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育隨筆大全《活動后的反思》,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那天,我組織一個手工活動《我們小手拉小手》,活動的目標之一是讓幼兒學習運用折剪紙的方法表現各國娃娃手拉手的形象。活動一開始,為引起幼兒的興趣,我放了一下碟片給幼兒看,孩子們都在聚精會神地看,看完碟片后,我問幼兒:“你們愿不愿意把世界各國的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樣子剪下來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愿意。于是我開始教小朋友折的方法,示范剪了兩張,方法看似簡單。之后,我便要幼兒自己開始畫,并折剪,我也在旁邊巡回指導。可是,我發現許多幼兒雖然會畫,也會折,但剪的卻是亂七八糟,一塌糊涂,有的沒有頭,有的把手剪掉了,有的兩只腳連在一塊兒,只有幾個年齡稍大點的幼兒剪的還算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我的心里非常的煩燥。
整個活動,我沒有很好地完成原定的活動標。課后,我認真思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我又重新探索,一步一步地來完成這個紙工。終于,我發現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出現在折的方法上,我教幼兒折了三折,導致紙太厚,幼兒因為力氣太小,剪不動過于折厚了的紙,其實折兩下也可以完成,而且更容易。唉!我這是舍易求難啊,我根本就沒站在幼兒的立場上為孩子們想。于是我利用空余時間,用簡易的方法教幼兒折剪,果真,孩子們剪得相當不錯,我看著孩子們的作品,開心地笑了。
策略一:慎重“選擇”圖畫書 面對眾多版本的圖畫書,首先考慮是內容即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其次還要為幼兒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一定挑戰,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展和提高。第三,圖畫書的畫面和顏色也是選擇的一個因素,顏色應是鮮明的,布局應是簡單整齊的.如:故事的講述形式或采用重復的結構方式、或情節與情節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讀本就便于孩子們閱讀和理解。 策略二:靈活掌握一些教育技巧 與大班孩子們進行互動式圖畫故事閱讀時,并不是將一本書平鋪的觀看和直述。要從孩子們年齡特點和發展來出發,將故事閱讀活動開展得豐富有趣,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一些技巧促進孩子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技巧一:可以將畫面中的人物、動物和情節做一些適當的遮蓋,便于孩子們調動已有經驗,加以想象和思考,建立故事前后的聯系。 技巧二: 班上有會識字的孩子,這時可以發揮他們的資源優勢,請他們讀一讀相應的文字,幫助其他孩子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了解所表述漢字的意義,還可以逐漸的學會漢字認讀。 技巧三: 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回翻策略,幫助孩子們把閱讀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通過重點內容的反復閱讀,使孩子們比較清楚地看到故事發展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故事意義。 技巧四: 在閱讀之前教師要從讀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動物、物品等的信息并制作成圖片。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們明確故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逐漸使幼兒建立起故事的結構,做好閱讀前準備。 技巧五: 預測策略是調動孩子們已有的經驗,激活他們已有的知識,對圖畫書進行細節部分和整本圖書的預測,并根據閱讀材料提供的線索對下文做出預測的一種閱讀策略,從而幫助他們理解圖畫書的內容。它有兩種預測方式,分別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技巧六: 提問策略通過對畫面的提問,引導孩子觀察圖畫,包括對細節的觀察,幫助孩子們理解。在“對話式閱讀”中進行有益的提問。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主要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觀察畫面,預測圖畫書內容發展,澄清孩子們的預測,支撐和幫助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逐漸而借由自己的提問過程了解文本的意義,讓孩子學會自己進行提問,更好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慢慢的將提問從老師轉到幼兒身上。技巧七: 引導幼兒學會發現圖畫故事中相關“信息” 。大班幼兒記憶的有意性有了明顯的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喜歡參與富有創造性的活動,理解能力不斷的增強,表達能力明顯提高,他們在閱讀時能關注一些細節和符號。在我們一起閱讀圖畫故事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有特點的符號(問號、省略號、感嘆號、引號……)。 策略三:通過多種形式評價幼兒對圖畫書的理解。在圖畫書閱讀活動時,教師有必要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孩子們閱讀結果進行即時檢測,即評價幼兒閱讀理解的效果如何。