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育隨筆: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教育隨筆: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
每次吃飯前,都要求幼兒去洗手,可有的孩子到盥洗室轉一圈就回來了,有的則打開水龍頭一沖就算完事了。我曾多次強調洗手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們洗手要打肥皂,可他們有的還是因為貪玩偷懶不打肥皂。為了能讓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我讓孩子們做了一個小實驗。
首先,我把玩了一個下午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一組孩子到盥洗室認真地洗手,另一組則不洗手。然后,我準備了一個削好了的蘋果,把它一切兩半,分別讓兩組的小朋友去摸半個蘋果。摸完后,有的孩子發現"這半個蘋果有點黑了",接著,孩子們都紛紛過來看,果然,,沒洗手的那組小朋友摸過的半個蘋果看起來有些臟了。我讓孩子們說說這是為什么?孩子們都搶著說,是因為那組小朋友沒有洗手,手很臟,把蘋果弄臟了。我覺得時機已到,就連忙說:"從這個蘋果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不洗手,手上許多臟東西就是沾到吃到東西上,臟東西會隨著食物進入小朋友的肚子里,這樣對小朋友的身體不好,所以,我們吃飯前一定要把手洗的干干凈凈。有的小朋友洗手不打肥皂,也是不對的。肥皂可以把我們手上的細菌殺死,所以,我們洗手一定要怎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打肥皂!"吃飯時間快到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呀?
"去洗手!"說著,孩子們都紛紛向盥洗室走去。這一次,每個小朋友都洗的格外認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創造能讓他們親自感知,去操作、去體驗的環境,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真正體驗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并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為。
幼兒教育隨筆: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
每次吃飯前,都要求幼兒去洗手,可有的孩子到盥洗室轉一圈就回來了,有的則打開水龍頭一沖就算完事了。我曾多次強調洗手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們洗手要打肥皂,可他們有的還是因為貪玩偷懶不打肥皂。為了能讓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我讓孩子們做了一個小實驗。
首先,我把玩了一個下午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一組孩子到盥洗室認真地洗手,另一組則不洗手。然后,我準備了一個削好了的蘋果,把它一切兩半,分別讓兩組的小朋友去摸半個蘋果。摸完后,有的孩子發現"這半個蘋果有點黑了",接著,孩子們都紛紛過來看,果然,,沒洗手的那組小朋友摸過的半個蘋果看起來有些臟了。我讓孩子們說說這是為什么?孩子們都搶著說,是因為那組小朋友沒有洗手,手很臟,把蘋果弄臟了。我覺得時機已到,就連忙說:"從這個蘋果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不洗手,手上許多臟東西就是沾到吃到東西上,臟東西會隨著食物進入小朋友的肚子里,這樣對小朋友的身體不好,所以,我們吃飯前一定要把手洗的干干凈凈。有的小朋友洗手不打肥皂,也是不對的。肥皂可以把我們手上的細菌殺死,所以,我們洗手一定要怎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打肥皂!"吃飯時間快到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呀?
"去洗手!"說著,孩子們都紛紛向盥洗室走去。這一次,每個小朋友都洗的格外認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創造能讓他們親自感知,去操作、去體驗的環境,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真正體驗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并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為。
下課后,一群孩子圍在花園邊,我怕他們踩了花草,就讓他們走開。可是孩子們戀戀不舍的不肯離去,我問他們那里有什么,他們立刻說:有只小青蛙。
我立即走過去,組織孩子們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例如:它有幾條腿,是什么顏色的,眼睛是什么樣的等等,孩子們興趣很高。每當院子里有青蛙,我就帶領他們去觀察,教育他們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保護莊稼的能手,要愛護它們,不要傷害它,也要愛護其它的小動物,做一個有愛心的好孩子。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助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當孩子確定在撒謊時,就須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那么,怎樣對待撒謊的孩子呢?
