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6
這是怎樣教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教學目標
1、我能夠能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今天遇到的新問題。我的遷移能力特別強。
2、能夠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3、我要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認真傾聽老師的提問,學生的發言,爭當課堂上優秀的學習小主人。
2學情分析
學生四舍五入法前面已經學過,求小數的近似數也用四舍五入法,大多數學生我相信能夠掌握。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怎樣準確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復習舊知: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后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數字?
32□645≈32萬 47□05≈47萬
學生填完后,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為了實現學生已有知識的正遷移,課始部分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事例,復習四舍五入法取較大數的近似數,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今天數學課上,我教學完小數的意義新課之后,大部分學生的感覺是:老師說小數的意義不好理解,也不難啊!從學生的表情上看,他們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問:“你們覺得小數的意義難不難啊?”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不難——”我又問:“是真的嘛小數的意義應用的很廣,老師沒教你們難的知識啊!”孩子們頓時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問題,看到孩子們這樣,我的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
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數軸,在數軸上確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間平均分成了10份,用一個箭頭指向第二個等分點處,我問:“這個地方用分數怎樣表示?怎樣用小數表示?”孩子們想了想,有好多孩子舉起了手,給出了正確答案,我很欣慰,學生理解了小數的意義。接著我把數軸上了“1”改成了0.1,這回我用一個箭頭指向了第一個等分點,問:“這個地方用分數怎樣表示呢?怎樣用小數表示呢?”這下,教室里靜悄悄的,多數的孩子都在認真思考,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沒有人給出答案,我笑了,孩子們看著我,目光中充滿了期待。突然,嘉琪說:“分數是1/100,小數是0.01。”我趕緊肯定了這個答案,緊接著問:“你是怎么想到的?”她無語。“你們想知道嗎?”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數軸,把哪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間平均分成了10份。”我指著10份中的一小份說:“10個這樣的一小份是0.1,對嗎?”“對。”我來到黑板小數的數位順序表前,指著十分之一說:“10個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們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為什么?”有人回答:“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十分位右邊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個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們面帶笑容,“明白了!”我指著第七個等分點讓學生說分數和小數,孩子們對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著第一個等分點讓孩子們說出分數和小數,這回有很多人很快舉起了手,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和理由。我開心,因為孩子們理解了知識;孩子們開心,因為他們解決了問題。
“孩子們,知識是有聯系的,要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快更準地解決問題。”
這節課結束了,但是給我的感受是:一個老師學生遇到解不開的問題時,一個手勢,一個點撥,一個鼓勵,一個引導,對于孩子們來說,都是解開問題的鑰匙啊!
本單元剛開始的教學效果真的是特別差,學生交來的課后作業錯誤滿篇,平時麻利的對號此刻卻再也難以畫上去。一節課時間過去了,作業沒批兩本,自己卻感到頭昏腦脹,哎,怎么會這樣?
說實在的,對這一個單元從思想上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心想,小數對學生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哪知道,實際上原不是這么回事。本單元看似容易,實則難點一大堆。小數的意義、性質上是很抽象的東西,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學生對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問之知道,但運用缺乏靈活性。變換練習題題型,學生馬上無所適從。
比如,學生知道: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有0.1、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是“10”。
練習題:1.04讀作(),表示()。第二個括號學生幾乎都填的是1個一和4個0.01,而少有學生填104個0.01。雖說學生填的不算錯,但也說明學生對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不像對整數部分幾個一、幾個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判斷題:2.0與2大小一樣,意義相同。()學生判斷正確。說明對小數的意義還是沒有真正理解。2.0與2大小一樣,但計數單位是不一樣的。所以意義不同。
生活中的小數出現問題更多。尤其是單位之間的換算,要根據進率來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學生不是進率記錯了,就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對,要不就是數位不夠補0時,補在了中間。
接連幾次作業,效果都很差,這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接下來的課我該如何進行?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
通過和同事的交流,我們認為,首先要慢下來,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針對問題,一點一點講清講透,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第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整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一個個消滅掉。
后來的幾次課,我依計而行。果然作業效果有了很大改觀。批改起來也順暢多了。單元檢測在即,我想對本單元的問題再做一個小結,幫助大家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1、小數的意義:
明白不同的數位上計數單位不同。數位不同,計數單位就不同。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最小是一,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最大是0.1。
2、小數的性質(1):
區別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數點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數點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會改變。如:2.4=2.40,不能寫成2.4=2.04
3、小數的性質(2):
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是和小數的擴大或縮小相聯系的。歸納為:
小數點右移一位=小數擴大10倍=小數×10
小數點右移兩位=小數擴大100倍=小數×100,……
小數點左移一位=小數縮小10倍=小數÷10
小數點左移兩位=小數縮小100倍=小數÷100,……
4、求小數的近似數:
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把較大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改寫原則是不能改變原數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寫上。
