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31
這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克與千克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請三名學生上講臺演示蹺蹺板游戲,一名同學手撐開當蹺蹺板,其他兩名同學在兩端玩游戲。
2、掂一掂:書包和一支鉛筆,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教授新課
1、認識”千克”
出示用報紙包好的兩包物品,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手里拿的這兩包物品哪一個輕?哪一個重?
教師:有的同學說體積大的這包重,有的同學說兩包一樣重,那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稱一稱。要知道物品質量,我們可以用秤來稱,這些秤你見過嗎?在哪里見過的?
拿出盤秤,用這個盤秤稱一下這兩包物品的質量到底是多少?這包物品的質量在秤上是幾?(刻度1)那么這包物品的質量就表示一千克。(板書:1千克)再看一看這包物品的質量是多少?稱一稱,(還是一千克)這兩包物品的質量是怎么樣?(一樣重)那剛才誰猜對了?通過剛才猜一猜這個小游戲你有什么發現?(物品體積大的不一定比體積小的重,有些物品看起來體積很大,其實它并不比看起來體積小的物品重,比如一袋爆米花的質量大約是50克。這塊鐵的質量跟它是一樣重,你們說是多少?你們想知道一千克有多重嗎?拿出你們帶的食鹽,看一看一包食鹽的質量是多少?(500克)兩包呢?(1千克)拿起兩包食鹽托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克有多重。
拿出一枚兩份的硬幣,這枚硬幣跟這兩包食鹽比較哪個輕哪個重?如果要知道這一枚硬幣的質量用什么秤來稱最合適呢?(天平)為什么要用天平來稱呢?(因為一枚硬幣的質量很小)稱不同物品的質量我們用的秤也不一樣。那表示這枚硬幣的質量,我們還用千克做單位合適嗎?(不適合)那我們就要用到一個較小的質量單位 (克)一枚兩分的硬幣大約重一克,(板書:1克)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拿起兩袋食鹽和一枚硬幣分別掂量一下感覺怎么樣?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千克做單位?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克做單位?指名讀出圖片上物品的質量。
做一做:練習通過剛才的練習,討論一下在生活中,我們表示什么樣的物品的質量用千克做單位,表示什么樣的物品的質量用克做單位呢?誰能夠總結一下?指名回答。(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我們用克做單位,表示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用千克做單位。)
3、學習”一千克=1000克”
這一袋味精的質量是多少?請一個同學讀一讀。(100克)那么兩袋呢?三袋呢?四袋呢?五袋呢?。。。。..十袋味精重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兩包食鹽的質量是多少?(板書:一千克)這兩包食鹽和這十袋味精的質量相等嗎?(相等)那我們就可以說一千克等于1000克(板書:一千克=1000克)出示(課件8)那么2千克蘋果等于多少克呢?3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做一做:練習
4、知道用”㎏”表示千克,用”ɡ”表示克
(板書:千克㎏ 克ɡ)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母嗎?這兩個字母就是國際通用表示千克和克的符號。
請三名學生上黑板練習2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 7㎏=( )ɡ
三、知識鞏固練習
1、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書本P89第4題。
2、看圖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3、老師課前帶來的兩袋東西,哪袋用克作單位,哪袋用千克做單位比較合適?你發現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判斷物體輕重不能簡單地根據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
4、1千克的鐵和1千克的棉花誰重?為什么?
讓學生在爭辯中明確:兩樣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樣重。
四、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們學得高興嗎?(高興)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質量單位在我們的生活應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買菜,買米,買水果等等時時刻刻都要用到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要學好數學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自問自答:
問: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什么特點?
答:本教學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
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本節課讓學生通過看、掂、比、估,稱、看標簽等數學活動,體驗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自主建構質量觀念,巧設情境,讓學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驗證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參照物有依據地估測,在活動中獲得有效的體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0——103頁及相應練習。
學情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輕有重的觀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質量單位教學的起始課。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僅靠眼睛觀察得到,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單位缺少具體的感知,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活動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滲透估測物品質量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讓學生經歷看、比、掂、估、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測物品質量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激發興趣。
【學情預設:激發興趣,先提供大、小果凍各一個,讓學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輕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較出大小的一個蘋果和梨,引起爭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質量單位是生活中的一種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兩個果凍),師:老師這里有兩個果凍,哪個重?那個輕?
