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面對多事孩子的家長》,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如何面對“多事”孩子的家長
我班的幼兒裴江龍,媽媽去世早。孩子從小跟著老爺、姥姥生活。兩位年邁的老人對孩子十分疼愛,事事都順著孩子的脾氣,唯恐怠慢了孩子,讓孩子受到委屈。
入園后很長一段時間,孩子管不住自己,時常摸摸這個,碰碰那個,搶了這個小朋友的玩具,碰到了那個小朋友精心搭建的心愛“樓房”。為這孩子們時常同他吵嘴打架。他的姥姥每次來接送孩子,都會向我嘮叨個沒完。于是我把孩子在園的最近表現以及每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的告訴了江龍的姥姥。目的是希望老人對事情有個最基本的了解,不要只聽信孩子的片面之詞。沒想到老人聽后感慨說:“噢,事情原來是這樣子啊,起初我還以為是伙伴們合伙欺負他呢,回家后我得好好說說他,以免他養成壞習慣”。
一場誤會煙消云散。其實,面對多事幼兒的家長,只要我們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我相信多數的家長們都是通情達理的,是能夠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的。
每天來到幼兒園,開始一天的工作,面對最多的便是孩子們無休無止的吵鬧與告狀。雞毛蒜皮,接連不斷,讓人感到既頭痛又可笑。
針對這種情況,作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既不能輕易偏信,也不能簡單對待,更不能隨便喝斥。而應抓住這個機會,適時的對幼兒進行教育,大多數孩子都有告狀的小習慣,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控制自己能力的需求與愿望,也暴露了孩子缺乏獨立處事能力的問題,依賴心理比較強。針對這種現象,我與同班老師攜手,在班里來了個任命職務的辦法:每一個孩子都有相應的職務,并讓孩子們明確職務范圍與要求,并嚴格按要求去做,這樣用職務的職責去約束他們的行為,經過幾周的實驗,孩子們告狀的現象慢慢減少了很多,班內氣氛也和諧了很多。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孩子正處于生長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強,但也有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當孩子發生問題時,家長應冷靜下來,給孩子訴說的機會,從孩子的訴說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機,然后因勢利導進行教育,幫助孩子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現實中,有些家長卻沒認識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孩子一旦做錯了是事,總以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機會或自己的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只好將委屈和不滿藏在心底,容易使孩子產生與父母對抗的心理。傾聽孩子的訴說,充分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是一種家教藝術。家長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會信任父母,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該如何做?首要的是讓孩子把委屈說出來。許多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齡小,不會表達或者不敢表達,傾向于不說,或者是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這就可能造成孩子長期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家長如果不細心,忽略孩子的情緒,那么這種委屈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對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響。所以,家長需要傾聽孩子的委屈,引導孩子表達出來。
另外,家長不要用講道理壓抑孩子的情緒。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犯“講道理”的錯誤,其實那些道理對孩子的表達有壓制作用,孩子會覺得自己本來應該那樣做,而不應該這樣做,于是更加覺得自己錯了。其實如果換位思考,成人遇到這樣的事也難免處理不好,也可能犯不應該犯的錯誤。孩子還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長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講“你本來應該那樣做”或者“你以后應該那樣做”。
在情緒處理上,家長尤其要引導孩子表達對這件事的憤怒。憤怒是一種最容易被壓制的情緒,而壓制憤怒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對學校老師有意見,將來影響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往往會對孩子對老師的憤怒情緒加以化解或者壓制,不鼓勵孩子表達憤怒,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如果走入這個誤區,孩子即使表面上聽話了,也會傾向于把憤怒情緒轉向內心深處積累起來,把“老師錯了”變成“我錯了”,使孩子自我評價降低,導致孩子退縮和消極怠工,不專心學習。
如果客觀上真是老師傷害了孩子,媽媽就需要站到孩子一邊,做孩子強大的支撐,而不是顧忌太多,回避接觸校方。因為,家長找學校說明情況是對孩子尊嚴的一種保護。但家長不一定要采取“討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靜的態度,尤其要讓孩子清楚解決的情況,消除老師、同學的誤會對孩子心靈的影響。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單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自己判斷思考,培養遇事冷靜的健康心態。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心急,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可能會導致家長做出些傷害孩子的行為。這些傷害有的時候是無形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做以下三件事。
一、恐嚇、冷落孩子
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也有的采取冷落的辦法,給孩子"冷臉"看。長期這樣恐嚇、冷落孩子,孩子易產生緊張、焦慮、抑郁、敏感、恐懼等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發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經衰弱、偏執、強迫等癥狀。
二、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長追求完美,忽視孩子的努力,僅僅因為孩子沒達到"最佳"或"理想"標準,就抹煞其成績。如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與鄰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沒考好,就對孩子說:"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聰明,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長期抹煞孩子的成績,會產生不良影響,使孩子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逐漸變得自卑、壓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為自我評價,長期對孩子持否定評價,會影響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失去信心。
三、夸張言辭影響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都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辭中帶有夸張的成分,"小事化大",有些家長還會把事情"歪曲"。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有的家長會夸大后果,這樣容量刺激孩子,孩子以后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變得膽小,而且更容易犯錯,即使犯了錯誤也不敢對家長說,也為以后的許多不良行為,諸如撒謊、愛吵架、欺騙等行為埋下禍根,孩子長大后也容易犯錯。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一面好鏡子。當孩子不聽話或調皮搗蛋時,家長靠"言語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創傷卻是深遠的,老師和家長們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教育好孩子必須先從自己做起。
家長的心態與行為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幼兒察言觀色的能力不亞于成人!
