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3
這是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反思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認識莫比烏斯帶.
2.動手制作,自立探索莫比烏斯帶.
3.感受教學知識的無窮奧妙,激發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教具:剪刀 膠水 水彩筆 紙條若干個.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會用紙條變魔術嗎?那你們想不想學?現在就請你們都準備好吧,老師要帶你們進入神奇的紙條世界了。
二、講授新課:
1、請同學們拿出一號紙條,觀察一下它有幾條邊,幾個面?怎樣才能把它變成有兩條邊兩個面的圖形?
2、能不能想辦法把它變成有一條邊一個面的圖形?(同桌互相討論)
3、和老師一起做,一只手捏住紙條的一端,另一只手捏住紙條的另一端把它旋轉成180°,變成一個紙環。
4、新圖形到底是不是只有一條邊和一個面呢?我們來驗證一下。把剛才紙條的兩端粘住,沿著紙條的中線用筆一直畫下去,有什么發現?再沿著紙條的任一邊一直摸下去,有什么發現?
5、這個神奇的紙圈就叫做莫比烏斯圈,它是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可別小看了這個小小的紙圈,它的用途可大了,不信我們一起來剪剪看。
6、如果我們沿著你們剛才畫過的中線剪下去會怎樣呢?(學生討論)學生試剪并匯報。
7、如果我們要沿著三分之一線剪下去又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呢?先討論,猜想,再拿出3號紙條試剪并匯報。
8、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用到莫比烏斯圈的呢?
三、總結:同學們這節課的收獲一定不小吧,這回你可認識到這個小小紙圈的神奇之處了吧?希望同學們能在課下繼續探討有關莫比烏斯圈的問題,可能有一天你們會有新的創造發明呢!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反思第 2 篇(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神奇的莫比烏斯圈》的教學反思范文
肖穎
《神奇的莫比烏斯圈》,是我開發的“科學魔術游戲作文系列之一”,其實,上過這一課的已有全國著名特級張化萬、吉春亞老師等,但名師的不一定適合你。理由很簡單,因為學生不同,老師的素養不同,所占有的教學資源不同。所以,我認為,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我上《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已經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在2年前,所準備的教學資源很簡單,沒用任何課件,只有一把剪刀,一些廢舊報紙裁的紙條。教學環節設計的比較簡單,沒有老師聽課,上的比較自在,比較輕松自如。師生互動比較好,教學目標比較單一,那就是讓學生玩好寫好。當然,最后的作文效果比較好。但是,教具確實樸素了點。用最經濟的手段上最好的課,我比較喜歡。
第二次上是在今天5月,在自己的班,為了做精品課程,要競賽,所以,教學環節要體現層次性,教學課件要體現精美度,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課前準備,可以說,比較細小的環節都做了。在教學方法上首次采用了“獨創的九宮格作文指導法。”但環節太多,舍不得割愛。以至學生寫作時間嚴重不足。
第三次,我總結了第一次、第二次的成敗,進行了大動作的刪減,做到了三個突出,一、目標突出,重點突出,目標鎖定2點:動作細節、對話記錄;二、條理突出,結構清楚。簡化環節。三、寫作時間突出。在5(1)班比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較好。我上作文課,從來是不跟學生提前通知。也不大喜歡磨課,但我喜歡一次成課,喜歡教學前多思考。但是,這節課環節還有點多,再去掉1、2個環節,效果會更好。本接課重點在魔術表演和學生片段寫作,圓滿達到教學目標。另外,作文修改講評不是第一課時重點,因為,第二課時有陳老師,做專題點評。通過本課的教學最大的感受,就是適合你的,適合你學生的就是最好的。一句話:“刪繁就簡二月花”。
(二) 激勵 欣賞
5月25日,我在五(1)班上了一節作文評講課,本次評講課主要以欣賞學生的精彩片斷以及總結寫法為主,作文教學中,我得到如下幾點啟發。
1.在欣賞中發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這節作文課我設計了五個板塊,分別是:“榜上有名”、“閃亮題目”、“精彩片斷”、“佳作亮相”、“自改作文”。在每一個板塊評講中,我都進行了加分獎勵。其中還特別表揚了平時寫作很一般的薛石健同學。我在大屏幕相機出示了本次作文能榜上有名的同學名單,本次作文評獎勵的面很廣,學生興趣很高,一個個眼睛都睜得大大的,在表揚榜上找自己的名字。的確如此,老師對學生的作文要多鼓勵,多表揚,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進步,哪怕只是偶然的成功,都能夠增強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這就是欣賞評價帶來的'效果。
