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小班教師教育隨筆《在知識上人為“銜接”不可取》,是優秀的小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要學些什么?是提前灌輸語數外知識,還是以玩為主?昨天的會上,韓國幼兒園的“創新教育”理念讓大家頗受啟發。“尿布里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韓國某幼兒園的一節創新教育課。這節課上,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尿布上倒入有顏色的水,再用餐巾紙在尿布上沾拭,結果發現一點水都沾不上。這樣,孩子們對吸水的東西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師的啟發下利用這個特點創造性地想一些新東西。結果,有的孩子想到把尿布里的材料用到衣服里,這樣下雨就不怕淋濕了;有的孩子想到用這個材料給弟弟做個圍兜,這樣就不怕一直流口水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雙語化”在中國的幼兒園是普遍現象。而樸園長告訴記者,在韓國幼兒園,是不允許提前學習英語的,這是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地感知母語。另外,語文、數學等小學的內容也是不允許提前學習的,只會針對不同學生的要求適當講一些。
“幼小銜接班”不鼓勵去上。在論壇上,國內這兩年興起的“幼小銜接班”也引起了教育專家們的廣泛關注。他們普遍認為,這種培訓班不值得去上。專家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沒必要人為銜接,這應該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上了銜接班,有的孩子或許在小學一二年級成績拔尖,但這只是假象。到了三四年級,這些提前惡補的孩子,可能就會進入一個低谷。這就像運動員,沒經過急訓的可能剛上場時不行,但慢慢地,他的潛力和爆發力就會顯現出來。而之前急訓過的,可能后面反而沒有什么潛力。”
教育專家尹宗利特別指出,學習是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就沒有了。因此,在知識上人為“銜接”不可取。如果家長真的想讓幼兒園孩子能盡快和小學銜接上,倒是可以帶他們去小學感受一下環境、氛圍和老師,讓他們對上小學有個心理準備,對小學生活懷有憧憬,這才是有意義的銜接。
如今的小班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幾代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漸漸地使孩子養成“嬌寵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慣,因此都以自我為中心,交往能力不強,遇到事情常常會不知所措。比如說:大哭大鬧、搶別人的東西、打人等等。而角色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重要的教育途徑之一,它不僅能使孩子們實現自己的愿望,從中得到了快樂與滿足,而且是幼兒最佳的肢體、語言、智力、人際關系互動鍛煉方法。, 根據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我為他們創設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角色游戲“娃娃家”,他們可以在娃娃家中無拘無束盡情地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游戲。游戲開展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幼兒獨自在游戲;有的幼兒三三兩兩地在游戲;有的幼兒會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模仿一些成人的動作,如:燒飯、切菜、抱娃娃;有的幼兒卻只會搶別人的東西。如:有一次,何徐淵和張文博在娃娃家玩,只聽見“哇”的一聲,聞聲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何徐淵哭了,我走上前問“,何徐淵你怎么啦?”、“他搶我的煤氣灶。”何徐淵指著張文博說。“張文博你為什么要和她搶東西呀?”、“他不把煤氣灶給我燒菜呀!”、“你們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當的媽媽,我當的爸爸”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那你們的爸爸媽媽在家里要不要搶東西的呀?”他們兩個直搖頭,“對呀,爸爸媽媽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你們今天當的是爸爸媽媽,所以也要相互謙讓,好嗎?”他們倆聽了以后使勁地點了點頭。因此,雖然小班的幼兒特別喜歡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但是一旦他們真正玩游戲的時候又經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別是當他們之間出現同一件共同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現了“爸爸”和“媽媽”爭奪東西的場面。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及時采取必要的引導措施,經常提醒幼兒,生活中爸爸和媽媽是怎樣做的?寶寶又應該怎么做?寶寶可不可以碰煤氣灶?爸爸、媽媽能不能搶東西?同時請游戲開展得不太順利的“家庭”去參觀、參與那些比較成功的“家庭”。讓他們互相學習如何到別人家里去做客(先敲門問家里有沒有人);如何熱情地招待客人,應該做些什么事,說些什么話(讓客人進來、請坐、給客人泡茶);誰來扮演爸爸,誰來扮演媽媽,在家里的分工是怎樣的,應該做些什么事……幼兒有了明確的任務和職責,有了互相模仿積極肢體語言的對象,幼兒會更加主動自主地去參與,幼兒間爭搶的行為慢慢少了,分享和交往行為逐漸提高了。
