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隨筆大班故事15篇,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園教育隨筆:吃飯的那些事兒
本學期接近了尾聲,回憶一下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吃飯。吃飯的時候會有各種情況發生:嘔吐、走神、挑食、吃飯速度太慢等等。
嘔吐。盛飯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很敏感的小朋友,他看到米飯就會嘔吐,詢問了家長后,知道他不愛吃米飯就愛吃面食,但是這個在幼兒園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要吃米飯的。這樣該怎么辦呢?我想到了一個方法,每次吃飯的時候,把他的米飯做成蓋澆飯,將米飯藏在菜的下面。初見成效,他能夠拌著菜吃下去米飯,嘔吐現象也明顯減少了。
挑食,也是一件頭疼的事情。有一次是青菜,阿姨說:“怎么辦,小朋友又要不愿意吃了。”我就轉頭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吃青菜有什么好處么?”他們立馬七嘴八舌地說起吃青菜的好處,然后我話鋒一轉,問道:“你們知道青菜那么厲害,那你們要不要吃青菜?”小朋友立馬回復說要吃要吃。那一頓,小朋友們青菜吃的很多,幾乎沒有人倒掉。所以,我想,對于小朋友們的挑食,我們可以在吃飯前就給他們鋪墊一下,讓他們一方面有心理準備,一方面讓他們由內而外地自己愿意去吃,這種策略在最近的實踐中是有成效的。
吃飯慢。開始的時候,我會幫助吃飯慢的小朋友,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喂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復催食,或著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所以,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蛘咧苯哟鷦冢眠^碗勺喂飯。飯前食欲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于幼兒的進食??此茻o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這些就是我對于吃飯的一些想法,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發現。
最近聽到一位媽媽說:“孩子太爭強好勝,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案例分享】聰明、漂亮的彤彤在幼兒園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她的個性太敏感好強了,什么都想表現得最好。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沒表揚她,她就會記得特別牢,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游戲、參加活動等,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但是當她得不到第一時,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
孩子“爭強好勝”,這事得兩說:它能讓孩子積極進取,力爭把事情做好;也能讓孩子缺乏寬容心,不能包容別人,形成自我封閉、孤僻、的人格。
【專家說】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F象。無論什么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和父母的贊揚。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看問題容易鉆牛角尖,比較極端和情緒化,所以好勝心表現得特別強烈。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1、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會采取回避、逃避的態度。比如,媽媽批評孩子畫畫不認真,不如隔壁的優優畫的好,聽到這話孩子干脆就不畫了。2、另外一種孩子一旦在游戲中輸了,或是做什么事情比不過別人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避免極端思想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不要對孩子一時的成敗斤斤計較,贏了就把孩子大加夸獎,輸了就罵孩子“笨”,責怪、嫌棄孩子。
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么就爭強好勝,非贏不可。
【Tips】可以用故事、生活實例和成功榜樣作為范本,讓孩子懂得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不壓抑孩子的好勝發現孩子特別爭強好勝后,成人不要壓抑這個小小的“好勝者”。