一個是求小數的近似數。一般會說明保留幾位小數(如保留一位小數,或精確到十分位、精確到0.1,精確到十分之一),原則是看保留位的右邊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后,再保留兩位小數
190070=19.007萬≈19.01萬
這類題最易出現的錯誤是小數數字寫對了,卻忘了添上“萬”或“億”。也有部分同學把改寫和求近似數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數:
主要涉及小數與復名數的相互改寫(也就是換算)。主要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面積單位、人民幣單位的換算。人民幣單位的換算學生基本不存在問題。長度單位除了米和千米的進率是1000以外,兩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兩相鄰重量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而兩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進率是100。這是解決問題必須熟悉的。然后根據是擴大還是縮小進行小數點的移動即可。如:
2.05噸=(2050)千克,擴大1000倍,所以小數點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縮小100倍,所以小數點左移兩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擴大100倍,即小數點右移兩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縮小1000倍,即小數點左移三位,再與4千克合起來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縮小100倍,即小數點左移兩位,再與6平方分米合起來即可。
本單元的教學真的是教訓難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的比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小數,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小數基礎上建立小數性質這個概念,為今后繼續學習小數知識打下基礎。
2、教材地位:
本節是讓學生正確掌握小數、加深對小數的理解,為后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2)能力目標: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教學重難點
A、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小數的性質,并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B、教學難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5、教具、學具準備: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體課件(以輔助教學)
二、說教法
1、采用創設故事法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
2、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聯系舊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來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以教導學生學會怎么學習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
1、學會借助直觀圖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同學們,喜歡《蠟筆小新》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媽媽一起到超市買東西,小新跑到熊仔餅的貨架上拿熊仔餅,突然,小新叫起來了:“媽媽,媽媽,快來啊!熊仔餅怎么漲價了?”小新媽媽,跑過來一看,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標價上寫著“5.00元/盒”,可是之前買的時候是5元錢一盒。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新媽媽為什么哈哈大笑嗎?
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秘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復習: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領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離,說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書并出示課件)
(2)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仔細觀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
B、10厘米是1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
C、100毫米是10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3)根據學生回答,我會出示上面三道題的答案,并與同學們共同推導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觀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數的性質
①從左往右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從右往左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么?(在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引導學生歸納)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④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較0.3和0.30的大小。
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涂色部分占幾分之幾?()
◆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幾分之幾?()
◆提問:從圖上可以看出0.3是三個,0.30是30個,也是3個,那么0.3和0.30是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0.3=0.30
◆這里運用了什么規律?
3、呼應課始,引導學生揭示奧秘:(出示課件,喚起學生的記憶)由于小新媽媽掌握了小數的性質,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會哈哈大笑的。
提問:那么小數的性質是什么呢?(讓學生運用知識)
4、聯系生活,再現新知:
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本書標價:4.50元/本。
設問:“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提問: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嗎?3.05呢?
引導學生再次說出小數的性質。
這時我讓學生嘗試做題(出示例題,從旁提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獲取新知):
(1)把小數化簡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據小數的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2)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三位小數。
0.2=0.200 4.08=_ 3=_
提示:整數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三)鞏固深化,擴展思維
按要求說出一個數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
2、我們是怎樣探索小數的性質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整理總結所學知識,達到及時整理思路、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目的。
五、作業布置
練習十第一題
【設計意圖】:這一道題能讓學生充分運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更進一步加深對小數的性質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例1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 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 0.3=0.30
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