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老師教育隨筆《在實踐中成長》,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幼兒大班,他們的年齡大都在五六歲。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們大膽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讓孩子在嘗試中獲得經驗;在鼓勵中邁步前進;在肯定中收獲喜悅。
這學期教學課程多了資源包,讓我欣喜讓我憂。欣喜的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憂的是大多孩子不愛自己實踐,如何激起孩子動手興趣成為一道難題。
有一次,我來到教室,打開資源包,看到里面還分為了五個小包,每個小包還分為幾個課題。這么多該如何合理分配呢?“老師,這個我會”。正在我思索時,突然聽到張馨怡小朋友這樣說。我欣喜地看著她,靈機一動,心想:何不讓幼兒自己動手試一試。于是,我看著小朋友,大聲說:“哪位小朋友可以把它打開呢?”小朋友們都積極踴躍地舉手,我便隨機叫了一個小朋友,讓我驚喜的是,她很快就順利地完成了。并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了,我又對她說她:“小朋友你真棒,那你能不能把它又裝上呢?”她自信滿滿地說:“老師,我可以!”,不一會兒,她真的做到了。我驚訝地問她是如何讓做到的,她回答道:“我媽媽在家也讓我這樣做過?!要剟盍怂欢湫〖t花。于是我邀請她示范給全班小朋友看,再把資源包遞到每個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都積極動手,饒有興趣,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很認真,一會兒就完成了,還有的小朋友完成后,主動當起小老師,幫助未完成的同學,還認真講解。他們不僅取得了進步,而且收獲了友誼。
這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卻讓我明白不平凡的道理,教學需要的不僅是老師講解得多,更重要的時候放開手, 很多寶貴的東西,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要給孩子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收獲,這樣的效果比傳統的“教“好得多。
帶著幾分喜悅,帶著幾分遺憾,我與孩子們一起告別了中班,共同步入了在園生活中值得珍惜的最后一年。
從幼兒園邁向小學,需要孩子們在心理品質等諸多方面適應這一質的變化。為了幫助他們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找到幼小銜接的結合點,我學習了相關研究成果,并在開學前與大班組的老師走訪了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們,這些都使我更具體地了解了孩子們在升入小學后將要面臨的困難。
我想:送給大班幼兒最好的禮物,是幫助他們在任務意識、規則意識、獨立意識、自我決策等方面做好準備。
活動一:好朋友歡迎你——讓孩子在自主決策中增長自信
活動前的思考:九月一日開學,隨著這一天的開始,孩子們就要步入大班,成為幼兒園的大哥哥姐姐了,為幫助孩子們親身體驗“我長大了”,并能有自信地成長,我和假期中留守幼兒園的孩子們共同策劃了“好朋友歡迎你”的活動。開學第一天,我和班里留守幼兒園的十幾位小朋友相約早早來到幼兒園,開始了我們共同策劃的《好朋友歡迎你》的神秘活動。
孩子們戴上自制的《歡迎你——小小引導員》的綬帶,拿著準備好的鑼鼓镲等樂器,抬著事先畫好的《好朋友歡迎你》的黑板報,信心百倍地來到幼兒園大門口,他們要以大班哥哥姐姐的身份,迎接幼兒園的弟弟妹妹們,迎接班里重返幼兒園的小朋友們。
一陣陣鑼鼓聲響起來了,小樂隊的樂手們由于有了昨天的練習準備,今天個個表現得身手不凡,配合默契;做引導員的小朋友更是胸有成竹,她們用燦爛的笑容和溫馨的話語主動迎接著每一位小朋友和家長,并把他們一一帶入我們大一班的新教室。 我們的舉動為開學營造了溫馨、愉快、熱鬧的節日氛圍,也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來園的小朋友和家長,讓新入園的弟弟妹妹們也止住了哭聲。
“謝謝!謝謝你們!”“這個幼兒園多好呀,哥哥姐姐這么歡迎你,一會兒我們也要高高興興到班上去?!薄澳阋踩栆粏柛绺缃憬?,我們一班在哪個教室呀?”來自于家長的感謝、稱贊、鼓勵和詢問,讓孩子們更是信心十足地主動服務。擔任引導員的王梓說:“今天我在幼兒園大門口迎接小朋友,我對他們說歡迎你們回來,以后我們又可以在一起玩了,他們聽了特別高興,我更高興。”擔任小鼓手的高哲說:“我喜歡打鼓.喜歡像哥哥一樣歡迎弟弟妹妹。”受到同伴熱情接待的張家晨由衷地說:“我沒有想到小朋友會在大門口歡迎我,又把我送到新教室里,我高興得都不知道說什么了”…… 短短的歡迎活動所帶來的良好情緒一直在班里延續著,它讓久別重逢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親近,多了一份感動,多了一份自信。我相信,這種感受會幫助他們做一個有自信的哥哥姐姐。 活動后的反思 近一個小時的歡迎活動,雖然不很長,但是,它卻給了孩子們一個新的開始,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所在。作為接待者的孩子們,從活動策劃,任務分工,制作綬帶,準備樂器,合練節奏型,布置黑板,準備歡迎問候語,熟悉幼兒園各班的地理位置等活動準備,到一一把它們呈現給同班好友和不相識的弟弟妹妹們,他們經歷了策劃、準備和實施的全過程,家長、老師和全園小朋友鼓勵肯定的反饋,讓他們感覺到“我長大了,我能行,我能干,我們能干好”。同時,也讓重返幼兒園的小朋友,感受到了來自于集體和同伴的思念和期待。
