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梳辮子啦,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梳辮子啦
我們班有14位幼兒,女孩子就有十位,基本都扎辮子。每次午睡以后,我都要給她們重新扎辮子。在大家看來梳辮子只是件不起眼兒的事情!這是每個幼兒老師每天都會去做的事情,但是你們知不知道,其實在梳辮子時還能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在梳頭時會增進師幼的感情,老師們還會趁機教育一下小朋友呢!
愛美是人的天性,她是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子。開學不久的一個午睡起床后,我發現惠的頭發已經很長了,但是仍然披在上面,天氣又熱了,感覺披著就很難受了。于是,我就為她扎了兩個小辮子,告訴她這樣扎起來很漂亮。后來我發現從第二天開始她就每天梳起了小辮子,她媽媽告訴我說:“老師給她扎辮子的事情讓她很開心,于是每天一早起來就要給她扎起來,說那樣好看,老師會很喜歡的!”
因為梳辮子的小女孩比較多,于是我會借機教育了他們。涵,是一位可愛的小女孩,在幼兒園聽話、乖巧。但是,她媽媽反映:在家里孩子愛哭、不講道理,什么事到要大人做。所以,那天給她梳頭,我說:“喜歡讓老師給你梳漂亮頭發,老師希望能在家和幼兒園一樣是個能干、很棒的小朋友。”“必須做到,在家要聽大人的話,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來做,而且還要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搬搬凳子,拿拿筷子等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呢,老師才會喜歡你,才會幫你們梳出各式各樣漂亮的小辮子,你們能做到嗎?”“能!”這是來自孩子們內心歡呼的聲音啊,是發自內心的,快樂的,知足的,心甘情愿的。
幼兒園教育隨筆: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每天我都會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孩子們都會說喜歡,可總是有那么一個聲音“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來源于趙宸瑞。他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因為他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喜歡有搶他玩具,不喜歡小朋友動他…..,這些不喜歡全都可以歸類到他沒有自己的交往圈,總是獨自一個的玩耍,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允許。當他來到幼兒園后總是會有小朋友動動他,他想玩這些東西可是時間不允許了,他會產生一些情緒,導致了自己不喜歡上幼兒園。
到底怎么樣讓他喜歡上幼兒園呢?在所有活動開始之前,我都會對他再說一遍“這個東西只能玩一次”“馬上就要喝水,我們要趕緊收了”,這些話我都會對他多重復幾遍,讓他有規則,知道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瑞瑞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聽話,雖然有時候特別任性,可是當和他把事情說清楚之后,他會明白知道這件事應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讓我發現瑞瑞他愿意去和小朋友玩耍,哭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現在一天也不哭了,再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較真,學會了傾聽。這就是他的進步,他就像一塊小石頭,需要打磨才能變成一個發光的小寶石。
我們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我們首先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教育隨筆:梳辮子啦
我們班有14位幼兒,女孩子就有十位,基本都扎辮子。每次午睡以后,我都要給她們重新扎辮子。在大家看來梳辮子只是件不起眼兒的事情!這是每個幼兒老師每天都會去做的事情,但是你們知不知道,其實在梳辮子時還能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在梳頭時會增進師幼的感情,老師們還會趁機教育一下小朋友呢!
愛美是人的天性,她是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子。開學不久的一個午睡起床后,我發現惠的頭發已經很長了,但是仍然披在上面,天氣又熱了,感覺披著就很難受了。于是,我就為她扎了兩個小辮子,告訴她這樣扎起來很漂亮。后來我發現從第二天開始她就每天梳起了小辮子,她媽媽告訴我說:“老師給她扎辮子的事情讓她很開心,于是每天一早起來就要給她扎起來,說那樣好看,老師會很喜歡的!”
