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單劍一剪梅全套背面演示,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深深感到有幾個需要反思的問題:一是我們的詩歌鑒賞教學與高考試題脫節,也就是教學容易考試難;二是我們的課程編排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現用教材大體上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編排,忽略了詩歌本身發展的內在性;且只用寥寥數首詩歌來代替詩歌發展的某些重要階段,談不上全面性與典型性;三是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重表象輕感悟,重解釋輕鑒賞.下面通過案例來反思詩歌鑒賞教學
在讓學生鑒賞李清照《一剪梅》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從思想內容上與表達技巧兩個方面進行鑒賞.學生有的說此詩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的說是表達對已經去世的丈夫的懷念之情,有的說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準確把握住:這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學生對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對李清照詩歌創作的特點知之甚少.
經過調查,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們只在初中學過李清照的一首詩歌,即詩人的早期的一首小令《如夢令》,而初中對詩歌的要求僅限于背誦與默寫上,老師與學生對詩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紹與了解.而高中課本對詩人根本沒有涉及, 雖然李清照是詩歌史上,尤其是宋詞史上不可忽略的有著卓越成就的代表詩人.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教材在編排上的遺憾. 于是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體會她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作品的風格.學生們通過查找資料等多種途徑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優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寫一些閨中情思,少女情懷,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離情別緒.她的晚年經歷了喪國失家夫亡金石喪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現出另一種風格.
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所以當我再次展示出詩人的《如夢令》和《聲聲慢》,并問道:"大家根據我們現有的認識,判斷一下這兩首詞屬于前期還是后期的作品 " 試圖引導學生思考,激活思維,引起一場熱烈辯論,掀起該課的第一個高潮.通過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李清照的前期詞作風格可以概括為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后期詞作的風格可以用凄清哀婉,憂憤深沉,蒼涼悲楚來形容,體現了濃郁的婉約風格.
之后,我讓學生欣賞詩人的《漁家傲》并就此體會詩歌的意境,這樣掀起了該課討論的第二個高潮.有的同學說從詞里"夢魂歸帝所"的幻想和"路長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無家可歸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詩歌的意境是凄涼憂傷的.有的同學說詩中描寫了夢境,描寫了與天帝的對話,體現的是一種少女的浪漫的情懷,并以此認定這是詩人早期的作品.盡管學生討論的熱烈,有自己的見解.
但是,對詩歌意境的把握還不夠準確,不能從具體的詩歌中把握詩歌刻畫的藝術形象, 判斷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針對此種情況,老師設計了三個問題:1,該詩的內容是什么 2,詩歌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3,前兩句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通過我的引導,學生的討論,明確了幾點:1,全詞寫的都是夢境:上片寫詞人飛上了天,天帝很關心她,"殷勤我歸何處",即問她要到哪里去,歸宿是什么下片寫她對天帝的回答."我報"即我回答說,"路長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憂傷.
她不滿于"學詩漫有驚人句",而要乘長風,展鴻圖,飛往仙島("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這首詞主要刻畫了不滿現狀,追求理想的詩人自我形象.
