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7
這是詩經二首優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詩經二首》教學設計
師: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誦,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師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讀技巧,然后再由同學們來朗讀。
師:好了,老師讀完了,哪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你發現的朗讀這兩首詩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發音。窈窕、逑、參差、寤寐、輾轉反側、芼。
生2:要注意其中詩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據意思讀對其節奏。
師:說得對,下面就請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理解這篇詩歌的意思。
生分小組討論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下列詞語: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下面老師請小組選代表來解釋下列詞語。
生解釋
師:大家都解釋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此詩的內涵吧!
三、共同研討文意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并念題提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
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師:你能把找到的句子描繪一下嗎?
生:不會
師:其他的同學有作補充的嗎
生: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師: 《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師: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師: 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師: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師:哪一小組的同學能大膽地說一說你們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師: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我們同學在平時的寫作或閱讀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五、布置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是:
1 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請同學們按時完成。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鑒賞《采薇》。
2.學習重章復唱的手法。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寫的是一位長期戍邊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關于這首詩創作的時代,《毛詩傳》(西漢毛亨著)認為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宋代程頤同意這種看法,并發揮道:“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則雖勞而不怨,雖憂而能勵矣。”“上能察其情”明顯是附會之辭,因為從詩中很難體會到對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難以斷定它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漢書·匈奴傳》則認為是周懿王時候的作品,然而也沒有確切的證據。
詩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豐富、復雜。由于歸期一拖再拖,加之無法向家里人傳遞問候,他非常思念家鄉,內心痛苦至極。不過,他在戰斗中毫不懈怠,并對己方的裝備大加贊美,表現出一種自豪感。走在回鄉的路上時,他并沒有感到輕松和喜悅,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壓著。思念故鄉、牽掛親人的情感,與抵御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分不出孰輕孰重。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為什么一直備受人們的贊賞?
【明確】這四句詩里含有兩個典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輕吹,柳枝飄拂的畫面,一是寒冬時節雪花紛飛的畫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蘊涵在這兩個畫面中,而沒有明說出來。這樣,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顯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給讀者的欣賞活動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這樣評價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也就是說當初離家出征的時候,心里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的明媚春光來反襯;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興的,卻用大雪紛飛這樣的嚴寒景象來反襯。王夫之認為走在回鄉路上的士卒心里是“樂”的,這種理解未必正確。這位士卒一直非常牽掛家里,心里非常痛苦,當他終于能夠結束服役回家的時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單純的高興,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馬上能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而同時又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家里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為自己離開家已經很久了。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對比給他一種不勝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時他復雜的感情。
2.了解重章復唱手法的運用。
【明確】“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許慎《說丈解字》),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先秦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
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疊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中關鍵詞語“作”“柔”“剛”的變化,“歲亦莫止”“歲亦陽止”中“莫(暮)”“陽”的變化,都表現了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慮、痛苦的心情則隨著服役期的無限延長越來越重,從“心亦憂止”到“憂心烈烈,載渴載饑”,再到“憂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極限。
布置作業
把《采薇》改寫成白話詩或小故事,可以發揮想象,有所創新。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3.了解詩中運用的賦、比、興和反復等寫作手法。
一、導入新課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據說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也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來學習位于《詩經》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詩經》,體驗詩歌之美
1.了解《詩經》。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稱“國風”,指十五國風,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及史詩。
②《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
賦:就是鋪陳直敘。
比:就是比喻。
興: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做鋪墊,“興”字的本義是“起”。簡單地說是指先言他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③《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疊詞來狀物、擬聲、摹貌。
2.生字識記。
雎(jū)
鳩(jiū)
好逑(hǎo qiú)
參差(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3.重點語句翻譯。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確: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確: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確:姑娘美麗又可愛,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歌內容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明確:這首詩很短很完整,寫主人公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認為這首詩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
明確:首章四句寫一個年輕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標導學三:總結歸納,分析寫作手法
《關雎》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1)非常生動地運用“興”的手法。詩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鳴的水鳥開頭,是《詩經》“比興”手法中“興”的表現手法,興的表現手法只是一種自由聯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詩歌的景物描寫,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諧的鳥鳴,仍可以引起讀者的遐想,把人帶到一片平曠遼遠的境地之中,詩因此也顯得分外質樸自然。
(2)重章疊唱的形式營造出了一種喜慶的氣氛。
(3)語言富于表現力,運用雙聲疊韻。“窈窕淑女”“輾轉反側”等語句,善用雙聲疊韻,既富于表現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蒹 葭
1.學習生字詞,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讀文章的主題。
4.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身影。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蒹葭》,吟誦優美的文字,傳唱這首古老的歌謠。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進作品,品讀詩歌之美
1.走進作品
《蒹葭》選自十五國風中的《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也是一首優美的懷人詩作。蒹葭的意思是蘆葦,生于水邊。
2.識記字音。
溯洄(sù huí)
道阻且躋(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3.以小組為單位朗讀,并請同學們總結一下:為什么《蒹葭》讀起來這么美?(小組討論)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朗讀時十分投入,也因為詩歌獨特的形式。
(1)韻腳
蒼、霜、方、長、央
萋、晞、躋、坻
已、涘、沚
(2)疊詞
蒼蒼、萋萋、采采
還有“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重章疊句,反復吟唱,是《詩經》的特點。
總結:該詩四字一句,節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回環復沓,產生了一唱三嘆、余音繞梁的效果。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品味詩歌意境
古人云:“詩緣情而綺靡。”意思是說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精妙華麗。那么,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情感的?