【Tips】1、把孩子的競爭心引到值得競爭的方面來,而不是事事拔尖、處處要強。2、教孩子學會不以“大哭大鬧”來取勝。防止孩子通過好斗等不合理甚至是偏激的手段來爭輸贏。讓孩子明白“勝利”來自于努力。
了解原因,講清道理
有的孩子異常好強、自信,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有時孩子對大人的話不肯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成人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
【Tips】這種原因可能來自各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內容是恰當的,但不合時機,孩子缺乏情緒準備;孩子對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成人引導不夠等。
這時,家長應進行曉之以理的教育。講道理時,不能太抽象和過于深奧,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同時要特別注意反饋,允許孩子爭辯和反駁。
放手讓孩子多去磨練在日常生活中不溺愛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應更多地給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培養堅強的內心。
【小鏈接】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如日本的家長送孩子到中國參加草原夏令營,嘗嘗吃苦的滋味;美國的家長把孩子放在荒島上,讓他們懂得什么叫饑餓,學會生存;英國的家長讓孩子參加長距離徒步行走,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韌勁。
所以,我們的家長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些困苦,盡量讓孩子在克服日常種種困難中磨練承受能力和戰勝困難與挫折的良好心態,增強孩子的耐挫力。
幼兒園教育隨筆:玩具分享日的故事
【案例描述】又到了孩子們鐘愛的“玩具分享日”,康康帶來了媽媽才給他買的奧迪雙鉆陀螺,和同伴瑯瑯進行終極PK比賽??悼档?ldquo;烈風天翼”戰勝了瑯瑯的“青藍冰傘”,康康高高舉起自己的陀螺歡呼起來:“我是冠軍,我贏了!”。這時凱凱走過來什么也沒說,伸手想要搶康康的玩具??悼稻o緊地抓住自己的陀螺,連聲說:“這是我的!我的新陀螺。”凱凱見康康不放手,就張嘴去咬康康的手。
【案例分析】凱凱沒有使用交往語言和有效的交往動作,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分享同伴的玩具或將同伴玩具占為己有。在幼兒同伴交往活動中,不乏出現類似的案例。究其原因,幼兒處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表現為幼兒與同伴交往以自己為主,只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采取攻擊性行為傷害同伴。凱凱是在家中“獨二代”,“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凱凱成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6個成人圍著1個孩子轉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大家對凱凱比較溺愛,凱凱的各種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加上凱凱平時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使凱凱與同伴交往能力缺失,不能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于是便出現了案例中試圖用攻擊性行為實現自己擁有“冠軍陀螺”的目的。
幼兒園教育隨筆:故事對我的啟發
洋洋小朋友長得白白胖胖的,留著一個小西瓜頭,笑起來月牙似的眼睛,特別討人喜歡。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很喜歡逗引她。可她就是有個缺點:吃飯不好,每頓飯除了一開始她自己吃外,剩余的飯菜都得靠老師喂,我們想:“孩子還是小,等長大了自理能力強了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提高。”
有一天中午,所有的小朋友都吃完了飯,我就一邊喂洋洋吃飯,一邊給帶藥的小朋友喂藥,正當我去拿藥時,看見洋洋故意把稀飯灑在桌子上,之前也有過幾次,總以為是不小心碰灑了,可是今天……我走過去問:“為什么把稀飯灑了?”她一看事情不妙,哇哇地哭了起來,嘴里不停地說:“老師,下次我不這樣了。”我想: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拿了一把小椅子坐在她的旁邊,安慰她說:“沒事,老師擦擦就可以了。”等她的情緒平靜下來,我就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小白豬與小黑豬》。小白豬吃飯從不挑食,大口大口的吃,每次都能把豬媽媽分給他的飯全吃完,幾個月以后長成了一個非常健壯的豬寶寶。小黑豬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每次豬媽媽分的飯都吃不完,結果幾個月后還是那么瘦小,豬寶寶們都說他是一個長不大的小豬……故事講到這里,我問洋洋:“你愿學習小白豬還是小黑豬?”她說:“小白豬。”那剛才你把稀飯灑了,老師再給盛一碗好嗎?就像小白豬那樣大口大口的吃,她點了點頭,很快就把稀飯喝完了。我真誠的表揚了她,告訴她以后就應該這樣做。
