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31
這是二年級克和千克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數學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問題解決: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根據具體物體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培養應用能力。情感態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教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秤、適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幣、黃豆若干、口香糖、水果。學具:1.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準備天平、電子秤、2分硬幣、1克黃豆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對微課的認識:1.很少接觸過教師課堂使用微課。2.喜歡老師在課堂中插入微視頻和動畫。
學生特征分析
學習態度:1.個別有課前自己預習和課后復習功課的習慣。2.大多不會使用電腦等多媒體進行自學。
學習風格:1、結合問題自學課本第100、101、102頁例1、例2以及103頁的做一做。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并總結規律方法。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惑。3、帶*號的幫扶生不做。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目的: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2、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3、教師是身邊的導師4、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時機:1.創新主題,提升學生關注點.2.融入互動,提高課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課堂延續性.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方式:1.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2.微課可以滿足學生按需選擇學習。3.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實現自我的學習狀態。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片段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應的教學目標
認識克 設疑:你知道1克大約有多重嗎?動手掂掂: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認識千克 (課件出示)一袋鹽,誰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克與千克有什么關系?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出示幾種常見的稱) (實物操作)稱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蘋果。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拓展作業 1.出示作業,提出要求。2.師生交流 1、先獨立答題 2、組內交流 認識常見的秤,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
如何讓學生獲得微課資源:1.上傳到班級QQ群2.上傳到微信群3.利用U盤拷貝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載情況2.抽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3.調查學生對微課的反饋情況
如何評價微課學習效果:1.觀察2.作業分析3.測驗4.…………這些是微課學習效果最常見的評價方式。相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會很恰當的運用評價工作和適合的方法,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作出客觀的評價。
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本節課讓學生通過看、掂、比、估,稱、看標簽等數學活動,體驗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自主建構質量觀念,巧設情境,讓學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驗證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參照物有依據地估測,在活動中獲得有效的體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0——103頁及相應練習。
學情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輕有重的觀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質量單位教學的起始課。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僅靠眼睛觀察得到,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單位缺少具體的感知,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活動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滲透估測物品質量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讓學生經歷看、比、掂、估、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測物品質量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激發興趣。
【學情預設:激發興趣,先提供大、小果凍各一個,讓學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輕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較出大小的一個蘋果和梨,引起爭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質量單位是生活中的一種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兩個果凍),師:老師這里有兩個果凍,哪個重?那個輕?
(2)出示無法一眼看出輕重的一個梨和一個蘋果。
概括:物體有輕有重,這就是物體的質量。(板書:輕 重 質量)
2.引出課題。
(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
(2)師板書:克和千克
【設計意圖: 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兩個果凍的輕重,掂一掂形狀差不多大,質量不同的物體,比一比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在學生已有的輕重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體驗感受,探求新知。
(一)認識克。
1.感知1克。
【學情預設:學生靜靜地閉上眼睛掂一個2分硬幣,體驗到1克是很輕很輕的,再通過以一個2分硬幣為參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約1克重的物品。教師用天平驗證一粒紐扣大約重1克時,學生能認真觀察天平的變化情況。在獲得1克黃豆有5、6粒的經驗后,能憑直覺猜測出同樣1克重的綠豆,個數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匯報)
3.(課件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重1克的物體。)讓學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質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師根據課件慢慢描述)
4、數1克的黃豆有幾粒,估1克的綠豆大概有幾粒。
5.實踐活動:通過掂100克的黃豆,估1塊橡皮擦和1本數學書的質量。
(1)感受100克。
師:1克非常輕,我們不容易感覺出來。
(2)估1塊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數學書有多重。
師小結:日常生活中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板書:克g)
【設計意圖:克是一個很輕的質量單位,學生沒有什么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掂、比、估、找、稱的過程獲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幾百克的體驗。在活動中通過設置“和一個2分的硬幣比一比,找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黃豆有5、6粒,同樣1克重的綠豆(比黃豆小)有幾粒呢?”“這塊橡皮重幾克?”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推理初步學會估測,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體驗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動運用方法來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請小組長把你們組里的100克黃豆先送上來,稱黃豆。
(1)、(課件出示)用克秤稱10袋100克的黃豆,生隨機說出質量,得出10個100克是1000克(板書:1000克)
