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有感“跑得比兔子還快”,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情景: 在午間休息觀看《笨狼進城》動畫故事是孩子們一邊看一邊還不時的講著自己看到的內容,只聽見一聲特別清脆聲音叫到:“嘿!瞧跑得比兔子還要快。”噢,這是文婧思在說話。我抬頭望去:動畫中出租司機拼命地跑,身后一只兔子也在拼命的奔跑。
隨思:這個畫面讓小朋友看到了“跑得比兔子還要快。”這句話的具體表現,他們脫口而出不是教師教孩子說的,而是孩子自己在觀看中自己說出來的,看動畫幫助孩子理解故事里面內容,孩子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在觀看的時候常規要求孩子保持安靜,可是總是有孩子耐不住性子,就像文婧思剛才一樣脫口而出,在兒童發展中語言發展最佳時間是3--6歲,怎么樣讓孩子們既可以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保持整個觀看活動的安靜,這兩者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還是可以和諧共贏呢?
幼兒園教育隨筆:孩子幼兒園“入正軌”需家庭配合
在幼兒園中,脫離了在家的“一對一照顧”,孩子們開始逐漸融入一個“有規有矩”的小集體,而平日在家的生活規律也要迎合幼兒園的要求。入園初期,不少孩子都會出現吃不慣幼兒園的飯菜或不習慣幼兒園的午睡時間等現象,這也給他們正常的園內生活帶來困擾。面對孩子的習慣差異,父母要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出改變,讓孩子在家中的習慣與幼兒園逐步“合拍”。“老師,我孩子在家里不愛吃菜,只吃肉和米飯,麻煩您多操心。”新學期剛一開始,市直機關幼兒園小二班老師王**就接到了班上一位家長的請求。“在家時,家長都會按孩子的飲食習慣做迎合他們口味的飯菜,而在幼兒園則是統一的飯菜,有些孩子在入園初期,出現吃不習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王**說,面對這樣的孩子,老師們會在保證孩子吃飽的情況下培養孩子慢慢向幼兒園的習慣靠攏,家長也可以及時配合幼兒園老師的節奏,在家中嘗試讓孩子吃點菜,讓他逐漸養成均衡膳食的習慣。
一般而言,幼兒園的午睡時間安排在中午12點左右,而不少孩子入園前在家中都習慣在午飯后玩上一兩個小時再睡覺,或者干脆不睡午覺。王英坦言,出現這樣的習慣差異時,家長也不必過于擔心,因為幼兒園的生活很規律,孩子即使平時不午睡,也會在大多數小朋友都按時睡覺的氛圍中逐漸養成這一習慣。“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旦養成好習慣,家長要積極讓孩子保持。”王**說,周末在家時,到了幼兒園午休的時間,家長也要讓孩子躺在床上休息,不要讓好不容易在幼兒園里培養起來的習慣在家中輕易扔掉。
幼兒園教育隨筆:讓孩子“管住”自己的“手”
“老師,馬俊琦打我”!每天,都會有幾個小朋友來跟我告狀,說馬俊琦打他,其實馬俊琦也不是真的去打小朋友,只是有人從他身邊路過他會去抱抱別人。于是我去找馬俊琦,問他:為什么要去抱別的小朋友?他就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看看這邊看看那邊,就是不正面回答我。于是,每次我也就讓他不玩游戲作為懲罰。但是,隨著告狀的孩子越來越多,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我決定找馬俊琦談一談。于是,我先問:你抱住別的小朋友是不是因為喜歡那個小朋友?他一開始沒有回答,我再問了幾遍后才扭扭捏捏地說:因為我想讓她和我一起玩。我說:那你為什么不好好地跟小朋友說,而要抱住他們呢?以后你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就好好說,不要去抱住他們。
馬俊琦這個小朋友是我們班的“難題”,由于每次都要去抱住別的小朋友,漸漸的和他玩的小朋友也不多了。于是越沒有小朋友和他玩,他就越要去抱住別人,形成了惡性循環。我覺得這時候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幼兒,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后耐心的告訴他應該怎樣去和小朋友友好地相處,漸漸的,讓他自己試著去和別的小朋友相處。希望馬俊琦小朋友能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越來越好。
一天,我班舉行創編故事比賽,比賽開始了,小朋友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老師,我來講,我來講……"
我班的陳天祥首先搶著站到前面講了起來:"一天,烏龜和兔子去拔蘿卜……"剛講到這里,小朋友們就大叫起來:"不對,不對!是烏龜和兔子賽跑,不是拔蘿卜,小兔子才拔蘿卜呢!"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把講故事的陳天祥說得面紅耳赤,十分尷尬。我正著急,唐嘉成急中生智接著說:"上次,是龜兔賽跑,烏龜勝了,小兔輸了。烏龜雖然勝了,但它還愿意和小兔結好朋友。所以烏龜就去幫小兔拔蘿卜。"其他小朋友還是不服氣,又嚷嚷道:"烏龜又不吃蘿卜,他們拔蘿卜干什么?這樣編不行!"
這時我請小朋友安靜下來:"大家想一想,烏龜和兔子賽跑這個故事中,烏龜勝利了,但是烏龜還想多學本領,愛勞動,出去拔蘿卜有什么不好?而且很愿意幫助別人,尊敬他人,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編這個故事,看誰編得好。"
過了幾分鐘,我請小朋友自由發言,有的說:"烏龜很愛勞動,拔了蘿卜和伙伴一起分享。"有的說:"兔媽媽生病了,年紀大了,拔蘿卜給兔媽媽吃。"還有的說:"小兔快過生日了,烏龜想拔蘿卜送給小兔做生日禮物。"
聽了小朋友們的發言,我也跟著孩子們的思路一起編完了故事。
通過這次幼兒創編故事,使我感受到了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活動中,我們要為幼兒創設民主寬松的氛圍,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讓幼兒在思考和討論中尋找答案,培養他們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學期開始時,我和王老師接任了新入園的小班孩子,對孩子們來說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所有的常規教育都要從零開始。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常規訓練,孩子們已步入正軌,我們也融入到了這群小家伙的心中,對于幼兒的常規培養,有以下感悟: 首先兩位老師的思想和行動要統一,一樣的要求,一樣的標準,不能有好人主義和拖沓現象,讓孩子們認識到:每位老師的要求都一樣。 其次,教師要堅持抓幼兒常規,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懈,不厭其煩,才能越帶越輕松,短時間內是不會出成效的。 再次,針對幼兒的個性因材施教,個別幼兒個別對待,達到總體的全面發展。 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會把我們的班級打造成一個和諧的大集體。
幼兒園教育隨筆:幼兒園古詩“四步”教學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一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于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后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并且易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并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于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后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后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么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后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請愿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臺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并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后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后,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并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大班下學期幼兒教育隨筆15篇》:大班下學期幼兒教育隨筆第1篇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育筆記(一) 性格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愛 凡是認識丁健康的老師,都明白這個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語,但透過一件事,我重新
《幼兒園大班隨筆50篇》:幼兒園大班隨筆第1篇 【篇一】 《尊重幼兒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和孩子建立友好的平等關系,對于促進幼兒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尊重幼兒是
《大班優秀教育隨筆3篇》:第1部分 一天在晨間談話的時候,我問小朋友們:“兩天不見了,你們最想誰啊?”我本以為他們會說最想老師了,但是他們大都卻說:“我最想鄭以樂了。”我表示很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