通過這個事例,讓我想到了對于托班這個年段的孩子來說,做錯事情用不著老師嚴格批評教育,只要選一個適當的教育方法,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教育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一件小小的事情得到合理的解決,那么孩子們一定會茁壯成長!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教育工作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目前,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生活上缺少悉心照料,心理上缺少健康疏導,行為上缺少規范教導。對此,"西部農村4~6歲留守兒童語言與社會能力提升項目"通過繪本教學,引導幼兒進行積極情感的體驗與表達,增強安全與自我保護意識,樂于想象,善于發現,勇于探索,獲得快樂、豐富、安全的童年生活。
作為支持園,我園與項目園"手拉手",共同幫助27名留守兒童提升語言與社會能力?;顒又?,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存在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其中浩浩的情況最具有典型性。
浩浩,5歲,男孩,父母離異,爸爸外出務工,孩子自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職責。
鏡頭一
"我媽媽不要我了"
在繪本活動"我媽媽"開始之前,面對陌生的老師,孩子們顯得有些拘謹,個別孩子甚至出現些許的抵觸情緒。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孩子們被"媽媽"千變萬化的形象所吸引,表達的欲望也愈加強烈,最后老師引導孩子們一起大聲說出"媽媽,我愛你",師幼之間融洽、溫馨的氛圍將活動推向高潮。這時,浩浩走到老師身旁說:"王老師,我媽媽不要我了。"頓時,老師一驚,思考后告訴浩浩:"媽媽很愛你,不會不要你的。"浩浩強調:"我婆(方言,即普通話里的'奶奶')說,我媽是個壞女人,她不要我了。"王老師摸著浩浩的頭堅定地告訴他:"老師相信,不論媽媽在不在你身邊,她永遠愛你。"
鏡頭二
沒有"媽媽"的家書
"我媽媽"主題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要給媽媽畫家書,表達內心的思念。20多封家書中,唯獨浩浩的家書沒有出現媽媽。他是畫給爸爸的。家書中有陽光、小草、花朵、愛心和一座房子。他想告訴爸爸,早點回家,和姑姑、奶奶、爺爺一起煮火鍋。老師問浩浩:"你想和媽媽一起吃火鍋嗎?"這時,浩浩看了看老師,若有所思,但最終什么也沒說。
鏡頭三
"你做我媽媽吧"
孩子們手里拿著家書,沉浸在之前畫家書的喜悅中,高興地與老師告別。這時,浩浩第二次來到王老師的身邊,老師俯下身子,浩浩摟著老師的脖子,悄悄地說:"王老師,你做我媽媽吧!"老師笑著說:"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孩子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原因:家庭因素的影響
浩浩出生在一個包辦婚姻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在孩子出生不久后,母親外出務工,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即便家人極力勸說,媽媽也不肯回來。隨著孩子的成長,爺爺奶奶承擔著照顧孩子的主要重擔,因此,奶奶對母親的怨恨也與日俱增。在隔代教養中,由于教育理念的滯后,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生活護理無微不至,但忽略了孩子積極的情感教育,因成人間的矛盾,常常給孩子灌輸消極的思想,如"你媽媽不愛你。""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媽媽是個壞女人。"……因此孩子對媽媽產生了深深的厭惡與怨恨,但同時內心又極度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媽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孩子在幼兒園只與班上的同伴和老師交流,他會對自己喜歡的女老師說"你當我的媽媽吧",而面對陌生老師常常表現出抗拒與抵觸。
對兒童而言,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都是從親生父母那里獲得的。父親常年外出務工,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短,無法滿足孩子對父愛的需要與渴望,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母親角色的缺失以及奶奶消極言語的灌輸又給孩子造成"被拋棄"的錯覺,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成為孩子健康成長路上的障礙。
