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1
這是認識千米詳細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掌握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知道計量物體長度的操作程序,初步培養使用計量工具的能力。
3.通過實踐活動,了解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養成嚴謹、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能進行有關千米的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 激發興趣
1. 播放“神舟五號”飛天視頻
2.課件演示:新聞報道——字解讀“神州”
飛船飛船總長9.2米
返回艙直徑2.5米
運載火箭塔組合體高58.3米
變軌后圓形軌道距地球343公里
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尺寸:長15厘米,寬10厘米
共進行了約60萬公里的旅行
實際著陸點于理論著陸點相距4.8公里
談話:這是我國“神舟五號”飛天成功時的情景,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消息——數字解讀“神州”飛船。請小組同學一起讀一讀,把消息中應用到長度單位的數據找出來。
3.學生活動:
(1) 讀信息,找數據。
(2)說一說在這些數據中,哪一個長度單位是過去在書本上沒有學到的。
4. 引出課題
計算較長的路程,需要更大的計量單位。“公里”就是人們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題揭示自然。】
二、交流計算 實踐感知
1. 談話:
你能猜一猜他和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米之間的關系嗎?
2. 猜測(1千米=1000米)
3. 談話:
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課前布置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操場的長度,請匯報。
【設計意圖;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展開思維活動。】
4. 匯報本組測量結果。
5. 計算操場一周長度。
測量方法預設:
每人一根米尺,邊做接龍游戲邊測量:上邊長約65米。
用盤尺直接測量:左邊長50米
步測、目測:右邊長約51米。
利用操場上學生做操站的白點,先測出兩點距離,再根據點數進行計算,下邊長約67米
6. 感知1000米的長度大約是繞操場4圈。
7. 引導體驗:
從學校出發到革新街大概是一千米,步行要用20分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有所發現。】
三、討論交流 開拓視野
1. 談話:
關于“千米”你還想知道什么?請閱讀課件提示的資料,看看能了解到什么?
2. 讀資料自學。討論交流,了解千米的相關知識。
3. 根據學生匯報,總結歸納:
1千米(km)=1000米(m)(板書)
4. 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要應用千米來計量,你能說一說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嗎?
5. 交流課前收集資料(通過幻燈片或實物展臺展示出來):
預設:
太陽直徑是139200千米
地球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6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
月球表面直徑大約1公里的環形山有30萬座以上。
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
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有光年和秒差距……
【設計意圖:創造了課堂中多項信息交流的條件,培養了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收集整理信息。】
四、梳理知識 歸納總結
1.談話:
從同學們那里老師也有了新的收獲,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視野越來越開闊了。下面讓我們歸納一下,長度單位家族都有哪些成員。
預設:說一說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長度單位進率表
1千米(km)=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2.獨立填寫長度單位進率表。
3. 拓展練習(課件演示):
看圖填出適當的長度單位。
新華字典厚:3厘米
火車每小時行:120千米
單人床長: 2米
兩地距離:15千米
課桌高:8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整理已有知識,培養學生歸納的能力。】
五、融入生活 實踐探索
1. 提供信息,引導設計旅游方案(課件演示)。
旅游方案設計報告單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翟露路程信息: 哈爾濱(起點)
約200 km 長春
約1100km 北京
約1200 km
上海
約2300 km
廣州
交通工具:
火車: 每小時約100千米 飛機:每小時約1000千米 汽車:每小時約50千米
票價:適中 票價:較高 票價:偏低
設計方案:
出發地
目的地
交通工具
去的路程、所需時間
反回路程、所需時間
設計意圖:1.省錢 2.節省時間 3.多去幾個地方
2. 小組合作,合理設計旅游方案,拓展課堂知識。
預設一:
出發地
目的地
交通工具
去的路程
所需時間
反回路程
所需時間
哈爾濱
長春
汽車
200km
4小時
長春
北京
火車
1100km
11小時
北京
哈爾濱
飛機
1300km
1小時多
設計意圖:1.省錢 2.節省時間
3.多去幾個地方 4.(每種交通工具都坐到)
預設二
出發地
目的地
交通工具
去的路程
所需時間
反回路程
所需時間
哈爾濱
北京
飛機
1300km
1小時多
北京
廣州
飛機
2300km
2小時多
3600km
3小時多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翟露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翟露設計意圖:1.省錢 2.節省時間
3.多去幾個地方 4.( )
【設計意圖:旅游方案的設計,充分應用了“千米”的相關知識。在訓練中拓展,在互動中鞏固。借助學生喜歡的活動,激發探索的興趣。幫助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之后,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的思維活動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目標確定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么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可見,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策略選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記錄,你能說說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千米的認識。
2、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活動:
課前領學生到操場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計下所需的時間和走100米要幾步?