(2)出示無法一眼看出輕重的一個梨和一個蘋果。
概括:物體有輕有重,這就是物體的質量。(板書:輕 重 質量)
2.引出課題。
(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
(2)師板書:克和千克
【設計意圖: 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兩個果凍的輕重,掂一掂形狀差不多大,質量不同的物體,比一比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在學生已有的輕重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體驗感受,探求新知。
(一)認識克。
1.感知1克。
【學情預設:學生靜靜地閉上眼睛掂一個2分硬幣,體驗到1克是很輕很輕的,再通過以一個2分硬幣為參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約1克重的物品。教師用天平驗證一粒紐扣大約重1克時,學生能認真觀察天平的變化情況。在獲得1克黃豆有5、6粒的經驗后,能憑直覺猜測出同樣1克重的綠豆,個數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匯報)
3.(課件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重1克的物體。)讓學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質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師根據課件慢慢描述)
4、數1克的黃豆有幾粒,估1克的綠豆大概有幾粒。
5.實踐活動:通過掂100克的黃豆,估1塊橡皮擦和1本數學書的質量。
(1)感受100克。
師:1克非常輕,我們不容易感覺出來。
(2)估1塊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數學書有多重。
師小結:日常生活中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板書:克g)
【設計意圖:克是一個很輕的質量單位,學生沒有什么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掂、比、估、找、稱的過程獲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幾百克的體驗。在活動中通過設置“和一個2分的硬幣比一比,找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黃豆有5、6粒,同樣1克重的綠豆(比黃豆小)有幾粒呢?”“這塊橡皮重幾克?”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推理初步學會估測,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體驗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動運用方法來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請小組長把你們組里的100克黃豆先送上來,稱黃豆。
(1)、(課件出示)用克秤稱10袋100克的黃豆,生隨機說出質量,得出10個100克是1000克(板書:1000克)
(2)、同樣的10袋黃豆放在電子秤上稱一稱,顯示“1”,提出疑問,為什么顯示的數字不相同?(學生討論)是的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數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單位更合適。(板書千克kg)
(3)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課件出示)同樣是10袋100克的黃豆,它們的質量肯定是相等的 (由此可見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
(并指導讀:1千克=1000克,要讓人一聽就知道等號兩邊的單位不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稱10袋100克黃豆的探究活動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關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觀念,從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
(三)認識千克。
【設計意圖:把千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掂1千克的物品,稱體重獲得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的體驗,建立千克的觀念。提供豐富多彩的物品,引導學生通過估、稱、看標簽等方法,尋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雞精,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質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質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課件出示例2)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師板書:千克kg)
5.課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單位的幾種秤。
6.課件出示生活中還用到的秤,介紹生活中人們還用什么來表示物品的質量及關系。
【設計意圖:感受體驗后,要對所學知識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認克和千克該如何使用,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交流體會,全課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還知道1千克=1000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在稱比較重的物品時用千克為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時用克為單位,讓課堂教學得到延續。】
四、鞏固練習,延伸拓展。(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生活中的物品選擇合適的單位;通過對比知道物品大約的質量;準確的比較大小。】
1.練習二十第1.2.5.6題
2.判斷題
3.你會改錯嗎?
五、說收獲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
六、擴展延伸
【設計意圖:把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延伸到課外,把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
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找找身邊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 ↓
質量 輕 重
1000 克=1 千克
一、教學案例
我在兩個班用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后面的班級是在修改的基礎上教學的。
教案一:
1、從生活引入,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出示圖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發現一枚硬幣的重量是1克,一袋鹽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60克,……從而引出重量單位克與千克。
2、親身體驗,認識一克與一千克、幾克或幾千克
學生拿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一克與一千克的物體進行親身體驗,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克與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圍物體的大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對克與千克的認識。
教案二:
1、從經驗出發,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T:說說你喜歡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我板書,左邊書寫以克為單位的物品,右邊書寫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比較輕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2、研究與體會一克、一千克物體的重量
學生從自己準備的物品當中拿出一克的重量來,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圍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時認識一千克。估一估,周圍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二、教學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課的開始也是從生活情景引入的,但這樣的情景引入并沒有從學生生活實際考慮,在實際生活中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有關克與千克的重量觀念,不是實實在在的學生所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經驗,按理說,用手掂一掂,估一估,應該可以形成一克與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中,根本就沒有與一克、一千克產生對比的經驗,所以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還是無法通過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回家學生用手掂一掂幾粒綠豆、幾粒米、一個雞蛋、一袋鹽、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彈簧秤稱一稱。在教學時,直接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設計教案二。
對比兩者進行反思: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了有關克與千克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所以學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會很主動。在掂一掂、估一估的過程上,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確的克與千克的觀念。
通過這兩節課的對比與分析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認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克和千克的認識?①克和千克都是重量單位,都表示物體的質量。②克和千克之間存在換算。③克和千克的使用。只要了解以上三點,就能對克和千克有一個很全面的認識,下面我們簡單說一說吧。
①克和千克都是重量單位,都表示物體的質量。每一個物體都會有重量,在生活中對于重量的使用非常廣泛。比如說去超市買東西,有些物品就需要稱重售賣,這個時候所稱出來的數值,就會用到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超市中使用的較多,而在一般集市上,斤和兩是最常用的重量單位。
②克和千克之間存在換算。克和千克之間存在換算關系,1000克等于1千克。克和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其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3個000的關系。克換算成千克需要去掉3個0,而千克換算成克需要增加3個0。對了,千克和斤之間也存在換算關系,1一千克等于2斤。
③克和千克的使用。克和千克的使用,筆者個人覺得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區分。第一,比較貴的大多用克做單位,比如說黃金,鉆石等。比較便宜的則以千克為主,比如土豆、玉米等農作物,都是千克做單位。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可能和誤差有關,畢竟東西貴了,用大單位的話,容易出現誤差。
第二則是東西的多少。東西如果非常多,那么肯定是用千克作單位的,這樣統計起來會更輕松,而東西比較少,一般為了精確都是用克來做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筆者個人認為從這三個方面認識是比較全面的。那么,大家覺得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