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7
這是等式的性質教學后記,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節課重點講授了“等式的性質2”和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在教學手段上,采用的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講學兩用稿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得到聽數學的視聽享受,同時也讓學生學習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在課例安排上,采用性質、例題、練習、思考四層教育法,全方位的鞏固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一些例題或結論的變形更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聽課情況總體來說也是比較好的,這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回答問題積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且從回答的情況來看,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二、聽課注意力集中。學生聽課的表情告訴我,他們聽課的程度——認真。
然而在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復習導入時,沒有注意學生群體的參與性,沒有充分讓學生全員參與,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
(2)練習時:層次不明顯、趣味性不夠,還是與傳統的教學一樣,比較枯燥,練習時要求的單一化造成,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以上幾點,今后應該注意:
練習層次化。對練習的要求是由準確到又對又快過渡;對練習的目標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對練習的安排要由易到難綜合的三方面內容的層次要求。
教學趣味化。在教學中不斷采用新穎的活動,諸如小競賽、小游戲、小實驗等,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于蓬勃狀態,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滿足。
引導學生學習彈性化。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彈性的學習,更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教師的教學觀是否以學生的需要為著眼點。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作為一名課改老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用新的理念,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教學片斷]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一個性質,你還記得嗎?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這是等式的性質。)
2、學生猜想:
(1)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2)你準備怎樣來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
二、操作探索,發現規律
1、操作探索:
(1)讓各小組的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天平,根據要求動手擺一擺。
(2)寫一個等式,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呢?然后討論思考: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都是等式嗎?
(3)引導發現: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2、發現規律:
(1)師設疑:如果我們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呢?
(2)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角度驗證得出結論。(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時“0”除外)
(3)學生匯報驗證方法。
(4)小結:多種方法都能得出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這也是等式的一個性質。
3、想一想:剛才我們哪些猜想是正確的.,已經得到驗證?
[教學反思]
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于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
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后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發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么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說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于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扎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簡易方程這一章是本學期的重點加難點,知識大多比較抽象,不好理解,過去在解方程這一塊,依據是加減或乘除運算的關系,現在新課程要求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小學生對以天平為直觀形象載體的等式性質感到新奇、有趣,對調動孩子主動參與課堂會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我也尊重教材的安排,引入了天平,去探索等式的性質,而實物天平在課堂上用的話,一來會有誤差,二來會浪費時間,所以我選擇了借助動畫去完成教學,把天平的平衡--不平衡--又平衡的過程以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孩子們,孩子們邊觀察邊思考,整節課效果很好,把枯燥、抽象的知識借助多媒體手段解決,轉化成孩子們喜歡并樂于接受的形式,這不也正是我們“四動”課題中所倡導的么!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后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么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于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問:為什么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于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減去,為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習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里?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于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么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于為什么這里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余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節出現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于我班學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