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書憤教案人教版高一還是高二,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目標: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1186
年),此時陸游已
61
歲,在山陰閑居了
6
年,
“
掃胡塵
”“
靖國難
”
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三、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四.鑒賞品味詩歌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
“
那知
”
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
“
艱
”
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
“
憤
”
的根源.下句一個
“
氣如山
”
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連用六個名詞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斗情景.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寫出了詩人
青壯年時期戰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斗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首聯點題,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連用六個名詞,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頷聯: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
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句中的
“
空自許
”
和
“
已先斑
”
形成鮮明對比.一個
“
空
”
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
“
已
”
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頸聯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
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
千載誰堪伯仲間
”
,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如何理解
“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
“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
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五、藝術特色
1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
“
北望中原氣如山
”
,用有形的
“
山
”
來形容無形的
“
氣
”
,突出
“
氣
”
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
“
塞上長城
”
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
“
鏡中衰鬢
”
寫現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2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衛邊的愛國將士,是對
“
氣如山
”
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斗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3
、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史
•
檀道濟傳》宋文帝要殺名將檀道濟,檀大怒道:
“
乃壞汝萬里長城!
”
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杜甫
“
勛業頻看鏡
”
杜甫曾用工業未就而攬鏡自照.作者在這里表現了一種不甘老而無功,卻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自從我校實行“1+1+4悅動課堂”以來,陳慧老師的一節《書憤》成為語文“悅動課堂”的一道亮麗風景,尤其是我們高二在詩歌鑒賞閱讀中又總結出一套規律: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議探幽、以練提能。逐漸實現了同類課堂的優化處理和舉一反三。一堂課聽下來,幾多收獲,些許遺憾,一并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以情激趣,明確目標;以疑促思,以議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師總結;拓展提升以練提能”教學四環節,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二)導語設計匠心獨運,平中見奇。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七律,陳慧老師適時地打出“他有一顆火熱赤誠的愛國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統一,但終了只落得黯然神傷;他曾有過美麗的愛情,但最終將愛情的玫瑰丟落風中” 這句精妙的話讓學生們猜猜看“他是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解釋題目,提綱挈領。
解題時陳慧老師緊扣題目“書憤”,讓學生作出解釋并理解題意后,提綱挈領地拋出問題——這首詩題目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憤” ? ——造成詩人“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書憤?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以疑促思,以議探幽,合作交流”的環節中來。三個問題,集中體現了高考中“詩歌鑒賞”的考點。
(四)教學資源的適時引入,提升了資源的價值。
關于詩人的介紹,陳慧老師以幽默的語言介紹陸游生平: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之后引出本詩的寫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讓學生對“文以載道”的觀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認識,為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礎。
(五)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在“成果展示,教師總結”這一環節,陳慧老師將古詩鑒賞思路整理為:
1、知人論世
2、解題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于學生在以后的詩歌鑒賞中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至于無章可循。
二、本節課的些許遺憾
(一)、課外拓展部分應多給學生一些字詞的補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點一個問題(問題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辭等)即可。(陳慧老師在全校公開課時,這點處理的非常好)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應多加引導。如果在賞析文本時讓學生自主思考后進行小組交流,互作補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鑒賞進行全班交流,定會有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分享的喜悅、合作的樂趣。
有人說,語文是一種素養,一種境界,又有人說,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些都是我喜歡的話,就把它們作為這次反思的結束語吧!
教學目的:《書憤》 教案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指導。
導入: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終生以抗金報國為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二、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為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范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詩歌鑒賞:
解題:書:書寫。憤:憤懣,悲憤,郁憤。
1.學生逐句理解,教師小結。
⑴首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⑵頷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詩人用“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這兩次勝利的戰斗,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
提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他詩句嗎?
明確:白描手法,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具體分析講解“憤”作為一種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寫出來,必須使之形象化。詩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將“憤情”加以物化。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它是極具邊塞地區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么關聯,實際有著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⑶頸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長城”,點明詩人之志。“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⑷尾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后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2.書憤之“書”:
首聯——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頷聯——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頸聯——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尾聯——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愿
3.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確: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為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拓展閱讀.《臨安春雨初霽》,學生談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七、作業。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是梁啟超《讀陸放翁集》對陸游的高度評價,其詩歌名句有: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還須待闔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南宋的愛國詩詞,寫一段獨具個性的鑒賞文字,200個字以上。
我對《書憤》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自覺引領下,知難而上,勇于求索。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貫徹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基本實現了古詩教學的三大突破:
一、主題凝聚、資源整合,實現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首先表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體現了“主題式”教學的特點。古詩《書憤》是作者表現自己“收復失地,抗金救國”偉大志向,而壯志難酬的詩。在學習詩歌時,首先注意讓學生借助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賞析詩歌的手段之一“知人論世”的方法,來對詩歌進行初步賞析,目的讓學生在讀與感悟中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心。通過對“知人論世”階段的介紹,學生了解到陸游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抒發愛國情懷的。在課結尾的時候重點講述文章要表現的詩人之“憤”,進一步使“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主題得以彰顯。學生也從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進而認識了詩人的偉大人格。
其次縱觀教案全程,拋棄傳統的“逐環教學”(即解題開始、正音跟上、疏通為主、背誦斷后)模式,大膽采用詩歌的“基調—格律—感情”的教學思路,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審美嗅覺,幫助學生洞悉了這首古詩所寫之景與所言之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通過景和事要的表現詩人的志向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更要凸顯在悲憤之余,詩人仍不改志向,一心要“收復漢室,抗金就國”的偉大志愿。于是,以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懷為主題,將三維目標和古詩內容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由事入景”、“由景入情”。先欣賞頷聯所描寫征伐之事,再講述這句話不僅敘事,也在寫景,然后告訴學生這樣的大好河山卻因為南宋統治者的不思北伐,最終落入金人手中的結果。詩人無比悲憤,抓住一個“空”字,引入到抒發作者情感的后兩句學習中。在教學中,以讀為主,積淀語感。同時滲透情感目標的引領,由最初的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到認識愛國之心至死不渝的作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收復漢室,抗金就國”的偉大志愿是一種學生難以理解透徹的觀點,所以學生們很難把握也很難和題目里的“憤”聯系起來,于是我開始引導他們詩人生活的.現實時代,并結合“知人論世”的方法加以理解詩意。由此才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這樣方能融會貫通,終生受益。
三、自己在在發揮教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方面能夠較好把握。
我認為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起導向作用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他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你的語言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染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碟,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進能出,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見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