情感是行為的沃土,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會滋養孩子們主動積極的學習行為,幫助他們敢于和樂于嘗試新的學習任務,接受新的挑戰。
活動二:自主選座位——讓孩子在自我選擇中學會自主
活動前的思考:孩子們進入新環境前,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他們安排座位。我想,如果能把這個權力交給孩子們,把孩子們自選同桌、自選座位的過程變成既能滿足個人愿望,又能照顧他人需要,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體驗自我選擇的過程,那么,這既是孩子們學習的過程,又是教師教育的過程。
為了尊重和保證孩子們的選擇,自選座位前,我把“你認為在選擇座位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等問題拋給了孩子們。于是,一個個融入自己愿望和以往經驗的主意不絕于耳,有的說,我們可以選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桌;有的說,應該男孩子一桌,女孩子一桌;馬上有小朋友反對說,應該按照個子的高矮找一個桌子的朋友;還有的小朋友根據中班游戲時出現的問題提出,應該吃飯快的小朋友坐在一起,這樣,游戲的時候,我們就不用等桌子了。經過一番熱烈的爭論,最終,孩子們達成的共識,被我一一記錄在黑板上:
1、個子高的找個子高的,個子矮的找個子矮的,矮個子小朋友坐1-2桌,高個子小朋友坐7-8桌,這樣,小朋友之間不會遮擋;
2、吃飯快的小朋友坐在靠玩具柜一邊,吃飯慢的坐在沒有玩具柜的一邊,以免游戲時影響別人活動;
3、好朋友坐在一起要互相幫助,以后看一看哪一桌的小朋友進步得快。
請孩子們自選伙伴和座位并不難,但是依據一定的要求來選擇伙伴和座位,他們能行嗎?這是我渴望了解的。
只見他們中有的人在這個座位上坐坐,又在那個座位上坐坐,始終猶豫不定;有的人剛坐下就被同桌的小朋友提出質疑而坐到了后面的桌旁;有的小朋友不但自己很快找到了座位,還忙著安排其他小朋友;還有的桌的小朋友站在一起比個子,可能是受到了這一舉動的啟發,在高哲的提議下,全班孩子按高矮站成一隊,這樣就更便于每個孩子找到和確認自己在集體中的高矮排序了。
一會兒,孩子們都按照自己的選擇笑瞇瞇地坐好了,不用說結果令所有人滿意。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居然對自己在集體中吃飯的速度也能把握,吃飯速度比較慢的孩子們都能主動按照大家的約定,選擇坐在沒有玩具柜的一邊。
一個個小集體就在孩子們的自主選擇下形成了。我不禁對大家說:“老師真是很佩服你們,你們自己說到的標準每個人都做到了,你們真的是長大了。接下來,我們還要按照自己說的做,看看哪個桌的小朋友互相幫助一起進步,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得很好。”平心而論,我這番話不是鼓勵、不是要求,而是由衷地稱贊和信任。
活動后的反思:自選座位需要在一定的要求和范圍申做出適宜的選擇,它需要孩子們把自己放在集體中,與他人比較個子的高矮,比較吃飯的速度,并在比較的基礎上,確定自己應該坐在哪一排、哪一桌。這正是他們經歷走出自我,學習從多個角度分析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并學著依據外在條件做出適宜選擇的過程。當他們坐在自選的座位上時,我相信:他們會從內心感受到被信任感和被接納感。
活動三:從“課間十分鐘”開始——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自律
活動前的思考:孩子們參觀小學,帶著自己的疑問與小學生對話時,我發現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小學生的課間十分鐘:“上課了,你們沒有玩夠怎么辦?”“沒有來得及上廁所,上課時還可以去嗎?“”下課時,你們可以玩什么呢?”“下課時,老師為什么不和你們一起玩?“……
孩子們的疑問代表了他們當前的思考和需要,要讓他們學會在短短的十分鐘中自主安排好需要自己做的事和自己需要做的事,對孩子來說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于是,在我的提議下,開始了每天教學活動后到課間操之間的課間十分鐘活動。
今天,孩子們第一次向小學生那樣,自主掌控課間十分鐘的活動。活動前,我沒有做過多的提示,目的是想看看孩子們會有怎樣的表現。有意思的是,盥洗室里排滿了小朋友——他們依然“自主”地重復著過去的程序,只有少數幾個孩子在教室外玩得不亦樂乎。
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當我和孩子們坐下來一起回顧剛才的十分鐘里我們都做了什么的時候,他們個個有話要說。有的說,小便、洗手、喝水總是有這么多人排隊,沒有時間玩;有的說,我還沒有搭完積木,十分鐘就到了;有的說,我看盥洗室人多,想先玩一會兒,忘了喝水、小便;還有的說,我看見盥洗室人多就先到外面玩了一會兒,看見人少時才進盥洗室做事……于是,孩子們帶著體驗、問題和經驗,開始了“課間十分鐘我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玩什么?怎么玩?”的討論。