前一階段,我連續接到王彤媽媽的控訴電話:"王彤說今天在幼兒園有個小朋友搶她的座位了,老師,你多注意一下,別讓別人欺負她呀!”“老師,王彤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玩輪胎,碰破嘴唇了,別讓她跟那個小朋友玩了"等等,據了解,王彤的媽媽在王彤回到家后,每次都會問:“今天在幼兒園誰欺負你了,我告訴你們老師去。”家長的負面情緒也傳達給了幼兒,于是幼兒拼命的想在幼兒園里發生的不開心的事,把開心的事全都拋在了腦后。情緒也隨之下降,這與家長是否積極有效的溝通是有直接關系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是健康快樂的!那家長就以一種健康快樂的心態去影響孩子吧!用正面的情緒。心態去和孩子交流溝通!
一、從毀壞中訓練好奇心
如果孩子對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事物產生好奇心,想進一步了解時,與其擔心孩子毀壞東西,不如教給孩子這些東西的使用方法。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玩玩具,并且在玩的過程中,告訴孩子這些東西為什么會自己動起來,必要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拆開玩具來研究一下它的內部構造。
1、訓練好時機
媽媽在廚房里忙著做飯,讓孩子一個人在客廳里玩耍。一個人玩著沒意思,看著漂亮的玩具汽車,孩子突然有了想把它拆開來的想法,看看汽車的輪子為什么會轉呢?一會兒,地上就多了一堆零件,可是當孩子想把它裝起來的時候,卻發現怎么也裝不上去了。
孩子把玩具拆開來,只是想了解它為什么會自己動起來。孩子因為對玩具產生了好奇心,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這是孩子邁開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如果大人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批評,甚至打罵,都會讓孩子剛剛萌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受到打擊,阻止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進取心,對孩子將來的創造能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2、媽媽不要這樣說
當媽媽從廚房出來,看到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的玩具汽車時,怒火一下子爆發了。媽媽非常生氣地對著孩子說:“爸爸給你買的玩具汽車,你怎么剛玩幾天就把它拆了,下回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
二、從模仿中訓練好奇心
如果孩子對媽媽在廚房忙碌的動作產生興趣時,媽媽可以安排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讓他洗黃瓜、西紅柿等,幫著媽媽拿調料等。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就可以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觀察食物生熟前后的變化等,使好奇心得到了進一步的滿足。而且,還有可能更好地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培養探索事物的能力。
1、訓練好時機
看著媽媽進了廚房準備做飯,孩子也跟進去在媽媽的周圍打轉,不是摸摸這里,就是看看那里。看著媽媽在擇菜,孩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一根大蔥來。
孩子學習和模仿的能力很強,當看到媽媽在廚房忙碌時,孩子也想幫媽媽來做一些事情。這時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這是在搗亂,不讓孩子參與這些家務活,會打擊孩子參加勞動的積極性。孩子在探索周圍環境時受阻攔或受挫,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棄,這種性格甚至會貫穿其一生,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很聽話、很順從,遇事聽天由命,但是,他們會沒有主見,遇到很復雜的事情時,往往不知所措。
2、媽媽不要這樣說
媽媽看到孩子拿起了大蔥,一把搶下來,說:“你別在這給我搗亂了,去外面客廳自己玩去!”然后拉著孩子的手,把他帶到客廳的沙發上,自己回到廚房繼續忙碌,并隨手關上了廚房門。
三、從實踐中訓練好奇心
如果孩子想要弄明白“花生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時,媽媽可以找兩個花盆,讓孩子在兩個花盆里分別種下炒熟的花生和生花生。等過一段時間,一盆花生長出幼苗,一盆沒有長出來時,再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
1、訓練好時機
孩子吃著媽媽買來的花生,問媽媽:“花生是怎么來的?”媽媽說:“花生是花生豆在地里長出來。”隔幾天,孩子拿著鏟子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剝好的花生豆一粒一粒地種在土里。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在我們成人看來可能很可笑,這時候千萬不要嘲笑孩子。面對孩子的這種探索和實踐的方法,媽媽一定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思維來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誤的,這樣就會束縛孩子的想象力。
2、媽媽不要這樣說
看見孩子把花生豆種在土里,媽媽又是生氣又是好笑,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啊!炒熟的花生怎么能種呢?”