3,開頭兩句描寫拂曉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濤翻滾,曉霧彌漫,銀河轉動,那里仿佛有無數風帆在飛舞.這完全是夢中的景象,它渲染夢境,襯托出詞人對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這樣,明確了:該詩一反詩人婉約的風格,具有闊大,奔放而豪邁的意境.詞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頓挫,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于使這首《漁家傲》成為《漱玉集》中獨具特色的詞篇.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飄零水自流”說起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于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后,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打開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占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于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于“飄零”,更在于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發。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愿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
賞析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對《一剪梅》的課型定位,我把它定為一堂閱讀欣賞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都是語文課應該關注的。以往我們很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才,但這堂課我想提高的是學生的鑒賞能力。這堂課的得與失:
得:
1.既然是一堂閱讀欣賞課,就要讓聲音來充實整個課堂,因此在導入時用歌曲讓學生品讀。學生在聽唱聲中走入了這堂課,,整堂課使學生耳目一新,激發了其對課堂的愛好。
2.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路。
3.教會學生鑒賞并讓他們自己動腦思考,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失:
學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積累不夠,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鑒賞不能深入。
與《孤雁兒》的比較閱讀,難度大了些,學生不能深入理解。
反思三:一剪梅教學反思
優點:
1、導課利用《月滿西樓》歌曲,營造詩詞氣氛,從感性上讓學生走進課文,學習情境創設達到預期的目標。
2、利用網絡讓學生查找關于作者的生平等情況,通過檢測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促使學生二次走進課文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情景描述是本節課的亮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依據原文將一幅幅畫面連貫起來,再用精彩的語言復述,達到了對文章的二次創作,在這一個環節學生的激情被有效的調動起來,很多學生都寫出了優美的欣賞文段。
3、在整個課堂中,我始終以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4、對學生的評價基本能從理的角度出發,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所在。
不足:
1、對時間的安排不夠合理,意象品讀拓展不足,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夠深刻。
2、教師受教學設計的限制,把本該拓展的話題沒能深入下去,失去了教學良機。
3、對學情把握不夠準確,不該講的知識點占去的時間有點多,如作者的生平,學生已在課外作了全面地了解,教師加以梳理指導就行。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詞作,詞中寫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傷而又有一種淡淡的甜甜的喜悅。這首詞教學,讀懂大意和背誦難度并不大,難在如何讀出詞的情感之美。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可以設置情境,在情境中體味。
【教學目標】詞中情感之美。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閱讀李清照《如夢令》《聲聲慢》等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回顧學生閱讀情況:抽學生背誦《如夢令》;學生集體背誦《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設疑問:兩首詞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書香門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滿 父母呵護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滿希望 充滿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從如下幾首詩詞中就可以看出來: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貴夫人形象慵懶哀傷而不絕望有一種甜蜜的感覺。如《如夢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經濟困頓 顛沛流離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氣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艱難苦恨的老婦人形象這一點可以從她后期的作品《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看出來:
如“尋尋覓覓”好像總在尋找卻總是找不到,可是還是要尋找,成天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間,“冷冷清清”在尋找中失望而倍感凄涼,后面“梧桐更兼細雨”部分,完全呈現出心境悲涼難耐寂寞。讀過這些,眼前自然會出現滿臉滄桑、皮膚泥黑的老婦人形象。
四、結合上面講述,板書
前期:生活優裕 貴婦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處境艱難 老婦人形象 哀傷而絕望
五、有了上述這些認識,我們再來學習《一剪梅》
1.學生齊聲誦讀這首詞并告訴學生體會詞中感情。
2.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鼓勵學生奇思怪想。
3.師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圍繞著人物活動,寫了幾個不同的情景,可以這樣來歸納:①玉簟秋寒②獨上蘭舟③月滿西樓④庭院清影
4.讀詩歌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同學們能不能選取某個情景,來豐富來充實,在豐富充實中來品味思想感情。
5.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課堂時間要讓學生活動開來。)
六、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詞人閑來心緒不寧,于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不知道為什么,她心里清楚為什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②獨上蘭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在呢?自己孤獨一人! 一個“獨”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嘯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松的感覺會從她內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棱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③月滿西樓
回家后,她躺在錦羅帳里,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她還是難以入夢,眼前總是浮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干脆起來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涼的月色灑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隨著圓月遠去:他在哪?過得怎樣?什么時候回家呢?種種牽掛都涌上了心頭,“為什么不寫信告訴我一聲呢,好狠心的人啊!” 埋怨,責備,再是狠狠地痛罵,但這樣生氣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過盡千雁皆不是,斜暉脈脈風悠悠”。失望之中,她想“這個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著他呢。”
通過這種聯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出來。從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盡管夜已經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么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總結:經過想象聯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切都有,這些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并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教學反思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于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后,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打開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占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于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于“飄零”,更在于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 “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發。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愿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