策略:家園共育與社會支持
在項目的進展中,我們深入了解了浩浩的家庭背景與在園情況。通過與項目園的溝通,浩浩的問題得到大家的重視。經過研討,我們計劃先從班級入手,由班級老師和奶奶溝通孩子的表現與心理狀況,說明奶奶對媽媽否定的言語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的消極影響。與此同時,老師在班上對浩浩也會更加關注,經常鼓勵孩子,給予正面引導,讓浩浩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可是,老師對他越好,浩浩對老師的依戀越深,常常放學后拉著老師,讓老師和他一起回家,做他的媽媽。有一次,在孩子的糾纏中,奶奶非常生氣,說:"你媽不要你了,老師也不是你媽,跟婆回家。"孩子沮喪地離開了。
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協商由園領導出面,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在會上念了一封父母的回信,播放了一段孩子們收到家書無比興奮的視頻,讓家長了解這個項目的意義,贏得家長的支持。會后,園領導又專門和浩浩的奶奶進行了交談,讓奶奶意識到對母親的負面評價會導致孩子不良情緒的產生,和同伴在一起時孩子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和交往的障礙。
同時,為了讓浩浩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支持園的小朋友特意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書籍與浩浩分享。浩浩收到禮物特別開心。奶奶看到幼兒園的老師、領導以及社會如此關心和幫助浩浩,內心很受感動,也意識到自己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的行為傷害了孩子,她愿意配合幼兒園,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改變:孩子情緒積極、交往熱情
在項目的推動下,經過家園共同努力,到項目結束時,我們看到浩浩身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一次次活動中,我們發現浩浩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情緒愉快,每次都能認真思考,主動發言,在故事表演環節,浩浩常常承擔著組織者的角色,和同伴分工合作。
項目園的老師也反映,浩浩再也沒有說過"我媽媽不要我了"。之前他早上來園,總是躲在奶奶的身后,現在遠遠看到園門口早接待的老師,就會大聲地向老師問好。在班上也樂于幫助他人,和小朋友愉快相處。
奶奶見到老師也非常熱情,向老師反饋浩浩在家的表現,交流科學育兒的經驗,夸浩浩比以前懂事多了,感謝幼兒園讓浩浩參加了這個項目。
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家庭、幼兒園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父母和祖輩,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不能棄置不管也不能過分溺愛;幼兒園的老師對孩子既要關懷備至又要規范要求;幼兒園要定期舉辦家長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撫養者傳遞科學的育兒知識,并指導和幫助家長關注孩子積極的情感教育。社會應該組織更多的關愛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傳遞積極情感,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陰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兒童的內心將充滿陽光,奏響人生的美好樂章!
午睡起床后,欣怡光著腳走過來。“老師,我的一只鞋找不到了!”“看看你鄰邊的小朋友有沒有穿錯啊?”“我看了,沒有。”“那我們再一起找找。”最后,在床底的一個角上找到了他的另一只鞋。每次午睡時,孩子們總是把鞋隨便一丟,說了很多次也沒管用。這么小的孩子,給他們講大道理也沒多大用處。怎么辦呢?
第二天,孩子們又是把鞋隨便一丟爬上了自己的小床。我靈活機一動:“呀,一雙雙的小鞋子真漂亮啊!”孩子們都好奇的看著我,“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個漂亮的小孫女,今天啊,老奶奶要給她的小孫女做一雙小鞋子,可是她找不到鞋樣了,準備啊從小朋友的鞋子中找一雙照著做。可是,小朋友鞋子都這么漂亮,要選誰的呢?老奶奶說了,她要選擺得最整齊最漂亮的那雙。”小朋友都瞪著眼睛認真聽著,馬上把自己的小鞋子擺得整整齊齊,都希望自己的鞋子能選上。這樣鞋子擺整齊了,通道也通暢了,孩子們走路的時候也不會把鞋子踢的到處都是了。問題也解決了。