四、從聲音中訓練好奇心
如果孩子對敲打東西產生的響聲感興趣時,媽媽可以專門找一些不同質地的物品,比如說,塑料盆子、不銹鋼鍋、玻璃杯子、瓷碗等等,讓孩子用筷子來敲,看看筷子敲打到這些不同質地的物品上的聲音有什么不同。這樣反復敲打一段時間以后,可以用布蒙上孩子的眼睛,媽媽用筷子來敲打這些不同質地的物品,讓孩子根據這些不同的聲音來判斷媽媽敲打的是什么物品。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能讓孩子在玩中知道一些簡單的物理學知識。
1、訓練好時機
到吃飯的時間了,大家都坐在餐桌旁準備吃飯,孩子也坐到了他的小椅子上了。看著桌子上擺放的筷子和碗,孩子拿起筷子敲了一下玩,聽到筷子敲碗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孩子很高興,拿著筷子不停的敲碗,媽媽說了讓孩子別敲了,孩子就是不聽,“叮叮當當”地響聲吵得大家都沒法安靜吃飯了。
孩子敲碗時,會對發出的響聲感覺很好奇,而且敲不同的碗或者盤子都能發出不同的聲音,這讓孩子有了探索的欲望,他想知道敲這些東西為什么會發出這些不同的聲音。這時媽媽的呵斥或者阻止,都會限制孩子的求知欲望,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知識的好機會。
2、媽媽不要這樣說
媽媽搶過孩子手里的筷子和碗,說:“讓你別敲了,你怎么不聽呢?你這么不聽話,我以后不喜歡你了!”
五、從游戲中訓練好奇心
孩子在玩搭積木的游戲時,突然推倒剛搭起來的“小房子”時,媽媽可以問孩子為什么要推倒這些剛搭起來的房子呢?然后可以讓孩子把搭好的房子按照順序一塊一塊地拆下來,告訴孩子在拆的時候房子不會塌就說明孩子搭的房子很結實。通過這種非常規的玩法,才能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正常地發揮。
1、訓練好時機
媽媽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搭積木的游戲,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好不容易才搭起了房子,媽媽還沒來得及表揚孩子,孩子卻一把推到了剛剛搭起來的房子。
孩子將搭好的房子推倒可能是想知道房子推倒后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房子被推倒時積木會朝著哪些方向散落?孩子這種不按常規方式玩游戲的態度,正是說明了孩子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如果爸爸媽媽引導好的話,孩子的這種探索欲望會轉變成創新思維,這會為孩子將來學習知識、學會獨立思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媽媽不要這樣說
媽媽看著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幫孩子搭起來的積木房子在頃刻間“土崩瓦解”,非常生氣地對孩子說:“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就這么推倒了,下回再不陪你搭了。”
教育隨筆:如何面對“多事”孩子的家長
我班的幼兒裴江龍,媽媽去世早。孩子從小跟著老爺、姥姥生活。兩位年邁的老人對孩子十分疼愛,事事都順著孩子的脾氣,唯恐怠慢了孩子,讓孩子受到委屈。
入園后很長一段時間,孩子管不住自己,時常摸摸這個,碰碰那個,搶了這個小朋友的玩具,碰到了那個小朋友精心搭建的心愛“樓房”。為這孩子們時常同他吵嘴打架。他的姥姥每次來接送孩子,都會向我嘮叨個沒完。于是我把孩子在園的最近表現以及每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的告訴了江龍的姥姥。目的是希望老人對事情有個最基本的了解,不要只聽信孩子的片面之詞。沒想到老人聽后感慨說:“噢,事情原來是這樣子啊,起初我還以為是伙伴們合伙欺負他呢,回家后我得好好說說他,以免他養成壞習慣”。
一場誤會煙消云散。其實,面對多事幼兒的家長,只要我們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我相信多數的家長們都是通情達理的,是能夠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的。
《五月隨筆大班3篇》:五月隨筆大班第1篇教學方法機動靈活,才有必須的啟迪好處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偶發事例,往往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習并領悟控制自我,處變不驚,用機動、靈活
《大班范文教育隨筆200篇》:大班范文教育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隨筆簡短(一): 大班的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調皮起來個頂個都是好手。英語課堂上,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一個“智力大沖關&rdq
《幼兒園美術隨筆12篇》:第1篇幼兒園美術隨筆 洋洋是個中班的孩子,性格外向,待人熱情,各方面的能力發展都很不錯,可唯一讓王老師不喜歡的是:洋洋特別愛告狀。這不,游戲活動剛開始沒多久,就接二連三的聽到他的告狀聲:老師,天天把玩具弄壞了。老師,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