2. 從欣賞作文的每個角度進行欣賞。如:欣賞自擬題目,欣賞作文的開頭,欣賞作文的細節、欣賞作文的結尾,欣賞一篇完整的作文。這許多的欣賞讓學生感到快感,在教學中,我大加夸獎,學生會知道,噢,原來這樣寫就好。在我的語言指示下,學生會逐漸明白到掌握寫法方法,通過欣賞讓學生懂得今天織朵花上去,明天加片綠葉子,等數年過去,便會有華美的錦緞。
3.激勵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課堂中我大量使用激勵語。讓學生在充滿激勵的氛圍下成長,學生會不斷進取。
4.這堂課不僅僅是作文欣賞課,也是一堂作文方法總結指導課。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浸透了寫作的技巧方法。如題目:要求閃亮,有創意。開頭:要運用排比+點題,引入+點題。中間要抓細節描寫,結尾:可用贊美+點題,收獲+點題。這些方法和技巧都在板書里。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的作用。
5.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構合理,層次分明。一開始就以總結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表揚,緊緊吸引學生。接下來還有巧妙的設計,它不僅有讀的體會感悟訓練,更有具體的寫作指導,欣賞有層次,步步落實,體現了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做法。
這堂作文欣賞課使師生在欣賞中有所感悟,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在不斷超越自我。
當然,在這節作文課中也有一些遺憾,主要表現在:
1.由于電腦的故障導致上課時間的拖延。
2.個別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佳,課堂上說得不夠流暢,講得不夠細。特別是欣賞佳作時,學生品得不夠精,不夠深,這可能是平時訓練不夠到位。
《神奇的莫比烏斯圈》教學建議
一、適用年級:3-6年級通用。也可與相關的“蘇版、人版”單元作文有聯系的結合。轉化為單元作文。
二、要提前做好材料,可邀請一名學生當助手,環節要緊扣,步步到位。
三、可分組進行,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思索,去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感悟。
五、作文指導課,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作文開頭、中間細節描寫、結尾等方法的指導。
六、在寫作指導中,參與的同學,可以是真實的名字,也可以以“卡通、綽號”身份出現。學生可能更感興趣。
七、第二課時,欣賞的要有選則,選2-3個典型欣賞。重點要放在“全篇”的修改、用符號修改、賞識、和建議上。
八、欣賞時要適當設置懸念,如猜猜是誰的佳作。同時要注意分類、點對點的精妙點評。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反思第 3 篇教學目標: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設計
1、方形紙條制成一個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在動手操作中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2、經歷動手操作,主動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數學”的過程,探索莫比烏斯帶的神奇特征。
3、通過猜測到驗證這種數學活動,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拓展數學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經歷動手操作,主動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數學”的過程,探索莫比烏斯帶的神奇特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故事《聰明的執事官》:據說有一個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實農民的東西,并被當場捕獲,將小偷送到縣衙,縣官發現小偷正是自己的兒子。于是在一張紙條的正面寫上:小偷應當放掉,而在紙的反面寫了:農民應當關押。縣官將紙條交給執事官由他去辦理。執事官不想誤判此案,又不敢得罪縣官。聰明的執事官將紙條做了點手腳。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據縣太爺的命令放掉農民,關押小偷。縣官聽了大怒,責問執事官。執事官將紙條捏在手上給縣官看,仔細觀看字跡,也沒有涂改,縣官不知其中奧秘,只好自認倒霉。這位聰明的執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讓小偷得到懲罰呢?這張小小的紙條里到底隱藏著什么奧秘大家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張小小的紙條,學完這節課大家就會明白了。
二、 認識莫比烏斯帶
1、螞蟻吃面包屑
學生動手做一個普通的紙環,紙環內側有一點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螞蟻。如果不讓螞蟻爬過紙環的邊緣,它能吃到面包屑嗎?