每次領這孩子們去午睡間,都會有這個問題:“老師今天講故事嗎?”明知答案是肯定的,仍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天天會問,足見,孩子對聽故事的期待與喜愛。堅持了將近兩年了,自己也記不清出講過多少故事,只知道,故事書換了四本而且,還有好多自己編的故事。
今天在睡前的討論上,又有孩子問:“老師講什么故事?”我問:“你們為什么這么喜歡睡前聽故事。”孩子們討論開了。“一邊聽故事一邊睡覺我就感覺很舒服,可以慢慢的睡著。”“有時候故事里還可以學到本領。”“故事很好聽,有什么時候都喜歡聽。”“聽故事我覺得自己的被子軟軟的,還很暖和。”……
雖然他們的話很稚嫩,但是我還是聽懂了很多。
睡前故事首先是催眠曲
孩子們可以在緩緩的故事節湊中入睡,應該時間愉快的是事情。而且因為懷著對故事的期待,孩子們會加快動作,爭取早點睡下來,鉆進被窩。老師會提醒大家,找個最舒服的姿勢躺下,眼睛閉上,全身放松,故事開始后的鴉雀無聲是睡著的前奏,然后就是孩子們一陣陣均勻的呼吸聲。為了更好的有催眠的作用,我通常會根據心理學上催眠術的提示,將故事情節或節湊做一些處理,使故事張弛有度,在體驗緊張的情節后,再給他徹底的放松,這樣可能更方便幼兒的入睡。
故事可以是練習生活的好手段
教室里的我們有時可能會過于浮躁,而聽不進老師和大家的話。但是當大家都躺下的時候,就不一樣,這也是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我會根據班上孩子近階段的表現選擇一些故事或自編一些情節進行講述,旨在利用這一機會向孩子進行有的方矢的情感熏陶。例如干燥的天氣,有的孩子喜歡挖鼻孔,我就會講《鼻子流血了》等故事,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再比如,當孩子不專心聽講時,用《好動的小猴》讓他們看到了多動、不專心引發的后果,從中提醒他們要做個認真聽講的好孩子。
睡前故事可以適當的積累一些認知經驗。
《動物大世界》的主題要開展了,而關于動物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于是近期我們的故事就是和動物有關的,已經激發孩子們對動物的喜愛好奇等情感,同時有很多的故事都包含著一些小小的秘密,相信在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會有所啟發吧。
有時我還可以聽到大家復述我們講過的故事,還會學著用故事的話來表達。相信這也是得益于故事吧。故事孩子喜歡,我也喜歡,他是我們的餐后餐、催眠曲。
我們班里有個叫袁小琳的小朋友,特別的愛動。上課時,老師講老師的,他自己干自己的。屢次提醒,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后來我發現他的自尊心很強,便以此作為突破口去引導他,教育他。
一次,我在班里講《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故事,他坐在位子上,不是動鉛筆盒,就是玩玩具。故事我講完了,他還是在玩他的。我走過去,讓他跟小朋友互講故事。他抬起頭,小眼睛盯著我一言不發,小手照樣在玩他的積木。我耐著性子說:很忙嗎,要不要老師幫助你?他“嘿”地一下笑出聲:“不用”。我又接著說:“剛才老師說讓你干什么來著?他一邊不緊不慢地動作著,一邊誠懇地說:“老師,我不會講。在家的時候,我奶奶經常說我沒長腦子,沒記性,說話做事都愛忘”。這時候我說:“奶奶這是在跟你開玩笑,回去告訴你奶奶,老師認為你是一個聰明的好孩子?,F在,你來給老師講一講故事,好不好?”他看看我,半信半疑,開始細聲慢氣地給我講。在我的提示下,他把這個不算長的故事講完了。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我表揚了他:“袁小琳小朋友真聰明,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聽你講故事。下一次,再給老師和小朋友講一講,好不好?”他點點頭笑了。下午,他奶奶送他來上學時,對我說:“中午,小琳一回家,就朝我嚷嚷說老師夸他聰明了,還講故事給老師和小朋友聽。
現在,袁小林小朋友,不但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故事,還能講聽過的錄音故事,看過的影視動畫片故事。看著他講故事時哪繪聲繪色、神采飛揚的樣子,想想他奶奶的評價,沒長腦子,沒記性的孩子?,F在,變成了小朋友們一致推舉的“故事大王”。不管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在聽故事的時候,都非常認真。這不正是我所要的結果嗎。
今天晨檢時,我發現多名幼兒的指甲有點長,里面存了些黑黑的東西,頓時教師的職業敏感提醒了我,趕快幫他們剪剪吧。這樣,不僅講了衛生,還能避免小朋友間臉被抓傷事件的發生。
我就讓孩子們排好隊,一個個來到我的面前,輪到小杰小朋友了,只聽他說:“老師,我的指甲不長”,劉睿浩忙說:“老師,我不剪指甲”,還有的小朋友說:“老師,我害怕”。后面的幾個小朋友,干脆把手伸到背后藏了起來,說什么也不剪。面對這情形,我得趕快想個辦法,還是講個故事吧,孩子們最愛聽故事了。“以前,幼兒園有個小朋友叫小紅,他剛來幼兒園時,因不講衛生,經常肚子疼,指甲比你們的還長。有一次,下午吃點心時,他正想咬一口,忽然看見指甲里怎么有個小蟲子呢?,小紅急忙放下手中的點心,跑向老師------”,講到這里我停下了,沒再往下講,而是提出了幾個問題:“小朋友你們想一想,小紅為什么向老師跑去?他會對老師說些什么呢?小紅的指甲里為什么會有小蟲子”?
