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3
這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加法的練習課
教學目標:
1、繼續加深理解加法的含義和對加法算式的感知。
2、會正確計算出加法算式。
教學重點:鞏固加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讀出下面的算式并說出得數。
1+1=3+1=1+3=3+2=
二、看圖說出圖意,并列式計算:
1、出示蝴蝶圖:
指名說出圖的意思:原來鮮花上落著1只蝴蝶,又飛來3只。現在有多少只?
列式是:1+3=4
3、出示蜻蜓圖:
指名說出圖的意思:原來有3只蜻蜓,又飛來2只,現在有多少只?
3、出示小孩圖:
指名說圖意,并列出算式。2+1=3
4、出示小*圖,并列出算式:2+2=4
列式是:3+2=5
三、擺一擺:
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出下面的算式,再說出得數:
3+21+22+21+1
四、比較大小,說說為什么?
2+242+351+13
問:它們誰大,誰小,為什么?
指名到前面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號并說說理由。
五、抄寫算式:
3+21+22+2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利用"野生動物圖"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1~5的各數寫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1~5的基數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1~5各數的寫法課件、小圓片、1-5數字卡片、小木棒;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14~15頁的"王奶奶家的院子"圖
1.創設動畫情景。
教師將"王奶奶家的院子"圖制成電腦課件動態展示:晴朗的下午,王奶奶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喂小雞;一只狗在旁邊搖搖尾巴;左邊圍欄旁邊有2只鵝在休息,4只小雞從左邊方向跑來,前方有2個裝了雞食物的盤子;3只小鳥在屋檐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屋子盤有5個大南瓜;然后畫面定格。
2.數畫面中的人和物。
讓學生觀察以上畫面,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個(或多少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指導。數畫面上人和物的數量時按一定的順序數,先數數目小的,再數數目大的。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1-5。(板書課題:1-5的認識)
3.用1~5各數表示畫面中的人和物。
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出人和物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說出圖中的人或物。當學生說"1個人"時,即將"1個人"圖動圖移放在主題圖下面(如教材所示),并告訴學生,1個人用數"1"來表示。并在人圖下面貼上"1"。同時讓每個學生找出數字卡片"1",擺放在桌子上。并提問:"這幅圖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個數可以用1來表示?"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可能有許多答案,如"一只狗"等。 2、3、4、5的教學過程和1的教學過程相同。
4.1~5各數的形狀的認識。
在學生用1~5各數表示出圖中的人和物以后,閃動5張數字卡片,學生對著自己擺的1~5這5張數字卡片,每個人發揮想象,同桌的或在小組里說一說,1~5這5個數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東西。學生說的也許是我們教師不曾想到的物體,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能隨意扼殺,應積極鼓勵。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數的形狀特征: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隨風飄、5像稱勾兒來賣菜。
通過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學生對1~5這5個數的形狀的正確記憶。
5.根據1~5各數的基數含義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師:"請你拿出1根小棒,擺放在數字'1'的下面。"學生操作,可讓一名學生上臺演示。
教師:"請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別放在數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擺出你喜歡的圖形,擺擺看。"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學生拿3根小棒擺出的圖形除了三角形還有其他形式,只要是用3根小棒就可以;拿4根、5根小棒擺出的圖形除了正方形、五邊形外,還有許多由孩子的想象力所產生的各種圖形,可以讓學生上臺展示,讓他們體驗用數表示物體的樂趣。
(2)請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個數可用1~5各數表示。
6.做第16頁上的"做一做"。
教師端出3個蘋果,并提問:"不用出聲,在心里說老師拿出了幾個蘋果?請你用其它物體或數字表示和老師一樣多的蘋果數。"先讓每個學生將課前準備好的圖畫卡片或數字卡片在桌上擺出來。然后請用不同方式表示的學生上臺展示。如,有人用3個手指表示,有人用3個圓片、3朵紅花表示;有人用數字卡片3表示。通過這個活動,加深學生對數的基數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數序
1.逐次感知1~5的數序。
課件演示,學生跟著擺。
教師用電腦課件動態展示:先擺1個圓片,,問:"擺了幾個圓片,用數字幾表示,再擺1個是幾?"學生回答后,引導學生依此感知3、4、5的順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在桌面上擺1個小圓片,然后教師提問,"再擺一個,是幾個?1添上1是幾?"學生撥完并回答后,教師動畫展示"1顆添上1顆是2顆,即1添上1是2"的過程,并在黑板標上"2"。
在"2"的基礎上,依次讓學生在投影儀上依次演示1個、再1個、再1個,然后教師利用課件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過程。
2.整體感知1~5的數序。
讓每個學生將學具卡片"點子圖"按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列。然后教師提問:"1的后面是幾?""5的前面是幾?""3在誰的后面又在誰的前面?"