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最佳時期就是小班階段,同時也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同時,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發展得比較自如,他們已能夠掌握各種運用大肌肉的動作和某些運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這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而且他們自身也產生了獨立地進餐、盥洗、睡覺、穿脫衣服的愿望。這時,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辦一切,而要針對他們的發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系。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幼兒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四者認識一致、態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動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任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想要寶寶高興起來也不難,只要你想學就很簡單。
1.一個手指點點點 (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 (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 (伸出四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 (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 (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幾里古嚕滾下來 (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2.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 (拍拍你的雙手)
手指伸出來, (伸出你的食指)
眼睛在哪里? (用一種夸張的語氣問)
眼睛在這里, (指你的眼睛)
用手指出來。 (一邊指著你的眼睛一邊用眼神鼓勵你的孩子)
靈活變化:可以把眼睛改成其它任何一個身體部位,比如鼻子嘴巴等等。這個游戲教會孩子認識五官和身體的部位,讓他增強自己的身體意識。
3.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樓,四兄弟(唱大戲),
小妞妞(抓住孩子的小手,邊點著她的手指頭邊說)
爬呀爬呀爬上山 (食指從胳膊一步步點到肩膀)
耳朵聽聽 (捏捏耳朵)
眼睛看看 (點點眼睛)
鼻子聞聞 (點點鼻子)
嘴巴嘗嘗 (點點嘴巴)
咯吱一下 (停頓,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勁處,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會驚喜地等著這一時刻)
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要學些什么?是提前灌輸語數外知識,還是以玩為主?昨天的會上,韓國幼兒園的“創新教育”理念讓大家頗受啟發。“尿布里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韓國某幼兒園的一節創新教育課。這節課上,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尿布上倒入有顏色的水,再用餐巾紙在尿布上沾拭,結果發現一點水都沾不上。這樣,孩子們對吸水的東西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師的啟發下利用這個特點創造性地想一些新東西。結果,有的孩子想到把尿布里的材料用到衣服里,這樣下雨就不怕淋濕了;有的孩子想到用這個材料給弟弟做個圍兜,這樣就不怕一直流口水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雙語化”在中國的幼兒園是普遍現象。而樸園長告訴記者,在韓國幼兒園,是不允許提前學習英語的,這是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地感知母語。另外,語文、數學等小學的內容也是不允許提前學習的,只會針對不同學生的要求適當講一些。
“幼小銜接班”不鼓勵去上。在論壇上,國內這兩年興起的“幼小銜接班”也引起了教育專家們的廣泛關注。他們普遍認為,這種培訓班不值得去上。專家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沒必要人為銜接,這應該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上了銜接班,有的孩子或許在小學一二年級成績拔尖,但這只是假象。到了三四年級,這些提前惡補的孩子,可能就會進入一個低谷。這就像運動員,沒經過急訓的可能剛上場時不行,但慢慢地,他的潛力和爆發力就會顯現出來。而之前急訓過的,可能后面反而沒有什么潛力。”
教育專家尹宗利特別指出,學習是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就沒有了。因此,在知識上人為“銜接”不可取。如果家長真的想讓幼兒園孩子能盡快和小學銜接上,倒是可以帶他們去小學感受一下環境、氛圍和老師,讓他們對上小學有個心理準備,對小學生活懷有憧憬,這才是有意義的銜接。