我的故事的確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正確的回答讓我感到欣慰。新來園的幼兒也紛紛跑向我:“老師,快給我剪指甲吧”,“老師,我不留長指甲了”。
利用故事法向幼兒進行教育,還真管用,故事培養了孩子們講衛生的好習慣。從這以后,我再進行晨檢活動時,發現幼兒的指甲都變短了,可能在家讓爸媽給剪得吧,即使有個別孩子的指甲長一點,也會主動對我說:“老師,請你給我剪剪指甲吧”。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我笑了。
今天中午起床后,我發現龍龍的耳朵紅紅的,于是我趕快拿起體溫表給他量體溫。結果龍龍發燒了,于是我對同班的王老師說:“我給龍龍媽媽打個電話吧,趕快讓龍龍的媽媽來接他。”
我給龍龍量體溫、和王老師的對話被一旁的陽陽看在眼里,聽在心里。當我給龍龍媽媽打完電話后,陽陽走到我的旁邊對我說:“陳老師,我咳嗽。”我聽后感覺莫名其妙,我對陽陽說:“老師沒看到你咳嗽呀。”陽陽很不高興地去玩玩具了。過了不一會兒,他又來到我的身邊,對我說:“陳老師,我嘔了,你給我量體溫吧。”一開始我沒有聽清楚他說的是什么,于是他拉著我的手,來到他的桌子旁邊,用手指著桌子讓我看。我一看,桌子上面有一口唾沫。這時,我忽然明白過來了。原來是我給龍龍量體溫后,打電話給他媽媽這件事情他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因為他這時也想讓媽媽接走他。于是他一會兒說咳嗽,一會兒說嘔了,怪不得還讓我給他量體溫呢。
于是我蹲下來對陽陽說:“陽陽,陳老師摸摸你的頭,一點兒也不熱呀。你想媽媽了?你如果想媽媽可以直接告訴陳老師的呀。咱們一會兒就該吃點心了。吃完點心后,咱們再玩一會兒,媽媽就來接你了。好嗎?”這時三周歲的陽陽懂事地點了點頭。
從這件小事上,讓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當看到班中的孩子不到離園的時間被媽媽接走時,他是非常羨慕的,他也想到這時如果媽媽來接我該有多好呀。于是他就找各種理由想讓媽媽來接他,剛才陽陽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我們老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面對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到底怎么處理比較好呢?我覺得還是應該給孩子講道理的,千萬不能說孩子撒謊之類的話,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更不能用挖苦或者諷刺的方法來對待這樣的孩子,否則對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種傷害的。相信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別的班級中也會發生的,我們老師在處理類似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千萬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定不要傷害孩子。
大大的腦袋,高高的個子,大大的眼睛,說起話來有點吞吞吐吐的,這就是我們班的小朱——朱祥梁。今天早上是他姥姥送他來上學的,可是,我在對他進行晨檢的時候,他故意往外擤鼻子,我以為是他感冒了,便勸其回家了。第二天,他又是這樣,可是他姥姥說在家里很好,一點都沒事,給他量了體溫后,一切都很正常呀!我就把他留下了,可是,小朱見我收下了他,一下就哭了起來,可能是我的決定出乎他的意料吧!不管怎樣,總是不上學也不是辦法,盡管看他哭得很傷心,我還是硬把他留了下了。