三、教學數的寫法
1.教學1、2的寫法。
①動畫展示1、2的書寫筆順(2遍)及在寫字格中的布局,讓學生用眼觀察;
②在桌上劃(或書空)1、2的筆順;
③在書上寫字格中描出1、2。提醒學生坐端正,眼與書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書寫要工整、美觀。教師巡視時,發現寫得好的拿上臺在全班展示,寫得不正確的要及時糾正,以鼓勵為主。
2.教學3的寫法。
教學方法與1、2的相同。提醒學生寫3時,兩個半圓組成的,開口的方向是向左。
3.教學4、5的寫法。
教學方法與1、2、3的相同。
四、課堂練習
1、聯系生活,運用知識。
你們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1-5這5個數呢?
2、猜數游戲
在1-5這5個數中,有一個數在3的后面,這個數可能是幾?還可能是幾?
3、擺一擺,說一說
4、寫一寫
5、教材練習三第四題
每道題先引導學生讀懂題意,然后再回答。
五、史海回顧
插入阿拉伯人從沙漠中經商的動畫。
數字1、2、3、4……9、0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好幫手,其實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阿拉伯數字”。其實,這些數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它們最早產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們為什么又把它們稱為“阿拉伯數字”呢? 實際上,這些數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它們起源于印度,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簡單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傳向歐洲,再由歐洲人的改進和使用,最終傳至世界各地。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創造的數字就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了。 到了后來,人們雖然弄清了“阿拉伯數字”的來龍去脈,但大家早已習慣了“阿拉伯數字”這個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來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l~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l~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1~5基數含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l~5的數字卡片、點子圖;學生準備1~5的數字卡片、5個小圖片、5根小棒。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預期目標活動反饋
一、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談話:觀察第14、15頁主題圖,你看到了什么?數一數有幾個?
2.跟周圍的小伙伴交流,同時教師到各組共同交流并指導。
3.學生匯報。
4.教師根據匯報情況把卡片1~5貼在黑板上進行認讀,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并擺在桌子上。創設學生喜歡、熟悉
的情境“野生動物
園”,激發學生主動
探究的欲望。然后進
行小組間的交流,初
步地從現實世界中
抽象出數,并會認
l~5這幾個數字。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
學生運用充滿童趣
的語言正確而生動
地描述出圖中的人
和物,但不能進行
有順序的表述。
二、反饋實踐
1.談話:老師說一個數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你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2.談話:老師拿出3個蘋果,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3.同桌之間考一考。 三、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學生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是幾?這個2是怎么得來的?依次感知3、4、5的來源。 2.整體感知。 出示點子圖,請學生給它們5個排排隊。 四、開放性活動
1.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談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
5表示?
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1)小組交流。
(2)匯報。
2.猜數游戲。
提問:這個數比2大,可能是幾?這個
數比4小,可能是幾?這個數比3大而
且比5小,可能是幾?只有這一種可能嗎?
3.用你們桌子上的圓片、小棒、卡片等
擺出你喜歡的圖形,并跟你的同伴說說
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數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通過親自擺一擺,讓
學生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到的。
點子圖則讓學生整
體感知數與數之間的橫向聯系。
通過學生進行有關數的表述,加深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
利用這個游戲引導
學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數感,體驗學習數
學的樂趣。 此活動是為了初步學生的創造力較強,在此活動中有
的用圓片表示數,有的用數字卡,有的用手勢,達到了
預期目標。
學生在操作的基礎
上能夠說出數字2
的來源,以此類推3、4、5的來源也
能表述出,從而很
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1~5各數的順序。
學生的思維是
活躍的、開放的,
能夠舉出生活中不
同的例子,而且也
使學生獲得了用數
學的體驗。
由于剛才逐步感知
了數的順序,所以
學生能夠準確答
據我課前了解,我班的70名學生都已經學會了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也會根據具體情境正確地選擇加減法(熟練程度有差異),但是對“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得數‘5’是怎么來的”之類的問題講不出所以然。
“1~5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安排了5課時,包括加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法,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減法,練習三。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情境。我利用坐火車旅游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為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
習題的內容上選擇有生活味的、學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們的興趣。比如點點人數,看看動物園,數數小蜜蜂,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注意,去思考,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