方法如下:(1)故事閱讀結束后,教師運用一問一答的提問來請孩子們描述圖畫故事書的內容感知孩子們的理解;(2)通過閱讀后對故事能復述多少,對故事里的人物、情節或其他信息能記住多少;(3)通過為圖畫書故事命名,來學習概括故事的中心或大概內容,感知幼兒閱讀理解;(4)通過簡單的故事表演看看幼兒對故事閱讀和理解多少。總之,我們要通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與孩子們交互式的活動,讓孩子們在圖畫書閱讀和理解活動中喜歡閱讀、學會閱讀、陶醉于閱讀,要讓孩子們樂學、會學、主動的學。在閱讀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盡早的培養孩子們自主閱讀能力,為他們成為終身閱讀著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天非常榮幸的和我們大三班的小朋友們一起做實驗,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熱情。我和卞老師一進入教室,邀請小朋友們去科學發現室時,小朋友們都大喊:“哇塞,太棒了!”,場面特別壯觀,感覺有點像有天大的喜事,心里飄飄然的。 孩子們對科學知識非常好奇。我今天給小朋友們做的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盤子里倒入水,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盤子里,用一個玻璃杯扣在點燃的蠟燭上,隨著蠟燭的慢慢熄滅,玻璃杯中的水面就慢慢的上升。水面上升的原理是蠟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隨著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杯子里的氣壓下降,在杯子外面的水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倒流到杯子里,大家就看到了水面上升的現象。整個實驗還是很簡單易操作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完成了實驗。而且小朋友們都非常注意安全并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因為有火,擔心小朋友們被燙傷,在我提了要求以后,所有的小朋友都沒有去自行玩火,非常遵守規則,值得大力表揚。 今天孩子們的表現很不錯,大家對科學實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實驗過程中,善于總結和表達實驗現象,并提出問題,探索欲望強烈。有的小朋友還問,那為什么水沒有把杯子充滿呢?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真是非常了不起,出乎我的意料。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還挺依依不舍的,還說“老師再做一個實驗吧”,真的很有成就感。希望可以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我也希望孩子們有機會做更多的科學實驗,做小小科學家。
那天,我組織一個手工活動《我們小手拉小手》,活動的目標之一是讓幼兒學習運用折剪紙的方法表現各國娃娃手拉手的形象。活動一開始,為引起幼兒的興趣,我放了一下碟片給幼兒看,孩子們都在聚精會神地看,看完碟片后,我問幼兒:“你們愿不愿意把世界各國的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樣子剪下來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愿意。于是我開始教小朋友折的方法,示范剪了兩張,方法看似簡單。之后,我便要幼兒自己開始畫,并折剪,我也在旁邊巡回指導。可是,我發現許多幼兒雖然會畫,也會折,但剪的卻是亂七八糟,一塌糊涂,有的沒有頭,有的把手剪掉了,有的兩只腳連在一塊兒,只有幾個年齡稍大點的幼兒剪的還算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我的心里非常的煩燥。
整個活動,我沒有很好地完成原定的活動標。課后,我認真思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我又重新探索,一步一步地來完成這個紙工。終于,我發現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出現在折的方法上,我教幼兒折了三折,導致紙太厚,幼兒因為力氣太小,剪不動過于折厚了的紙,其實折兩下也可以完成,而且更容易。唉!我這是舍易求難啊,我根本就沒站在幼兒的立場上為孩子們想。于是我利用空余時間,用簡易的方法教幼兒折剪,果真,孩子們剪得相當不錯,我看著孩子們的作品,開心地笑了。
聽了蘭老師的一節大班音樂課《鼓上的小米粒》,在活動中,小朋友表現得特別棒,不但學會了歌曲,還能夠邊唱邊用肢體動作表現歌曲。從整個活動的效果來看,幼兒興趣濃,參與的積極性高,較好的實現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活動中,以幼兒喜愛的樂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把學唱歌曲與有趣的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感受、體驗擊鼓的不同力度和頻率與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動態變化的關系這一物理現象,獲得知識和經驗,有效地幫助了幼兒理解、記憶歌詞,避免了生硬的歌詞解說。另外我在“小鼓還能怎么唱”和“鼓敲擊輕、重引起的米粒變化”的環節中,請幼兒大膽想象、操作和體驗,為幼兒提供了探究和表現自己的舞臺。其次,是教學的組織方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注重游戲教學的方法,動靜交替,層層遞進。在活動中,注重以游戲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體現愉快教學給小朋友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戲中,幼兒玩得特別高興,在玩的同時體驗了敲鼓的輕重與小米粒的動態變化關系。