回到教室以后,他就一切正常了,我知道這是他不愿上學,自己找理由呢!在幼兒園里終究不比在家好,在家可以自由自在的,想做什么做什么,在幼兒園就不行了,有紀律約束著,所以,他在家中沒有玩夠。今天雖然來了,明天肯定還會哭,總是這樣也不是個辦法,我便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像小朱一樣不愿上幼兒園的孩子,我把故事的結尾講的很慘,還故意看了小朱一眼,他正聚精會神的聽著呢!我又提出了問題讓小朱來回答,他竟然說這樣做不對,不應該向主人公學習。然后我又問他,上學的時候應該怎樣?是不是要高高興興的?他使勁的點了點頭,也許他明白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通過從小朱身上發生的這件事,我認為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最適合你的就是最有效的。有的時候編一個故事來教育孩子,也許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我想:教育孩子就是選擇教育方法。
一天早上做操之前小玉的媽媽找到我說,“老師,小玉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刷牙,希望老師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揚一下。”做完操我蹲下來問:“小玉,聽媽媽說你每天都能堅持刷牙,而且還能幫媽媽擠牙膏?”“是的”孩子高興的回答。我在班孩子的面前表揚了小玉,并給孩子一個小紅花。我想這件事情就這么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孩子的媽媽又來找我說:“老師啊,糟了,小玉要求我每天告訴老師她在家里幫媽媽擠牙膏,要求老師每天給個小紅花。老師你看怎么辦呢?”“沒事的,交給我。”做完操我又單獨把小玉叫來,問:“聽媽媽說你今天又幫媽媽擠牙膏了,你能堅持每天幫媽媽擠牙膏嗎?” “能。”“老師表揚你,寶貝。老師想問你,你幫媽媽擠牙膏是為了愛媽媽還是為了要小紅花呀、”“為了愛媽媽。”“你真是太棒了。”接著我就在全體孩子的面前表揚了孩子的這種愛媽媽的行為,同時對孩子進行了感恩教育。從那兒之后我就經常的監督表揚小玉,讓她能夠把好的習慣堅持下去。
孩子就是一塊等待雕琢的玉石,老師要想盡辦法把一切不利的因素拋開,把玉雕琢的晶瑩剔透,美觀大方,誠實勇敢,正直善良。
每天的角色游戲都能給孩子和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娃娃家更是孩子的最愛,學做爸爸媽媽,抱著娃娃,煮著菜,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越來越強。
瞧,彤彤正在抱著娃娃喂奶呢,那小模樣還真像個媽媽,專注的眼神,哄孩子的話語:“寶寶別哭,寶寶乖,是不是肚子餓了,媽媽喂奶給你吃。”
一邊的“爸爸”正在忙著招待客人,把家里的糖果拿出來給客人吃,還熱情地留客人在家吃飯,說:“今天我來煮飯給你們吃。”
“你們想吃什么呀?我這兒有餃子、面條、餛飩,還有壽司、肉串。”
“我要吃餛飩。”“我要吃肉串。”“我要吃面條。”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可把“爸爸”給忙壞了。
“好的,好的,馬上就好,等一下哦!”不一會兒“爸爸”就把各種點心端給小客人吃。“這是你的餛飩,這是你的肉串,這是你的面條。”
“謝謝,還有飲料嗎?”