教學過程:
一、導入,初步感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勢表示長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①單人書桌的長度是60( )。
②深圳國貿大廈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項田徑比賽是200( )跑。
4、[課件出示中國地圖]:
①請同學們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們省會的位置,從北京到杭州的鐵路[課件演示閃動的鐵路]這段長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長度單位?還能用以前學過的單位名稱嗎?
計量較遠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板書: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鐵路長為1651千米。
②讓我們再去欣賞北國冰城的景象吧![課件同時出現哈爾濱冰雕圖片]從北京到哈爾濱的鐵路長1388千米(這個單位由學生說)。
③你還想到美麗的春城去參觀世博會嗎?[課件出現世博會圖片]從北京到昆明的鐵路長3179千米(這個單位也由學生說)。
5、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認識“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揭示課題)。
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
提出學習目標:
(1)、了解千米的實際長度;
(2)、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千米的應用。
二、新課展開:
1、聯系生活,建立“千米”觀念:
我們現在知道“千米 ”這個長度單位大嗎?(大!)
剛才我們從地圖上認識了“千米”,那現實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長呢?
上課前老師帶領你們在操場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齊讀一次 。根據這道公式,
a、出示畫面討論一下問題:
①用等號相連,說明他們的長度怎么樣?
②等號兩邊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③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號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樣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長?
提出問題:誰能用身邊的例子說說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如果在100米長的路上來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來回走幾次就是1000米?(5次)
你們都已記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時間,照這樣計算,走1千米大約需要幾分鐘?
找一找,從學校出發到哪個地方大約是1千米的路呢?(從學校到……)你還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學校操場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現在你腦子里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B、出示幾組常規畫面,強化“千米”概念。
①成人每小時可行5千米。
②自行車1小時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車1小時可行40千米,小學數學教案《千米的認識》。
④火車1小時可行駛80千米。
⑤飛機1小時可飛行700千米。
2、學會米與千米的換算:
(1)、例1教學: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會推算上面兩題嗎?嘗試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饋:(指名回答)2千米 =2000米,因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個1000米,就是2000米;
2千米500米 =2500米,因為2千米是2000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練習: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說給同桌聽。
(2)、例2教學: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來試著做一做,再與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饋:4000米 =4千米,因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個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為4350米可以分為4000米與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練習: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體同學自由說推算過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學課本P84-85。
三、練習鞏固:[課件出示]
現在,老師要帶你們到智慧宮去闖一闖,只有動腦筋,開了金銀鎖,你
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準備好了嗎?
(1) 銀鎖題:
1、練一練2,填數軸。
2、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珠海到廣州距離151( ) 數學課本厚( )
學校操場長250( ) 成人3小時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00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鎖題
1、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①汽車每小時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長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
2、把下面的速度與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T3
3、改錯題:
小明的日記
2003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叢2厘米的床上起來。用了10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后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問:“小明,上那里去?”我說:“去江心嶼放風箏。” 叮叮說:“石坦巷離江心嶼很近,才3米呀!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現在有什么收獲嗎?(了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了解了它的實際用途。你現在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目標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圍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3.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皮尺,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教師板書)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①一枝鉛筆長18( )。
②一枚1分硬幣厚約1( )。
③教室里的課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約長8( )。
⑤北京到黃山市的距離是1316( )。
1.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說一說: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 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
2.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 ?(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實際教學時,盡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
課件出示: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課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長度正好1千米。
3.實際感受1千米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此環節也可以在課前完成)
(2)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
(3)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汽車速度表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印象更深刻。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頁練習六第1題、第2題和第3題。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五)實踐應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
在老師或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此題,不要流于形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