2、認識莫比烏斯帶
(1)莫比烏斯帶的由來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后,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即雙側曲面),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兩個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即單側曲面),一只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
(2)學生動手做莫比烏斯帶
這個紙帶到底怎么做的呢?將長方形紙條的一端翻轉180度,再把它用雙面膠把兩端粘起來。這樣就成了一個怪怪的圈。師演示完后再帶著學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紙環上作個標記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螞蟻從A點出發能吃到面包屑嗎?
學生用色筆從A點開始畫,直到又回到A點。這就是莫比烏斯帶神奇的地方。
3、分別在做好的普通紙環和“神奇的紙環”上各取一點。用色筆涂色,不能翻過邊緣一直涂下去,你發現了什么?
普通紙環上的顏色總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紙環”上正反兩面都涂上了顏色,說明這個帶子已經變成了只有一個面的帶子。
三、剪“神奇的紙環”
1、導入語:剛才我們通過探究,發現了“神奇的紙環”由兩個面變成了一個面,下面,我們一起繼續探究“神奇的紙環”的奧秘。
2、請同學們再取兩張長方形紙條,在每張長方形紙條的`中間畫一條線,再分別做一個普通紙環和一個“神奇的紙環”。
3、問:用剪刀沿紙條上的線剪開,你覺得會變成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4、請同學們動手剪一剪。
5、匯報結果。
(1)發現普通圓環剪開后變成了兩個。
(2)“神奇的紙環”剪開后還是一個紙環,只是變大變細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6、同學們,這條“神奇的紙環”還有很多神奇之處,你們想知道嗎?引導學生把紙條平均分成三份、四份做成“神奇的紙環”,再沿線剪開,看看有什么發現?
平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紙環”沿線剪開后變成一個大圈套著一個小圈;平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紙環”沿線剪開后變成一個大圈套著兩個小圈。
四、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師小結:這莫比烏斯帶不僅好玩、有趣,而且還被應用到生活中的許多地方,讓我們跟隨“莫比烏斯帶”一起走進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課前故事的謎底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那個執事官是用什么辦法既救了農民又懲治了小偷嗎?引導學生回答:聰明的執事官將紙條扭了180度,做成“莫比烏斯帶”,從“應當”讀起,原話就變成了“應當放掉農民,應當關押小偷。”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反思第 4 篇我執教《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是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后面的一節活動課。從整節課來看,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動手做數學,做中學數學”的過程當中,感受到了烏斯帶無窮的魅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是激發探究的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創設了一個小青蛇與小花沿著紙圈爬行的情境,講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新知,關注學生體驗
把普通的四條邊,兩個面的長方形紙條變成兩條邊,兩個面的紙圈,再變成只有一條邊,一個面的莫比烏斯帶。在學生學做莫比烏斯帶的過程當中,培養了每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動手探索莫比烏斯帶的神奇特點時,我堅持讓學生先想一想,猜一猜,剪完以后得出結論。得出結論以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會是這樣的?這樣就不只讓學生動手做了,還讓學生動腦去想,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意識和勤于思考的習慣。
三、聯系生活實際,學有價值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對于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是采用欣賞的形式出現的。有學生們熟悉的打印機和過山車,還有一些不太常見的藝術品等等。學生們真正的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是有用的。還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大膽想一想自己能應用莫比烏斯的原理發明創造一些什么事物,引發學生的思考。盡管課上學生沒有想出自己要發明的事物,但是相信我已經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思考的種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