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要學些什么?是提前灌輸語數外知識,還是以玩為主?昨天的會上,韓國幼兒園的“創新教育”理念讓大家頗受啟發。“尿布里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韓國某幼兒園的一節創新教育課。這節課上,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尿布上倒入有顏色的水,再用餐巾紙在尿布上沾拭,結果發現一點水都沾不上。這樣,孩子們對吸水的東西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師的啟發下利用這個特點創造性地想一些新東西。結果,有的孩子想到把尿布里的材料用到衣服里,這樣下雨就不怕淋濕了;有的孩子想到用這個材料給弟弟做個圍兜,這樣就不怕一直流口水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雙語化”在中國的幼兒園是普遍現象。而樸園長告訴記者,在韓國幼兒園,是不允許提前學習英語的,這是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地感知母語。另外,語文、數學等小學的內容也是不允許提前學習的,只會針對不同學生的要求適當講一些。
“幼小銜接班”不鼓勵去上。在論壇上,國內這兩年興起的“幼小銜接班”也引起了教育專家們的廣泛關注。他們普遍認為,這種培訓班不值得去上。專家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沒必要人為銜接,這應該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上了銜接班,有的孩子或許在小學一二年級成績拔尖,但這只是假象。到了三四年級,這些提前惡補的孩子,可能就會進入一個低谷。這就像運動員,沒經過急訓的可能剛上場時不行,但慢慢地,他的潛力和爆發力就會顯現出來。而之前急訓過的,可能后面反而沒有什么潛力。”
教育專家尹宗利特別指出,學習是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就沒有了。因此,在知識上人為“銜接”不可取。如果家長真的想讓幼兒園孩子能盡快和小學銜接上,倒是可以帶他們去小學感受一下環境、氛圍和老師,讓他們對上小學有個心理準備,對小學生活懷有憧憬,這才是有意義的銜接。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們三位老師都要幫他們檢查鞋子穿的對不對,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們換過來之后還是反的,這讓我們三位老師很煩惱。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學過的兒歌《鞋寶寶》,我覺得兒歌的內容很好,對小朋友是否穿對鞋子幫助很大,于是我把這首兒歌運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們一邊把小腳并攏,一邊念兒歌:“兩只鞋寶寶,一對好朋友,穿對了,高興頭碰頭,穿反了,生氣背對背。”我讓小朋友相互檢查,看一看鞋寶寶是生氣了還是高興了,我看見小朋友都認真的檢查起來,嘴里還說著:“高興了”“生氣了”,我對平時經常穿錯鞋子的小朋友會單獨講解,教他們怎樣檢查自己的鞋子,怎樣讓鞋寶寶高興起來,小朋友好像都很樂意。慢慢的,我讓小朋友當起了小老師,讓小老師帶著小朋友邊念兒歌邊檢查鞋子,特別是讓平時常穿錯鞋子的小朋友來檢查,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越來越少了,讓我們三位老師很驚喜。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好的開始,以后還需我們老師繼續正確的引導。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老師要懂得學以致用,其實平時老師身邊有很多的兒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們正確的運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效果要好的多,這樣既有利于孩子們掌握知識,又能提高他們的行為習慣,一舉兩得。
現在天氣漸漸的開始暖和起來了,早晨起來沐浴著一縷縷的陽光,閉起雙眼,不禁感慨頗多,回想自己來幼兒園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在幼兒園里使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懂得了不知疲倦,懂得了謙讓,懂得了溫和,懂得了如何和小孩子們相處。。。
記得我剛踏進五井鎮中心園的校門時,我還懷有抵觸的心里,心里非常的不樂意,因為我是一名音樂生,一直在教初中,自己從來就沒有接觸過幼兒,一點也不了解,一想起孩子們那吵鬧的聲音就會很反感,可是當我踏進校門我便感到了空氣的清新,當第一次見到了整潔美麗的校園,第一次碰到和藹可親的領導,碰到友好微笑的老師,第一次聆聽活潑稚嫩的笑聲,我便開始對這所幼兒園有了好感。
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幼教這個行業,整天有寫不完的案頭工作,什么教育筆記、教學案例、觀察筆記、幼兒成長故事、專題論文、活動記錄等等,并不斷地與時俱進!別人都以為是很輕松的工作,其實不然!工作強度大,永遠有干不完的活,兩個字形容----忙碌,這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可是所有的幼兒園里老師都沒有抱怨過,他們總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為他們愛孩子,愛這份工作,他們總會說看著那些“小調皮”開心的笑臉就不覺得累了。。。
您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感謝您,感謝孩子們。
《保教隨筆小班3篇》:保教隨筆小班第1篇大部分的小班幼兒只知道刷牙能保護自己的牙齒,卻不知道漱口也能保護牙齒,也不知道正確的漱口方法,更不知道刷牙、漱口為什么能保護他們的牙齒。這節活動課就
《幼兒園隨筆粘土50篇》:幼兒園隨筆粘土第1篇幼兒教師隨筆:泥巴樂幼兒園的美工區里,孩子們都沉浸在玩泥的快樂之中,玉玉卻在操作臺前轉來轉去,一會兒用工具戳戳泥巴,一會兒跑到小伙伴那兒湊熱鬧,就是不肯
《幼師教育隨筆小班17篇》:第1篇幼師教育隨筆小班 幼兒園教育隨筆:老師在小班游戲時最不應該做什么 幼兒老師在與小班小朋友玩游戲時,最不應該做幾件事情,幼教們必須掌握。那么到底幼兒在小班玩游戲時,不能做哪些事情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