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育隨筆《我不要上學》,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觀察情況:
覃楊智,從開學的第一天來園,他奶奶就和我們老師說:“老師,我們家楊楊剛從新疆回來,有些方面會不適應,麻煩你們兩位老師多加照顧啊!”聽似很平常的一句客套話,可在以后發生的幾件事中,我們發現楊楊真的很與眾不同。上課不到一個星期的一個早上,楊楊突然不來幼兒園了,本以為會不會是生病了?陳老師正想打電話去他家問候一聲,剛要離開教室,只見楊楊奶奶帶著淚眼未干的楊楊來了,楊楊躲在奶奶背后不肯進教室,那時已經九點多。“楊楊,怎么啦?”“今天早上不肯來幼兒園被他媽媽打了。”奶奶皺著眉說。
陳老師蹲下身來,拉著他的小手問:“為什么不肯來幼兒園啊?你不來陳老師、唐老師會想你的,這不,老師正想去給你打電話呢!”楊楊這才從奶奶背后走出來,一聲不響的去自己的小椅子上坐好了。問及奶奶才知道原來他不愛吃幼兒園的飯菜。
分析反思:
照理來說,大班的孩子應該不會再出現不想來園的情況了,不愛吃的或是不能吃的食物能主動與老師、阿姨進行溝通。可楊楊一聲不響,不愛吃也沒告訴老師,也全吃了,結果第二天就不肯來園了,真是奇怪啊!是性格太內向了嗎?孩子平時幾乎從不主動與老師、阿姨交流,吃飯速度很慢,喜歡一個人邊吃邊玩。問了他的奶奶后,了解到他在家吃飯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喂的,非常的隨性,不想做就是不想做,我覺得這與老一輩的溺愛有著很大的關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他其實也不是非常倔強的孩子,老師跟他說他聽的,他的怪異行為是為了引起身邊的大人們或是小伙伴的注意,目的達到后,他會乖的。就象上次不肯來幼兒園,當聽到老師說想念他,要去打電話給他,馬上就不鬧了,乖乖的去坐好了。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開心,給孩子帶來羞辱,擔心和失落。
豪豪是我們大一班的一名學生,長得胖乎乎的,圓頭圓腦,大家都非常喜歡他。因為豪豪長得胖,每天入園時總帶來些零食補充營養。別班的老師見到豪豪時,總是想逗一逗他,說:“豪豪叫老師,不然就拿你的餅干。”“豪豪的玩具真好,給我吧。”豪豪因為和這些老師比熟悉,說什么也不叫,看到老師拿他的東西,急得直哭。每次都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叫老師。
時間久了,豪豪看到別班老師會躲到我身后,不知所措。看到這樣的的情景,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成人覺得很好玩,這是對孩子的喜愛,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傷害。他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每次有人來逗豪豪時,我總是有禮貌的制止。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育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每次看到有大人“捉弄”豪豪時,我總會站出來“保護”豪豪。
推薦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娃娃家游戲一向是孩子們最熱衷的,但今天游戲進行了沒多久,政霖忽然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不想當爸爸了!”我蹲下來問:“為什么呀?” 他指著點心店說:“我要到點心店里去賣點心。” 原來,政霖看見點心店里的服務員忙得不亦樂乎,又想當服務員了。我指著別的娃娃家說:“瞧那兩個爸爸當得多好呀,你應該跟他們一樣,今天繼續當爸爸,明天老師再請你到點心店去。” 政霖應了一聲,卻遠遠地坐到了另一邊的床上,沒有回到娃娃家去。看來,沒答應他當服務員,他心里還挺不樂意的呢!我走過去輕輕地拉著他的手說:“你是誰的爸爸呀?”“米米。” “你要是不做米米的爸爸了,他該多傷心呀!你想想,要是你爸爸不愿意做你爸爸了,你該多難過,米米也會難過的,對不對?” 他點點頭。“那我們今天堅持做米米的爸爸,下次老師答應你做服務員,來,我們拉拉勾。” 在大手指和小手指的拉拉勾中,政霖這才開心地笑了。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識比較淡薄,堅持性比較差,今天政霖的反應正是小班年齡特點的典型表現。為了讓孩子堅持自己的角色,我讓孩子換位思考,以娃娃需要爸爸的愛為理由,激發他對娃娃的愛護的情感。同時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以孩子喜歡的拉拉鉤的形式許下承諾,滿足他的游戲愿望。 在游戲講評的時候,我又請政霖上來,表揚了他最后堅持照顧娃娃、堅持做一個好爸爸的表現,鼓勵其他的小朋友也能在游戲中堅持自己的角色,增進孩子們的角色意識。
進入大班以后,不少孩子起床后都能嘗試整理自己的床鋪.考慮到睡上鋪的孩子自己整理床鋪有危險,我們沒有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鋪.這天中午,我又像往常一樣邊叫孩子們起床,邊幫他們整理床鋪,欣喜地發現晏磊的被子已經疊過了,晏磊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孩子,平時連穿衣服都要老師幫忙.我一邊想著要表揚他,一邊拉開他的被子,準備重新整理.這時,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細小的聲音:"老師,我已經疊過."是晏磊?我一邊說"晏磊真能干",一邊手腳麻利地疊著被子."哇--"晏磊居然委屈地哭了起來,他再次強調"老師,我已經疊過了!"這時,我才反應過來,連忙蹲下來對他說:"晏磊,對不起,老師不小心弄亂了你的被子,你能再疊一下嗎?"晏磊立即不哭了,馬上動手整理起自己的床鋪來.