因為梳辮子的小女孩比較多,于是我會借機教育了他們。涵,是一位可愛的小女孩,在幼兒園聽話、乖巧。但是,她媽媽反映:在家里孩子愛哭、不講道理,什么事到要大人做。所以,那天給她梳頭,我說:“喜歡讓老師給你梳漂亮頭發,老師希望能在家和幼兒園一樣是個能干、很棒的小朋友。”“必須做到,在家要聽大人的話,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來做,而且還要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搬搬凳子,拿拿筷子等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呢,老師才會喜歡你,才會幫你們梳出各式各樣漂亮的小辮子,你們能做到嗎?”“能!”這是來自孩子們內心歡呼的聲音啊,是發自內心的,快樂的,知足的,心甘情愿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作為一所百年老園,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一直具有重視利用和創設環境的優良傳統。在此基礎上,“十二五”期間,借助北京市學前教育研究會重點立項課題的開展,我園教師在創設“以兒童為本”的幼兒園環境方面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一系列精彩的環境課程案例脫穎而出。“斑鳩孵蛋”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一個。
設立鳥類觀察箱
虞永平教授曾經談到,“一個幼兒園對幼兒的發展特點、學習規律的認識是否到位,對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是否了解,幼兒教育觀念是否正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其物質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來加以判斷”“幼兒園的每一處環境、每一個事物都在訴說著幼兒園課程建設和發展的文化脈動”。
我園位于歷史悠久的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幼兒園里古樹蓊郁參天、綠意盎然,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鳥兒的天堂!踏進院子,清脆婉轉的鳥鳴聲不絕于耳,與孩子們開心爽朗的笑聲相映成趣。枝頭樹下隨處可見鳥兒捉蟲覓食的身影,鳥兒的一舉一動都能吸引孩子的目光,這也讓我們逐漸意識到其中蘊含的教育契機。
20l5年,正值百年園慶前夕,我園對戶外環境進行了兩方面調整。一方面,為了滿足幼兒的觀鳥興趣,讓幼兒更加方便、系統地了解鳥的生活習性,我園管理者充分利用北師大的院系資源,通過跟生命科學學院及網絡中心負責人的反復溝通與協調,最終在幼兒園內的不同樹上安裝了十幾個鳥類觀察箱,并在幼兒園南樓門口的墻壁上安裝了兩臺電視機。一段時間之后,專門的鳥類研究人員會檢查鳥類觀察箱,一旦發現有鳥兒進入的痕跡,就在里面安裝攝像頭,并通過數據線與南樓大門的電視機相連。這樣孩子們通過電視機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觀察箱中鳥兒的活動情況了。
另一方面,為了與園內的自然環境更加協調,更好地體現我園樹木繁茂、鳥兒成群的特點,我們還對教學樓的外墻面進行了重新裝飾,邀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的教授設計并進行手繪,形成綠樹飛鳥的墻面外觀圖案。
開展有關烏的主題活動
孩子們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幼兒園環境的變化很快引起了他們的關注,“我們的墻面好漂亮啊”“墻上畫的鳥是喜鵲還是烏鴉”“樹上掛的箱子是做什么用的”……于是,圍繞著孩子們的興趣點,很多班級開展了有關鳥的主題活動。
中四班開展了《我愛小鳥》的主題活動。一個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一只小文鳥,全班小朋友都非常喜歡。孩子們在喂養、照顧小鳥的過程中了解了鳥的生活習性、外形特征以及鳥巢的特點,并通過給小鳥設計鳥巢、制作“愛鳥宣傳卡”等形式呼吁全園小朋友愛護小鳥。
托一班的主題活動由“關于鳥你想知道什么”的話題引出,以孩子們的問題為主線串起了整個主題活動。在了解鳥的分類、鳥的結構基礎上,孩子們的關注點聚焦到鳥蛋上,圍繞“鳥蛋長什么樣”“鳥寶寶是怎么孵出來的”等問題,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了包括烏雞蛋、大雁蛋、鵪鶉蛋、鵝蛋等多種禽類的蛋,并跟孩子們一起利用孵化器觀察、記錄鳥蛋孵化的過程。