明確:(1)思念向往。通過詩人的上下求索。(2)執著、堅貞不渝。(提示:詩人追尋伊人的道路一帆風順嗎?)“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通過重章疊句反復的吟唱來突出道路的艱難,這么艱難的道路,詩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尋找,足見其執著、堅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提示:詩人尋覓伊人尋覓了多長時間?他尋到了沒有?)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過反復的吟唱來說明詩人尋覓時間之長。他應該是從黎明時分就來到岸邊尋覓伊人,直到旭日東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說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斷變化,與詩人始終是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詩人獨自一人面對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該是多么惆悵啊。
目標導學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讀主題
1.詩人苦苦追尋的“伊人”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形象的?詩中并沒有描寫伊人的面貌,甚至連她的大致輪廓都沒有,你們為什么覺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確:通過詩人熱切執著的追求,可見“伊人”必然是個美麗高潔的人。蒹葭的修長柔韌也可視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長而堅貞高潔。這種美盡管沒有直接描寫,卻留給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其實,不單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詩人的面貌、身份同樣是模糊的,還有,他究竟是怎樣追求的?運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詩中都沒有交代,只是反復吟唱“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也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距離美再次體現了《蒹葭》的含蓄朦朧的特點。
2.因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朧,千百年來讀者對“伊人”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對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主題的多義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1)“愛情說”:近代學者余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就將這首詩譯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說”:“伊人”象征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3)“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這種借美人來表現一定主題的寫法對后世影響頗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賦》、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葉燮在其《原詩》中指出:“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為至也。”
《蒹葭》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的這種主題的多義性恰恰又一次體現了詩歌含蓄朦朧的特點,而這種含蓄朦朧正是全詩著力營造的意境美。這么優美的詩篇,是百讀不厭的,讓我們再朗讀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讀。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重點講解了比興和反復詠嘆的手法,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處: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詩經》中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2、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聽,歷史的聲音從那頭傳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二、介紹《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四、合作探究
1、仔細品讀前三章,你認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仔細品讀4~5章,這兩章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明確: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彌、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5、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四、分析鑒賞
再讀全文,你認為這首詩抒發了戰士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1、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2、對父母妻兒的擔憂。3、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古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當年歸途戰士中的一員,請描寫你當時的心理。
六、寫作特點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七、課堂小結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帶給人們的回憶是痛苦的。從古到今,人們對戰爭的態度都是厭惡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熱愛和平,并且會盡力去維護和平的。
拓展閱讀:采薇詩句解析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戀人在故鄉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個人在獨行,遠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滿著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們思維的發達,把人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
不敢想象,現在的男女會創造出如此動人心魄的圖畫。婚姻如同時尚,幾天過后就覺得不新鮮了。流行歌曲唱幾天,換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樣不新的,那么換上更新的吧。如果是這樣還倒罷了,以心換心,沒什么不對。夫妻忠誠,戀人坦蕩。合則留,不合則去,本來是一種理想狀態。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銅臭。所愛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會關系,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金錢、地位等等。為了金錢和享受,人幾乎會獻出一切,包括肉體,它本身就是賺錢的資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時代已經終結。有時候我想,為什么我們時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遠影響后來者的作品,原因是這個時代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更,文化這個精神層次的東西也成了賺錢機器,其他的能逃脫嗎。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并不具有對應關系。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