通過相互交流孩子們明白了,課間十分鐘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現場人員的多少來決定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時還要有時間意識,要抓緊時間做事和游戲。
為了豐富大家的游戲活動,我們還約定在班上開設一個小小游戲培訓班,請小朋友輪流當小老師,教大家玩一些徒手游戲和適宜課間十分鐘玩的游戲。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課間十分鐘已成為孩子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在學著安排自己事情的時間了,十分鐘里的活動內容也在孩子們的相互交流中不斷地豐富。但是我發現,許多孩子在十分鐘里不斷地跑進教室看時間,特別是做操時間還沒有到,已經有數十位小朋友站在做操的位置上等著我了。原來他們怕耽誤大家的時間,也怕自己落后,索性就早早做好了準備。在每天固有的“十分鐘我做了什么”的分享中,怎么能更好地把握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游戲又成為我和孩子們共同要解決的問題了。
大家獻計獻策之后,最終我們決定,每天由值日生和老師在下課時共同用計時器在課間8分鐘時提醒一次,計時器響起的時候,就是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做事和結束游戲的時間了。
從此以后,每當我按時走到教室門口準備做操的時候,都會讓我興奮不已,因為那個時刻,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相互提醒著主動整理玩具,然后,齊刷刷地站好,在我們值日生兼領操員的帶領下,隨著音樂進入了做操環節。而我感覺自己就是他們中平等的一員,與他們共同進行做操前的放音準備。在那個時刻,沒有教師的要求與組織,有的只是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從他們的行為和眼神中我可以讀到自信。
活動后的反思:當讓孩子們安排自己的課間十分鐘的時候,我才發覺給了孩子自主自律的時間,并不等同于他們就會自主自律了,其間需要他們明確自己的任務和需要,建立時間意識和任務意識,并在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合理地選擇、安排和調整自己的活動。這種任務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不是通過外部的要求能達到的,它一定是孩子們在自由自主的活動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因為只有在自由自主中,才能讓他們學會選擇、學會決策.自由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律。
自信是孩子的心理感受,要讓孩子們在自信中成長,教師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相信”本身就能帶給孩子們力量,讓他們能有自信地做事。
小朋友之間打打鬧鬧是常有的事情,媽媽不必過于緊張,要幫助寶寶培養正確的態度與處理方式。相信在經歷了數不清的糾紛、爭執的教訓之后,寶寶會逐步適應,有所收獲的。
獲得心理平衡 寶寶受到欺負后心里會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討回損失,因此動手,這是一種自衛心理?! “职謰寢屢寣殞殬淞⒆晕冶Wo意識,提醒他不能動手打人,更不能主動去攻擊別人。如果寶寶被別的孩子欺負,可以將他拉開,問問他的感受或替他說出感受,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了解他的心情。接著爸爸媽媽就要做正確的引導,比如說:“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動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樣會疼嗎?” 當個“小紳士” 面對爭執,爸爸媽媽首先應正確評估事情的性質,不要看不得寶寶受委屈、流眼淚。要讓他學會處處謙讓,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反而會讓他在同伴中獲取信任與好感,贏得更多的友誼。
學會主動道歉 一旦發生爭執、糾紛,爸爸媽媽要及時幫助寶寶調整情緒,舒緩緊張、沮喪、憤怒的心情。待他平靜下來,再與他談話,讓他認識到,不管對錯,只要動手就不對。比如,媽媽可以對先動手的寶寶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確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這就是你的不對。去跟小朋友道個歉,好嗎?你們還是好朋友。”
制止攻擊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中出現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在爭執中成長 爸爸媽媽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來制止寶寶委屈流淚,也不要用“堅決站在寶寶一邊”來強化他的痛苦與仇恨。壓制和縱容都不可取。