首先,成人要識別真假謊言,如果孩子確實說謊,就要以淺顯的例子幫他認識錯誤,例如用故事《狼來了》來教育孩子。
其二、成人要多關心和愛護孩子不要在人多的場合指責孩子,更不要因為面對孩子的錯誤姑息、遷就,甚至弄巧成拙。
其三、成人要避免給孩子制造說謊的機會。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兒老師,我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安逸的工作環境,更沒有豐厚的收入,但是我擁有的遠比這些來的寶貴,我擁有孩子們對我至真至純的愛。
每天陪伴我的是純真的笑臉……我每天扮演著眾多的角色:媽媽、保姆、醫生,一提起幼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耐心,都說那得有多好的耐性啊。的確,幼師必須有百分百的耐心,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都要手把手的教幾遍幾十遍。
我們太有成就感,太容易滿足,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足以讓我們興奮半天,甚至帶到了夢境中。面對著一個個快樂的小精靈,我們更要有媽媽的愛心,保姆的貼心,醫生的細心。
服務于家長,和家長溝通探討要有志愿者的熱心。
我選擇了這份職業,轉眼之間八年過去了,我將青春乃至所有都奉獻給了我摯愛的幼教事業,做幼師太難了,有時我們也會發發牢騷,有時也會被沒有素質的家長氣得大哭。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我們熱愛著這個高尚的職業,我們生活在純凈無邪的世界里,守護著快樂的小天使們,付出的是心血,收獲的是快樂!我們都是快樂的幸福的,我們都是好樣的!姐妹們,加油吧!我們會更快樂!!!
有一種書,應該放在書桌上,旁邊一杯清茶,一本筆記,時不時地要摘抄幾句,時不時地要停下來思考一番,而且越讀越是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看完,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對此書愛不釋手。其中的賞識教育思想更是本書的精華,它貫穿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時刻提醒著我們每一位教師,讓賞識常駐心田。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們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幼兒,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并準確把握每個幼兒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讓幼兒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幼兒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愿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前幾天我又拿起此書賞讀了其中的一篇—《什么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在此篇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我們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他認為我們教師工作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和“生活中最復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蘇霍姆林斯基沒有純粹地說愛他的學生,但是他把學生說成是“無價之寶”,并且,他始終認為孩子的“生活、健康、意志、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于我們教師這一工作,決定于“我們教師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我想他是充滿愛心的,沒有這種對孩子的愛,怎么能把孩子當成“寶”,怎么能用對“寶”的態度來進行我們的教育。只有把孩子當作“寶”了,那么我們才會去珍惜“它”、呵護“它”,用對“寶”的態度去愛憐“它”,不管怎樣我們教師至少應該有顆愛“寶”之心。帶著愛“寶”之心,天天去親近他們,與他們多多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經常會有一些新東西,經常會有一些出色的東西給你驚喜,進入了他們的世界,我們才會發現里面的“寶藏”是如此的豐富,沒有重復,各有特色。
每次吃飯前,都要求幼兒去洗手,可有的孩子到盥洗室轉一圈就回來了,有的則打開水龍頭一沖就算完事了。我曾多次強調洗手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們洗手要打肥皂,可他們有的還是因為貪玩偷懶不打肥皂。為了能讓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我讓孩子們做了一個小實驗。 首先,我把玩了一個下午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一組孩子到盥洗室認真地洗手,另一組則不洗手。然后,我準備了一個削好了的蘋果,把它一切兩半,分別讓兩組的小朋友去摸半個蘋果。摸完后,有的孩子發現"這半個蘋果有點黑了",接著,孩子們都紛紛過來看,果然,,沒洗手的那組小朋友摸過的半個蘋果看起來有些臟了。我讓孩子們說說這是為什么?孩子們都搶著說,是因為那組小朋友沒有洗手,手很臟,把蘋果弄臟了。