晏磊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本以為能得到老師的肯定,沒想到我雖然表揚他能干,但還是忍不住重新整理了被子.在他看來,我的行為意味著否定了他的積極嘗試.現在我明白了,激發孩子對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比獲得符合成人標準的行為結果更為重要,因為這才是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動力.
觀察情況:
覃楊智,從開學的第一天來園,他奶奶就和我們老師說:“老師,我們家楊楊剛從新疆回來,有些方面會不適應,麻煩你們兩位老師多加照顧啊!”聽似很平常的一句客套話,可在以后發生的幾件事中,我們發現楊楊真的很與眾不同。上課不到一個星期的一個早上,楊楊突然不來幼兒園了,本以為會不會是生病了?陳老師正想打電話去他家問候一聲,剛要離開教室,只見楊楊奶奶帶著淚眼未干的楊楊來了,楊楊躲在奶奶背后不肯進教室,那時已經九點多。“楊楊,怎么啦?”“今天早上不肯來幼兒園被他媽媽打了。”奶奶皺著眉說。
陳老師蹲下身來,拉著他的小手問:“為什么不肯來幼兒園啊?你不來陳老師、唐老師會想你的,這不,老師正想去給你打電話呢!”楊楊這才從奶奶背后走出來,一聲不響的去自己的小椅子上坐好了。問及奶奶才知道原來他不愛吃幼兒園的飯菜。
分析反思:
照理來說,大班的孩子應該不會再出現不想來園的情況了,不愛吃的或是不能吃的食物能主動與老師、阿姨進行溝通。可楊楊一聲不響,不愛吃也沒告訴老師,也全吃了,結果第二天就不肯來園了,真是奇怪啊!是性格太內向了嗎?孩子平時幾乎從不主動與老師、阿姨交流,吃飯速度很慢,喜歡一個人邊吃邊玩。問了他的奶奶后,了解到他在家吃飯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喂的,非常的隨性,不想做就是不想做,我覺得這與老一輩的溺愛有著很大的關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他其實也不是非常倔強的孩子,老師跟他說他聽的,他的怪異行為是為了引起身邊的大人們或是小伙伴的注意,目的達到后,他會乖的。就象上次不肯來幼兒園,當聽到老師說想念他,要去打電話給他,馬上就不鬧了,乖乖的去坐好了。
每天午睡和起床的時間,能力強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而那些小年齡的孩子則由我們幫助穿。昨天中午起床后我和往常一樣一邊給那些個小不點穿衣服,一邊享受著聽他們的小秘密。晨晨過來,側著頭沖我“嘻嘻”笑,我也回她一個微笑,一邊繼續幫昊昊拉褲子。過了一會,我感覺身后有人推了一下,回頭看是晨晨,她正笑瞇瞇地看著我,我知道這是孩子表達喜歡的方式,也沒在意,過不多久,身后的一股力量使我失去了平衡,人往前倒在孩子們的被子上。我回頭看,原來是晨晨和瑜瑜(可能剛才瑜瑜看到晨晨的親昵行為我沒有排斥,便也加入了進來),正當我要跟她們講話的時候,寧寧走過來,攔在了我和她們兩個人的當中,嘴里還一邊說著“不要怕,我來保護你”,還試圖把他們推開。我連忙阻止了他,把他抱在懷里。在幼兒園居然有這樣一個正義的小男生會保護我,這讓我感到幸福。去年曾經聽寧寧的媽媽說過,在家媽媽如果受到委屈了寧寧定會義無反顧地沖過來保護媽媽。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近段時間正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幼兒非智力因素在生活中的影響。我們成人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普遍對幼兒智力因素關注比較多,如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建構等,而往往忽視幼兒作為社會成員基本的道德禮儀。從小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是我們當代教師應重視的一個教育目標,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被人們所接受,也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和我們班的孩子一起升入了大班。開學第一天,孩子們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再也不用家長抱,更不會哭鬧,還能主動的問好,作為老師我真的很高興很滿足。針對這一好現象,結合我們大班主題,我們班開展了“我是哥哥姐姐”的活動,讓孩子體會自己長大了,激發他們做哥哥姐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關心、愛護他們的責任感。
除了對他們進行教育活動,我還特地帶孩子們去參觀小班。由于小班孩子剛入園,個別孩子出現了哭鬧現象。讓這些哥哥姐姐們不由自主的流露出關心、愛護之情。他們會主動去哄哭的小弟弟小妹妹,還會給他們講故事,玩游戲。儼然成了他們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們那充滿愛心的眼神,那小心又細心的動作,好像生怕一不小心碰疼他們。接下來我會引導我班孩子在生活中多與小班孩子接觸,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哥哥姐姐了,樹立他們的責任心。
美美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很漂亮一看就知道不便宜,大家都夸她。第二天,麗麗竟然也穿了一件一樣的。我感到很驚奇,因為麗麗的家境并不好,爸爸媽媽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按常理來說,他的父母是不會給他買這么貴的衣服的。所以放學后我便打電話問了一下。結果令我很震驚。麗麗竟然哭著喊著要買不買就不去上學了,父母沒辦法只好給她買了。其實我也是生活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艱辛我深有體會,所以從小我就不亂買東西。今天莉莉的例子給了我很大的震驚。
面對孩子的攀比,家長們往往很無奈,我認為,這主要是這些家長成長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沒有過類似的攀比經驗,面臨的個新問題;同時,他們沒能對孩子的攀比意識或行為做到正確歸因。其實孩子們的攀比也許是一種“從眾”心理,父母要及時認清,防止孩子這種心理的繼續“惡化”。
在時代發展迅速的今天,也許誰都有攀比心理。到我們仍應該努力改變,為孩子們做一個良好的榜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山東省壽光市岔河中心社區幼兒園 鄭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