爭執,是孩子必修的一門功課,是相互學習、相互適應、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由此,寶寶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用豁達的心態看待爭執,引導寶寶在爭執中學會交往,運用智慧解決問題。
今天是新開學的第二天,孩子們的變化讓我很吃驚,新的一年,他們真的長大了。
這學期有好幾名小朋友是新來的,從沒有接受過幼兒園教育,但是以以往心入園的孩子不同的是,她們能很快熟悉新環境的變化,不哭不鬧,能和周圍的陌生小朋友打招呼,一起玩耍、交流。
從早上入園以后,孩子第一句說的話是“老師好”,然后笑著和爸爸媽媽說再見,這是每一位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從今天開始,我注重培養幼兒的常規。孩子的進步挺快的,從一開始的搬自己的小椅子、洗手、手插好放在桌子上、小腳找朋友、安靜就餐、添飯舉手、吃完飯搬小椅子、漱口、安靜看書、散步等,雖然瑣碎,但井井有條,對于我們小班的幼兒來說已經不簡單了,經過提醒,所有小朋友都能做的很好,這讓我很吃驚,相信這些孩子很快會把這些好習慣做的更好。
今天,我上的課是:給氣球穿上漂亮的衣服。沒想到新學期第一節上課,孩子的注意力是如此的好,氣球是孩子們熟悉的,能說出三種以上的顏色。在繪畫過程中進行隨機教育,白宇軒用力太大,以至畫漏了氣球,這是,我說道:哎?白宇軒的氣球畫破了,該飛不起來了啊”這時她開始輕輕的畫了;趙浩宇畫的氣球很漂亮,于是我讓他給大家講講,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他說他畫上了風,氣球已經飛起來了!畫完以后一起去洗手,變洗邊說洗手的方法。
中午看午睡是我以前最頭疼的事,但是半年過來,不僅讓孩子睡覺有質量,還有了自己的經驗。午睡之前講一個小故事,讓孩子知道故事講完就要睡覺了,有了一個好習慣,對于不愛睡覺的幼兒,不采取強硬措施,可以坐在幼兒床邊,輕輕的拍拍,看上一會,基本就會睡著,安靜的環境是幼兒睡覺的前提。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今天全部幼兒都睡覺了!
希望新的一年里,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做出好的成績,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幼兒大班,他們的年齡大都在五六歲。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們大膽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讓孩子在嘗試中獲得經驗;在鼓勵中邁步前進;在肯定中收獲喜悅。
這學期教學課程多了資源包,讓我欣喜讓我憂。欣喜的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憂的是大多孩子不愛自己實踐,如何激起孩子動手興趣成為一道難題。
有一次,我來到教室,打開資源包,看到里面還分為了五個小包,每個小包還分為幾個課題。這么多該如何合理分配呢?“老師,這個我會”。正在我思索時,突然聽到張馨怡小朋友這樣說。我欣喜地看著她,靈機一動,心想:何不讓幼兒自己動手試一試。于是,我看著小朋友,大聲說:“哪位小朋友可以把它打開呢?”小朋友們都積極踴躍地舉手,我便隨機叫了一個小朋友,讓我驚喜的是,她很快就順利地完成了。并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了,我又對她說她:“小朋友你真棒,那你能不能把它又裝上呢?”她自信滿滿地說:“老師,我可以!”,不一會兒,她真的做到了。我驚訝地問她是如何讓做到的,她回答道:“我媽媽在家也讓我這樣做過。’’我獎勵了她一朵小紅花。于是我邀請她示范給全班小朋友看,再把資源包遞到每個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都積極動手,饒有興趣,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很認真,一會兒就完成了,還有的小朋友完成后,主動當起小老師,幫助未完成的同學,還認真講解。他們不僅取得了進步,而且收獲了友誼。
這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卻讓我明白不平凡的道理,教學需要的不僅是老師講解得多,更重要的時候放開手, 很多寶貴的東西,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要給孩子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收獲,這樣的效果比傳統的“教“好得多。
這周的龍獅館要制作報紙龍,我投放報紙、即時貼、彩紙等,孩子們一下子被色彩豐富的新材料給吸引了,我還在展示區里放了一條制作完成的“報紙龍”。孩子們看到這條“龍”一下子興奮起來,個個躍躍欲試。我沒有告訴幼兒這報紙龍獅如何制作的,而是請他們自己先去觀察,然后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活動開始了,通過協商后,幾名幼兒先做了分工,文文負責卷報紙,杰杰負責粘,迦迦負責最后的收尾工作——裝飾。過了一會兒,問題發生了。
“用報紙怎么才能卷出“神龍”彎曲的造型呢?”文文有疑問了。
“用手彎出龍的造型不行嗎?試一試吧?!彼麄冮_始嘗試,但發現并不能將造型固定住,看來這個方法失敗了。