托三班由孩子們對鳥類觀察箱的興趣延伸到對鳥窩的興趣,從而引出了《小鳥的家》的主題活動。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到北師大校園里找鳥窩,跟家長到郊外找鳥窩,在觀察鳥窩以及進一步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了解了各種鳥窩的外形、用料以及所在位置等特點。之后,孩子們又在家長和老師的支持下用各種材料制作了28個不同的鳥窩,并將它們布置在班級環境中,形成了一個立體、生態的鳥窩展示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成了鳥窩專家。
在這些主題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盡管不同班級的具體探究點各不相同,但其共同點都是圍繞幼兒對鳥兒的興趣點展開,并且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促進幼兒相關經驗的整合。
玉蘭樹上飛來珠頸斑鳩
之后發生的一件事,則使幼兒對鳥兒的興趣有了新的聚焦點。2015年4月23日,托三班的老師和小朋友忽然發現窗外的玉蘭樹上有一只大鳥趴在鳥窩里,更讓人驚喜的是,鳥窩里居然還有一枚鳥蛋。
托三班的老師把這個好消息發到微信朋友圈,很快被一位家長確定是一只珠頸斑鳩在孵蛋。這只斑鳩的到來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從窗口看玉蘭樹里的鳥窩非常清楚,這里的觀察條件比觀察箱好得多。孩子們有機會能觀察到斑鳩孵化的奇妙歷程。
其他班級的老師看到這個消息后,紛紛帶著孩子們到現場觀看這只鳥。外地出差的黃園長也從朋友圈看到了這一消息,在肯定各班教師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的同時,積極思考并為孩子們創造著更好的觀察條件。為了方便全園小朋友觀察,同時也為了減少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對斑鳩孵蛋的干擾,黃園長第一時間聯系了北師大網絡中心的老師,在樓道窗前安裝了攝像頭。就這樣,其他班的孩子和老師們不用爬到三樓,也可以在自己班的電視機上清晰地看到珠頸斑鳩孵蛋的實時視頻了。
為了豐富孩子們有關珠頸斑鳩的前期經驗,我們又特意邀請了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專門研究鳥的王老師,來給孩子們介紹珠頸斑鳩的外形特征、食性、天敵、筑巢、孵卵等情況。王老師談到,斑鳩通常一次產兩枚卵,斑鳩媽媽和爸爸會輪流孵蛋,斑鳩的天敵是烏鴉和喜鵲等等。
這次活動讓孩子們對珠頸斑鳩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南樓門口的電視機的屏幕前總是擠滿了小腦袋,孩子們邊看邊議論著,有些小朋友還會在早晚接送的時候讓家長帶著自己去三樓看斑鳩,自豪地跟家長介紹自己的發現。
為了方便家長與幼兒更好地進行溝通,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支持幼兒的觀察興趣,我們還在三樓樓道和南樓門口的電視機旁創設了互動墻飾。
在三樓樓道,托三班小朋友將有關斑鳩的知識以海報的形式張貼在墻面上。在南樓門口,除了孩子們制作的介紹斑鳩情況的畫報,老師們還創設了“斑鳩生命線”互動版塊,希望孩子們能將每天觀察到的斑鳩孵蛋的情況記錄在墻面上。大家共同參與,最終形成斑鳩孵化過程圖。
斑鳩蛋被吃掉之后
就在孩子們觀察興趣濃厚、一切都向著最好方向發展的時候,五一小長假期間,微信群里突然跳出一個視頻,讓大家的美好心情瞬間跌落谷底——留守園里的韓師傅發現斑鳩和蛋都沒了。經過調取錄像,才發現罪魁禍首原來是烏鴉,它把斑鳩蛋吃掉一只叼走一只,丟失蛋寶寶的斑鳩爸媽也飛走了。
整個假期,老師們都很矛盾,這個真相要不要告訴孩子?孩子們一旦知道真相會不會很難過?是否會對烏鴉產生偏見……反復思考之后,老師們還是在假期結束后跟孩子們進行了溝通。不出所料,孩子們掩飾不住自己的難過、氣憤、與惋惜之情。還好,在老師的引導與組織下,孩子們收獲了更多寶貴經驗。
托三班的小朋友們合作創編了《珠頸斑鳩的故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斑鳩夫婦筑巢、孵蛋以及蛋被叼走的整個過程,也在文末表達了對大自然弱肉強食現象的理解。深受感動的熱心家長還將這個故事翻譯、排版并印刷成中英文兩個版本,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套,作為孩子們成長之路上值得永久珍藏的記憶。
中三班和中四班則通過“給斑鳩媽媽的一封信”的活動,滿足了孩子們安慰、保護斑鳩媽媽的情感需求。“斑鳩媽媽,下次你們一定要找個隱蔽的地方孵蛋,別再被烏鴉吃掉了。”“斑鳩媽媽,希望你還能生兩個蛋,我會用網撈住烏鴉,好好保護你和蛋寶寶。”“斑鳩媽媽,你不要傷心,總有一天你會生下另兩個寶寶的,我送你一束鮮花,你別難過,開心起來吧。”……一封封純真質樸、愛意滿滿的信,折射出孩子們對生命的愛與尊重。
斑鳩走了,喜鵲來了
2016年春天,嬰三班老師無意間在班級窗外的空調架上發現了一只喜鵲在孵蛋,于是馬上在班長微信群里進行了分享。基于對大自然中最真實的生命課程的重視,同時也為了滿足2015年孩子們沒有看到斑鳩蛋完整孵化過程的遺憾,我們再次進行了攝像頭的安裝工作。由于位置特殊,這次的安裝困難重重,在普通梯子難以夠到的情況下,最后輾轉找來云梯車,才成功架起了攝像頭。