(2)、同樣的10袋黃豆放在電子秤上稱一稱,顯示“1”,提出疑問,為什么顯示的數字不相同?(學生討論)是的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數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單位更合適。(板書千克kg)
(3)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課件出示)同樣是10袋100克的黃豆,它們的質量肯定是相等的 (由此可見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
(并指導讀:1千克=1000克,要讓人一聽就知道等號兩邊的單位不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稱10袋100克黃豆的探究活動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關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觀念,從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
(三)認識千克。
【設計意圖:把千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掂1千克的物品,稱體重獲得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的體驗,建立千克的觀念。提供豐富多彩的物品,引導學生通過估、稱、看標簽等方法,尋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雞精,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質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質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課件出示例2)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師板書:千克kg)
5.課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單位的幾種秤。
6.課件出示生活中還用到的秤,介紹生活中人們還用什么來表示物品的質量及關系。
【設計意圖:感受體驗后,要對所學知識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認克和千克該如何使用,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交流體會,全課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還知道1千克=1000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在稱比較重的物品時用千克為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時用克為單位,讓課堂教學得到延續。】
四、鞏固練習,延伸拓展。(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生活中的物品選擇合適的單位;通過對比知道物品大約的質量;準確的比較大小。】
1.練習二十第1.2.5.6題
2.判斷題
3.你會改錯嗎?
五、說收獲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
六、擴展延伸
【設計意圖:把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延伸到課外,把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
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找找身邊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 ↓
質量 輕 重
1000 克=1 千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l、情境導入,看一看。
程序:同學們你們都到過商場買東西吧?那你們都喜歡到商場買些什么呢?老師這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輕一些嗎?
2、聯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簡析:商場里常見食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簡析:學生要想獲得關于秤方面的知識,必須查閱很多學習資料。這也是引導學生課外學習的很好方法。]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5) 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數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現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教學內容:課本P85~86頁。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建立物體有輕重的觀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質量單位教學的"起始課",同時又是后續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建立1克與1千克的質量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雖然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質量問題,對表示物體輕重的質量單位也已經有所了解,但卻缺乏對這些單位的具體感知,大部分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僅靠觀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此也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主題掛圖,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1克有多重的實物。準備一些重1千克的物體,如1袋重1千克的鹽,準備兩袋各重500克的砂糖。準備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盤秤、電子秤、彈簧秤等。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課前要求學生準備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樣物品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圖)說一說:哪個輕,哪個重?第一組:一個西瓜和一個氣球。第二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氣球輕,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輕。
2、掂一掂:一本數學書和一支鉛筆,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實踐操作、形成觀念。
1、出示主題掛圖,引出質量單位。
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生答:一盒餅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9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千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千克有多重嗎?找出自己帶來的重1千克的物品,說說你怎么知道這包物品的質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體驗1千克的質量。
(3)觀察老師帶來的重1千克的物品,豐富對1千克質量的感知。
(3)估計1千克重的本子大約有幾本?怎么驗證同學們的估計準不準?
(4)認識各種秤。
(5)體驗幾千克的質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說說你的感覺。
(6)估計一疊本子的質量。
3、克的認識
(1)你們知道1克有多重嗎?出示三樣物品,猜測哪樣東西的質量是1克。
用天平驗證。
(2)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體驗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東西的質量大約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計數學書的質量。
數學書和我們剛才掂過的50克、100克、500克哪個比較接近,那么你估計這本數學書的質量是多少?
4、進率教學
(1)你覺得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猜測。
(2)使用盤秤驗證。一袋鹽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兩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課中小結:
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比較合適,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比較合適?
生答: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書本P89第4題。
2、看圖選擇合適的質量。
3、老師課前帶來的兩袋東西,哪袋用克作單位,哪袋用千克做單位比較合適?你發現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判斷物體輕重不能簡單地根據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
4、1千克的鐵和1千克的棉花誰重?為什么?
讓學生在爭辯中明確:兩樣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樣重。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MSN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