨處可見丟棄的小小垃圾、老師煞費苦心收集來的半成品無用武之地,市直幾所幼兒園的精辟做法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思考:小小垃圾經過變身也可以有巨大作用,半成品材料稍作修飾也可以那樣美觀。酒瓶、泥巴、瓶蓋、紙盤、紙箱以及小小的碎紙片搖身一變,看到的是極富美感、極有文化的藝術品,擺放在幼兒園的角角落落,映射出的是幼兒園的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在實地觀摩了市直一幼的環境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幼的孩子真幸福。生活在一幼這樣豐富、充實、文化、美的幼兒園真的是極大的幸福!從幼兒園的大環境,到走廊、班級環境,再到主題墻、區角環境,老師的用心盡顯其中,最最觸動我的還是孩子們的區域活動:規劃不一的各式區角、琳瑯滿目的各式材料,孩子與區角、材料的最大限度互動,我相信:孩子們會快樂、會收獲、會成長、會進步!交流會的時間雖不長,帶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是長長的、遠遠的:幼兒園的環境為什么是這樣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孩子有何發展?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孫秀紅主任提出的幾個“為什么”確實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市直幾所幼兒園在經過多年實踐,也給我們做出了領袖般的榜樣示范作用,在他們的引領下,相信我們會有所收獲、有所啟發、有所創新、有所進步。幼兒教師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們需要賦予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是值得我們用接下來的時間好好去研討實踐的。努力思考,認真實踐,做新時代的幼兒教師!
“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存在許多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人才培養不相適應之處。在幼兒園教學中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扼殺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鑒于此,我們進行了“讓幼兒在自由的環境中發揮其創造力”的實驗和探討。通過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和豐富的物質材料環境,尊重和鼓勵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給幼兒提供不受評價的環境,使其可以根據自己的自由想象不受阻礙地自由創造。
讓幼兒沉浸到多樣化環境中
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和活動內容,是培養幼兒活動興趣、維持探索熱情和發展創造力的前提。為了不斷地為幼兒創造和提供富有刺激性、激發發散性思維的環境,我們帶領幼兒參觀美術展覽館、商店、停車場、縫紉店等;到附近田野觀察,聽農民伯伯介紹各種農作物和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去公園欣賞各種花草樹木及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觀。通過提問、講解、啟發、誘導等方法,讓幼兒多角度、多維度、多側面觀察同一事物,在觀察中對事物獲得深刻、全面的認識,為創造思維儲存豐富的表象。
在室內設置多種活動角,如自然角、圖書角、美術角、游戲角等。在自然角,教師和幼兒共同種植花草果蔬,喂養小魚、蠶等。美術角大部分是幼兒的作品,包括繪畫、紙工、自制玩具等,并備有各種材料和工具,幼兒可隨意制作。游戲角的大部分材料是生活中安全衛生的廢棄物,玩具基本是幼兒和教師共同制作的,幼兒對它們最感興趣,百玩不厭。幼兒常常在觀察、擺弄的過程中發現新意、突發聯想。如:幼兒玩娃娃家游戲時,把李翔小朋友制作的“鴨子的一家子”作為游戲材料,他們發現鴨媽媽和鴨寶寶都很瘦,就去埋怨李翔:“你為什么把鴨媽媽和鴨孩子都做得這么瘦,太難看了!”李翔小朋友卻理直氣壯地說:“鴨媽媽孩子太多,生活很困難,鴨媽媽很累,這樣它們能長胖嗎?”