“你自己倒吧”
我看著他們忙碌的樣子,不禁笑了,心想:孩子真的是長大了,有時我們真的不能小看他們,現在的他們有著自己思維意識。模仿能力也是越來越強。
剛轉身離開,只聽到孩子在叫:“老師、老師他們兩個吵起來了。”我快速走了過去問道:“怎么了?”睿睿指著彤彤說:“她說我的肉串不好吃,把我的菜全都倒在了地上。”“彤彤,是不是這樣啊?”我問道。彤彤點了點頭,并抬起頭很大聲的說:“他的肉串不好吃,我要自己來做,可是他不讓我自己煮。”“你有沒有跟睿睿商量呢?”“沒有,我就想自己玩。”我看了看彤彤,又看了看睿睿,看著睿睿無辜的小臉不經感到有一種受委屈的感覺。這時的彤彤呢把頭仰得高高的,嘴巴也翹得高高的。嘴里還不時發出“哼、哼”的聲音。這孩子從小就是姥姥帶,姥姥什么都依著他,所以養成了她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從來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以商量的口氣問她:“現在問一下睿睿,好嗎?”彤彤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后問睿睿:“我可以自己做肉串吃嗎?”睿睿答應了彤彤,兩個人又一起開開心心地玩起來。看來
孩子們在游戲中不但能學到知識,也在嘗試著互相合作。希望孩子們在游戲中越玩越好。
通過區域活動不斷細致、深入地開展,我班的小朋友特別喜歡區域活動。星期五下午,孩子們與往常一樣進入區域開始玩游戲了,我看到有好幾個小朋友們都往運動區跑,因為他們特別喜歡玩球。跑得快的幼兒在球筐里東翻西挑的,跑得慢的也一哄而上,不一會便聽見孩子們的吵吵嚷嚷聲,甚至你推我擠地搶球,有的幼兒上面的球不拿,偏要彎著個背撿最底下的,這樣一來,影響了其他小朋友拿球,大家就這樣一個疊著一個,嘴里還不停地嚷嚷……看到這情景,我趕緊跑上去,讓小朋友分散,并要求他們按順序拿球,這才避免了萬一會發生的危險。
通過這件事,我不由想到,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長輩都把好東西留給小孩,好吃的、好玩的一個人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謙讓的精神。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應該多注意這方面的教育,作為教師應注意及時引導,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特別是在區域活動時難免會出現爭搶玩具的現象。耐心教育他們友好地與同伴玩,讓他們學會謙讓。
今天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我正在照看孩子們喝水、入廁。這時劉嚴輝走過來向我告狀:“老師,張偉奇用手戳我。”一邊說一邊伸出手指給我看,我順著他手指的地方看去,一點也沒看出有被戳過的痕跡。于是我有些不耐煩的說:“沒事兒,連紅也沒紅,你別那么小氣。”聽我這么一說,他一臉不高興的回到座位上。過了一會兒,我開始組織孩子們誦讀《弟子規》,讀著讀著,只聽見一個小朋友說:“劉嚴輝哭了。”這時所有孩子的眼睛都看向了劉嚴輝,我來到他的身旁,輕輕地問:“劉嚴輝,你怎么了?”他略帶哭腔的回答:“張偉奇戳我的手。”聽到這我忽然明白了,孩子對待一件事情并不會轉瞬即逝。于是我把張偉奇叫過來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確實如劉嚴輝所說,張偉奇在課間時用雙手扮****戳了他的手一下。我請張偉奇向劉嚴輝道歉,張偉奇誠懇的對劉嚴輝說了一句對不起,劉嚴輝也禮貌的回應了一句沒關系。此刻劉嚴輝停止了哭泣,臉上又重新洋溢起了笑容。
我想劉嚴輝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為手被戳疼了,而是由于我開始的漠視對他的幼小心靈造成了傷害。透過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雖小,但在他們心中也有是非觀念,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所以在幼兒教育中,對于孩子來說沒有小事,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更要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
《幼兒大班隨筆3篇》:幼兒大班隨筆第1篇 “小淘氣”的轉變 欣欣是我們班有名的“小淘氣”活動課上不光自己有好多小動作,還總是去打擾別的小朋友,孩子們常告他的狀,我多
《大班教育隨筆200篇簡短冬季》:大班教育隨筆200篇簡短冬季第1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1 把機會給每一位孩子?! ∶恳惶煸绮俸蛻敉饣顒忧暗呐抨犝孀屓祟^疼。我發出“站隊”的口令后,孩子們
《大班下學期幼兒教育隨筆15篇》:大班下學期幼兒教育隨筆第1篇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教育筆記(一) 性格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愛 凡是認識丁健康的老師,都明白這個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語,但透過一件事,我重新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