我覺得時機已到,就連忙說:"從這個蘋果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不洗手,手上許多臟東西就是沾到吃到東西上,臟東西會隨著食物進入小朋友的肚子里,這樣對小朋友的身體不好,所以,我們吃飯前一定要把手洗的干干凈凈。有的小朋友洗手不打肥皂,也是不對的。肥皂可以把我們手上的細菌殺死,所以,我們洗手一定要怎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打肥皂!"吃飯時間快到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呀? "去洗手!"說著,孩子們都紛紛向盥洗室走去。這一次,每個小朋友都洗的格外認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創造能讓他們親自感知,去操作、去體驗的環境,把教育巧妙地轉換為幼兒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真正體驗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并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為。
在幼兒園里每天都演繹著不同版本的小故事,或平凡或瑣碎,或喜或悲,但都折射著生活的斑斕色彩。作為幼兒教師,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每天為孩子們忙碌著。肩負使命的我,在工作中不敢有半點松弛和懈怠,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努力做好幼教工作的編劇,讓劇本中的小主人公們享受生活的美好,體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在幼兒教學中也總結了一些小竅門,在此,和各位教育同仁來分享: 一、恩威并施,把握尺度 教師對"恩"和"威"的尺度由孩子的狀況來定。小班孩子剛入園,這時候教師對孩子的"恩"占100﹪,要全身心的去愛孩子,以母親的身份讓剛剛離開媽媽處于膽怯中的孩子有一種安全感,盡快適應新環境。待入園的孩子漸漸適應園內生活,可以對過于依賴老師的孩子放手,對他們的"恩"降到90﹪,讓他們轉移視線,試著和伙伴交流、相處,慢慢融入大集體中。 二、規則意識,日益強化 在幼兒感受愛的同時,也要讓幼兒樹立規則意識。小班下學期,剛一開學,就有好多幼兒相繼轉來,由于他們的加入,班里的一切都被搞得一塌糊涂,上課哭鬧,注意力分散,下課亂翻,帶的上學期已初步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也不聽話,教學秩序一片混亂,令我和搭班的王老師很是頭疼。兩人靜靜地反思之后,覺得一味的哄著膩著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得想辦法慢慢讓孩子有規則意識。首先每節課上課之前,給孩子們講道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多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在集體面前大力表揚表現好的孩子,開展"看看誰是乖寶寶"、"我最棒"、"好孩子就是我"、"書是我們的好伙伴"等一系列的活動,激發幼兒搶先爭優的積極性,在日益強化的攻勢下,慢慢的孩子們樹立了規則意識,班里出現互幫互助的好氣象,教學秩序一片井然。 三、家園共育,促進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特別注重和家長的交流工作,利用接送時間用心和每位家長有效的進行溝通。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位家長,笑臉相迎,熱情周到,讓他們感受到我作老師的為孩子的一切在努力,心甘情愿的跟你談話交流,出謀劃策。通過"預約家長"、"家園指南"、"親子活動"、"家園聯誼"等一系列的活動家園共育,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我和家長的不懈努力下,我驚喜的發現,孩子們長大懂事了,語言發展緩慢的孩子開始講話了,"與世無爭"不愿與人交流相處的孩子,開始有了新朋友,慢慢融入集體生活了;毫無規則可言,長期溺愛在家長溫暖懷抱的孩子開始學會獨立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看到不同層次的孩子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為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時不時的讓同事們欣賞班里孩子的變化,與家長共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教師隨筆幼兒園大班3篇》:教師隨筆幼兒園大班第1篇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我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后,我對他們的行為
《幼兒園大班公開課隨筆200篇》:幼兒園大班公開課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筆記(一): 感受孩子們的變化 這天是星期一,孩子們早上來園時都能興高采烈地,主動地向教師、阿姨問好,不象小班時需要大人提醒,幾個新
《大班調皮孩子教育隨筆3篇》:第1部分大班的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調皮起來個頂個都是好手。英語課堂上,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了一個“智力大沖關”的環節。可是,每每到這個環節,教室里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