讓幼兒自由獨立地思考和工作
教師根據主題內容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工具,幼兒喜歡自己想象、自己動手。他們按自己的步驟進行拼、插、畫、剪、粘、搓、捏、擺等,把他們的思維、認識、情感、行為和能力綜合起來創作出作品。而成人的肯定和贊許,更使幼兒感受到獨立創作的喜悅。
例如,在開展“我想……”這一主題活動時,教師先給幼兒講了許多科學幻想、童話、神話等故事,并向幼兒提出一些直觀形象及抽象思維的問題,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幼兒作品所表現出的內容看,發現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是驚人的。參加本次設計活動的幼兒共28人,就有23件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手法有所不同。其中,張池小朋友的“我想上天”就是一件具有獨特性和新意的作品,他在天地之間用彩色橡皮筋架了一道彩虹,頂端站著個小男孩,正高興地向地上的小朋友招手,地上的小朋友張著手望著他。整個作品結合了編、畫、剪、捏等工藝。我們問張池:“你是怎么想到‘上天’的呢?”他說:“我聽了老師講的《孫語空大鬧天宮》后很想上天看看天空到底是什么樣。”而他奇特的想象和作品得到肯定后,他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自信心增強了。
教師是幼兒創造力的啟發者和引導者
根據《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循下列幾個原則:一是既要傳授知識技能,又要引導幼兒發散思維;二是既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思考、提問,又要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正確處理知識技能和創造力,一般智力培養和啟發創造力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師在活動中把自己擺在幼兒的隊伍里,加入到幼兒的活動中,成為發展幼兒創造力的啟發、引導和促進者。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采用間接指導的方法,引導幼兒自做、自講、自玩、自由結伴、自由活動,啟發、鼓勵、幫助幼兒克服困難,達到目標。讓他們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過程中激發創造性的思考、設計和合作。
在藝術活動中,教師啟發鼓勵幼兒大膽、自由、真誠地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象,同時要明確地向他們傳遞這樣的信息:想象、設計和動手的興趣比完成好看的藝術品更為重要。
社區教育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社區教育的優越性在于其通過社區內的環境布置,人文氣氛,以及所組織的各項大型專題活動,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那么,在日益蓬勃發展的幼兒園環境教育中,如何開發,利用園外環境――社區教育活動,從多方面多渠道地對幼兒進行自然而然的環境教育,拓寬幼兒的環境保護的視野,從而自發地產生愛護環境的情感呢?在此談談我班的一些做法。
一、讓幼兒到社區宣傳環境知識,萌發愛惜一草一木的意識。
實踐,永遠是鍛煉幼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好方法。在不斷的學習中,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環境知識,并逐漸地表現出向同伴以及弟弟妹妹介紹環境知識的熱情。惜逢我園地處江灣橋南紡織路,隸屬中海名都小區。我決定利用這一無意識的行為,組織幼兒大膽地向名都小區里的居民們,路人宣傳環境知識,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孩子愛惜環境的情感。
于是,我們班里首先開展了“名都環境宣傳員”的競選活動,讓幼兒自己評比誰是最佳宣傳員。孩子們在小組內展開了激烈的競賽,選出代表在班上比賽,終于選出了幾名“環境宣傳員”。我們要求他們以自己是一名“環境宣傳員”的身份向小區居民或路人宣傳節約用水,講衛生等知識;向阿姨們講垃圾分類放的重要性;向吸煙的叔叔宣傳香煙的害處多;向公公婆婆講愛護草木等,共同營造小區美麗的環境。
小小“宣傳員”稚嫩的話語,簡單而生動的講述,既贏得了周圍群眾的贊許,也增強了孩子宣傳環境知識的信心。自此以后,班上的幼兒形成了一個你追我趕的局面,不但積極學習新的環境知識,還大膽地向別人宣傳,對不良的破壞環境的行為習慣敢于提出批評,孩子愛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二、發動家長共同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共同提高環保觀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都在孩子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設法讓家長共同培養參與社區活動,爭取家長參教、議教、助教,進而識教,懂教,共同培養環保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邀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玩具。家長們幫助孩子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共同制作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有利用一次性杯子制作的七彩水桶;有利用食品盒制作的玩具車;還有栩栩如生的杯子娃娃……,大大鍛煉了家長幼兒的動手制作能力。
經過和家長一起參加社區活動,使孩子們對參加社區環保活動的熱情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形成金三角的合力作用。生活垃圾即會變寶,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利用廢物制作的興趣,不斷地增強了幼兒的變廢為寶的觀念。可見,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方社區的輻射作用,在我們的教育中已初見成效。
利用社區活動進行環境教育的效果是顯著的,孩子們明白了自己什么行為對環境好,什么行為不好,慢慢地把學習環境知識的興趣升華對環境問題的興趣。他們開始關注周圍社區環境,不斷地在社區中交流與分享環保信息,逐漸萌發了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實際行為保護周圍社區環境的情感,真正理解了環保的意義。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更好的開發和利用社區活動資源,帶領幼兒在“走出去”中豐富環境知識和經驗,創設理想的教育環境仍是我們今后探索的方向。
《大班體育隨筆1篇》:大班體育隨筆第1篇 開展戶外活動,一般以體育游戲為主,根據天氣情況、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有時也在戶外穿插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的游戲,如角色游戲。這種游戲類型
《教育隨筆大班簡短3篇》:教育隨筆大班簡短第1篇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自由分散活動,我剛走出活動室,就聽到一群孩子圍在一起大聲地說:“哇塞!好漂亮呀!”“對呀,真好看!”.何事讓他們如
《托班隨筆19篇》:第1篇托班隨筆 教育隨筆: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樂樂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聰明活潑又可愛。喜歡交朋友,課堂上積極發言,空閑時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間。一會兒在寢室,一會兒在活動室,跑來跑去,每天總是這樣,有時不光自己跑,還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