“把報紙彎起來,用透明膠粘住行不行?”迦迦提出了建議?!澳窃囋嚢伞睅酌變河珠_始嘗試,但是粘好后發現制作成的“龍”看起來是一段一段的,不自然,看來這個辦法也不可行。孩子們有點氣餒了,坐在椅子上不知道怎么辦。
“怎么樣,你們成功了嗎?”我走過去說。
“我們試了好幾種方法,可是龍的造型拗不出來?!卞儒葻o奈的說。
“你們去看下老師是怎么做的吧。”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都圍到了展示區。
“我發現了,應該要把報紙卷起來,卷得緊緊的,頭往上卷,身體往下卷,尾巴再往上卷,翹翹的,一邊卷一邊固定造型,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那我們試一試吧,說不定就是這樣的呢?!焙⒆觽冇珠_始了新的嘗試……
大班幼兒喜歡嘗試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活動,所以在制作前我并沒有告訴他們報紙龍制作的方法。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新材料十分感興趣,而且在制作時能夠協商、分工、合作、探索,當遇到問題時,他們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是非常值得表揚的。在幼兒的探索無果,興趣低下時,老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正確、適時的引導能讓孩子們產生新的方法,提高制作興趣。這個活動利用報紙制作龍,不僅使幼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且讓我再次體驗到:玩具材料不一定是最貴的才是最好的,價格不等于價值。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尤其如此,有時候,一塊小石頭勝過一輛汽車……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廢舊材料的作用,制作出多種玩具,讓孩子從玩中得到發展,滿足幼兒需求。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幼兒大班,他們的年齡大都在五六歲。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們大膽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讓孩子在嘗試中獲得經驗;在鼓勵中邁步前進;在肯定中收獲喜悅。
這學期教學課程多了資源包,讓我欣喜讓我憂。欣喜的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憂的是大多孩子不愛自己實踐,如何激起孩子動手興趣成為一道難題。
有一次,我來到教室,打開資源包,看到里面還分為了五個小包,每個小包還分為幾個課題。這么多該如何合理分配呢?“老師,這個我會”。正在我思索時,突然聽到張馨怡小朋友這樣說。我欣喜地看著她,靈機一動,心想:何不讓幼兒自己動手試一試。于是,我看著小朋友,大聲說:“哪位小朋友可以把它打開呢?”小朋友們都積極踴躍地舉手,我便隨機叫了一個小朋友,讓我驚喜的是,她很快就順利地完成了。并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了,我又對她說她:“小朋友你真棒,那你能不能把它又裝上呢?”她自信滿滿地說:“老師,我可以!”,不一會兒,她真的做到了。我驚訝地問她是如何讓做到的,她回答道:“我媽媽在家也讓我這樣做過。’’我獎勵了她一朵小紅花。于是我邀請她示范給全班小朋友看,再把資源包遞到每個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都積極動手,饒有興趣,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很認真,一會兒就完成了,還有的小朋友完成后,主動當起小老師,幫助未完成的同學,還認真講解。他們不僅取得了進步,而且收獲了友誼。
這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卻讓我明白不平凡的道理,教學需要的不僅是老師講解得多,更重要的時候放開手,很多寶貴的東西,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要給孩子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收獲,這樣的效果比傳統的“教“好得多。
《大班6月隨筆3篇》:大班6月隨筆第1篇孩子變得愛舉手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狀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用心舉手發言并且思維活躍的就那么幾個孩子,像張心瑜、王子嘉、
《大班畢業隨筆3篇》:大班畢業隨筆第1篇寄即將畢業的孩子還有一個多月孩子們就要幼兒園畢業了,心中真是不舍,我班的玉珍小朋友今天問我:“王老師,我上一年級,你還教我們嗎?”一轉眼三年過去
《年大班教學隨筆3篇》:年大班教學隨筆第1篇 小朋友們小便后洗手是最基本的事情,可是有的孩子卻總喜歡偷懶,有的小朋友 只把手指尖浸濕,有的偷懶不打洗手液,還有的直接洗都不洗就走。怎樣促使孩 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