這一次,孩子們的觀察條件更加便捷,不僅可以在南樓外的兩臺電視上看到實時視頻,而且可以通過登錄幼兒園內部網絡,在自己班級的電腦或白板上看到鳥窩的實時視頻。
對喜鵲的觀察仍在繼續,盡管每個孩子的觀察視角和感受體驗會各不相同,但是在關注生命、關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收獲卻都是最真實可感的,這是最自然、最真實的生命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善于挖掘周圍環境中蘊藏的教育契機,通過創設支持性、互動性的教育環境,開展整合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動,不斷豐富和深化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正是我園環境課程的核心目標!
幼兒園教育隨筆:幼兒園古詩“四步”教學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一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于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后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并且易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并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于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后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后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么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后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請愿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臺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并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后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后,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并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育隨筆: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 龔凌是一個性格活潑懂事的女孩,開學前兩周,入園時時常不愿讓媽媽離開,一直說“媽媽,你在陪我一會兒、再陪我一會吧”,但在教師的陪伴下會好很多,媽媽開始時會陪伴一會,然后跟她說“媽媽要去上班了,車子還在外面,晚了會被警察叔叔開走的,媽媽先去上班,下午等你睡完覺,吃好點心就來接你”。龔凌便含淚說“再見”。然后就嘟囔著“睡完覺吃完點心媽媽就來接我了”。 在與小班幼兒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幼兒入園難,是把上幼兒園想象成爸爸媽媽把他們“丟”在這了,有的幼兒你跟他清楚的說好,下午睡好覺,吃完副餐,玩一會爸爸媽媽就來接了,讓他們自己的心里有個大概的概念,就會好很多,有的幼兒則是需要一個可以接受的父母離開的理由,如“我要去買菜了”、“媽媽的車子要去停停好”,在接下來的幼兒園的生活中,在慢慢讓他們適應幼兒園生活,學會與父母愉快再見。
《大班教育隨筆《甜甜蜜蜜的全班福》》:這是大班教育隨筆《大班吹牛大王》,供老師家長們參考。
《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第1篇 教育幼兒不撒謊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
《幼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10篇》:幼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隨筆篇一 小朋友們小便后洗手是最基本的事情,可是有的孩子卻總喜歡偷懶,有的小朋友 只把手指尖浸濕,有的偷懶不打洗手液,還有的直接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