在幼兒操作感受鼓點的震動方面沒有顧及全體幼兒,只有部分幼兒上來操作了,其他的幼兒都是旁觀者,并沒有親身體驗。《綱要》指出: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本來,我也想多準備些鼓,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但我擔心孩子們會亂,米粒撒在地上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取消了這個念頭。現在想想,只為了讓教學保持有序而扼殺了孩子們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償失。在最后的游戲環節,原本可以請幼兒三五成群結伴游戲,其中一幼兒當敲鼓人,其他幼兒當小米粒,然后互換角色,使幼兒充分體驗到游戲的快樂。當時只考慮到教學的不要把時間拖得太長,而略了生生互動,這也是在以后的活動中應該引起重視的。
又到了吃小點心的時間。今天吃的是香蕉,孩子們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打開錄音機,給孩子們放起了優美舒緩的音樂。正當我們沉浸在這種祥和的氛圍中時,突然在潔凈的地面上多了一塊香蕉皮,大概是哪個孩子不小心掉的吧。我正想過去撿起它,可這時豆豆正好從此處經過,一腳踩在了香蕉皮上,腳下一滑,豆豆的身子晃了一下。看到這一幕,我想豆豆肯定會把香蕉皮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去。于是我就停下了腳步,在一旁觀察他的動靜。
只見他低頭看了看地上的香蕉皮,沒有把它撿起來,又用腳踩了上去。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這里就會非常生氣地上去批評他,怎么能把香蕉皮踩來踩去呢?應該撿起來扔到垃圾桶去才對呀。當時我也想上去制止他的行為,可是強烈的好奇心又驅使我想看看他接下來的舉動。只見他踩著香蕉皮向前走了一步,好像是在研究香蕉皮會不會把他滑倒、是怎樣把他滑倒的。就這樣他反復試了幾次,又把香蕉皮撿起來反過來又滑了幾次。通過他自己的研究好像弄明白了,然后把香蕉皮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
看到這里,我不禁慶幸剛才沒有過去批評他。是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香蕉皮,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不足為怪,可是孩子可能就不明白為什么它能把人滑倒,他想通過自己的嘗試來得出結果,難道說這樣的行為也有錯嗎?由此我也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可能在我們看來非常荒謬的舉動,孩子們卻要反復的去嘗試,這時候我們要去批評他嗎?如果不去嘗試他怎么會理解為什么這樣做不對呢?(當然,這樣的嘗試要保障孩子的安全。)我們成年人不也有些事情是經過自己的嘗試才知道該如何做的嗎?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為時,不要急于去批評他,要充分地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后再來解決也不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許你會發現你的決定才會是明智的。
鑫鑫缺勤了,我以為他也感冒了,就打電話去他家詢問。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前天晚上在青少年宮的廣場上摔了一跤,受了點傷。因為鑫鑫的爸爸是廚師,媽媽在超市上班,晚上就經常是奶奶帶他的。多才多藝的奶奶是居委會的文藝骨干,常參加演出和比賽,平時幾乎每個晚上在青少年宮廣場帶領著一群老年人排練腰鼓、舞劍、打拳。鑫鑫跟著奶奶一起過來,奶奶忙得無暇顧及他,而他也正好可以盡情地玩耍,每次鑫鑫都玩得很開心,可是開心背后經常是“危機四伏”。
這回,鑫鑫是跟著一個剛結識的哥哥在廣場一角的淘氣堡那里玩,你追我趕跑得正在興頭上,一不小心被一根繩子絆了一跤,頓時摔得滿嘴鮮血,還差點磕掉兩個牙齒,牙齒搖晃得很厲害,嘴唇和舌頭上好幾個傷口,說話和吃東西也很疼呢。所幸的是受的只是一些外傷,并沒有傷筋動骨。
當鑫鑫傷愈后,我和他聊天,他告訴我說:“我的牙齒好可憐,差點摔掉呢!老師,生病的滋味一點也不好受,我以后不要生病了!”聽了這些話,我的心情很復雜。于是我就這件事情對班級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希望大家玩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安全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和保障。
《保育隨筆大班3篇》:保育隨筆大班第1篇 當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時,新的一學期也如期而至。在鬧騰騰的托班孩子的哭聲中,在剛剛擦凈眼淚便搬進小班的孩子的好奇眼神中,在逐漸懂事的中大班孩子的歡
《大班隨筆200篇范文》:大班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隨筆(一)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之間肯定會有很多矛盾,因為每個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而小班的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的獨
《大班安全隨筆200篇簡短》:大班安全隨筆200篇簡短第1篇 幼兒園安全筆記短篇(一): 談幼兒園安全問題 在幼兒園工作的我們,每一天最關注的話題,便是安全,但身邊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種不安全的隱患,對如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