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簡述中庸中的教育過程,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1、介紹《中庸》的整體精神和文體的框架結構。
2、學生自我瀏覽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學目標】
1、了解 《中庸》的相關資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義。
2、通過學生自我瀏覽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感知《中庸》的含義。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齊背《大學》,引入學習《中庸》。
二、用相關資料《中庸》進行簡要的介紹
1、相關的文學知識
古代教育理論專著----《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庸》的寫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經典名句的含義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
重點:理解里面的經典名句
難點: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
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2、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課內閱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四、拓展討論:
什么是"中庸"精神實質?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學完本課,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認為“中庸之道”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參考: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會規則(原意還應該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則)之道.
儒家哲學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在我看來,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體的思想是: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它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尊重知識。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則
(1)慎獨自修(2)忠恕寬容(3)至誠盡性,請圍繞其中一點談自己的理解。
六、知識延伸: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自然形成的稟賦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廣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譯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隨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譯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這些道理,有的人通過后天學習知道了這些道理,有的人則是遇到困惑之后,經過磨難才知道了這些道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最終了解這些道理的結果是一樣的。
6、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教學目標: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花兒因為小草的襯托而格外鮮艷,鳥兒因為天空的廣闊而顯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為星光閃爍而光彩奪目。(摘自學生作文)
2、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才能在山水相依時展現出如詩般的永恒;花的艷麗,蝶的活潑,才能在蝶和花相擁時迸放出一瞬間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舉杯邀明月”中才能將那灑脫盡情揮灑。
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為萬物之間有 存在。(和諧)不僅是自然之間需要和諧,而且作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諧。
二、釋和諧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明確有關“和”的段落。
學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請一個學生讀第五則及其譯文
【原文】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點撥要注意的字詞:斯:這。 由:遵循。 之:它,代詞,指和諧的原則。節:節制。
3、思考:請同學們據此寫下一段文字評論“和諧”。
明確:
需要理解兩層含義:禮要達到的目的是和諧,“和為貴”之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不可為和諧而和諧,這種“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需要禮加以節制。(舉例:孔子的那個時代禮崩樂壞,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如果大家只是為了表面上社會的和諧而縱容這種現象,那么結果可想而知。同樣的,對于我們同學來說,比如,有個學生抄作業,其他學生為了一時的朋友情深,維持著這種不正常的和諧,而縱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這個人。因為這種做法是不合禮的。)
4、請學生讀第六則以及譯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5、思考:區別“和”與“同”的意義。并聯系建設和諧社會的實際談談這句話的啟示。
明確:
和:對立中的統一。
同:無差別的同一。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們通過交流,能夠“求同存異”,達到和諧的效果;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舉例:拉鏈原理)
三、“因中致和” 的理論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調設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鹽梅,以烹魚肉,嬋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
一、導入
情景設置:
1、 名牌包:好看,價格貴;普通包:不好看,但價格便宜。怎么辦?——在價格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買相對有檔次的較好看的包。(這是一種折衷、調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統一)
2、 縣官老爺斷案:有一個賊偷了人家的錢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門。見了縣官老爺賊不服氣的說:“是這個人把錢袋拿在手里,還晃來晃去,發出些叮叮當當的聲音。我偷錢完全是他誘惑的。”縣官老爺一時沒了主意,想想賊說得也有道理,于是判處兩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為何兩者都是走中間路線,卻有錯有對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給了我們怎樣一個標準。
二、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概括每一則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何謂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謂中庸
1、過猶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
2、探討: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義?
(二)、中庸的原則
1、4.10則: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
1.12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
說明“中庸”是以人道主義和社會公正為原則的,是具有是非標準的一種道德。
表現:13.24則、17.13則——君子與鄉原的區別
2、探討:在17.13則中孔子批評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則中孔子又批判了“稱人之惡者”、“居下流而訕上者”、“勇而無禮者”、“果敢而窒者”、“徼以為知者”、“不孫以為勇者”、“訐以為直者”,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說過:“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執兩用中,實行穩健主張的積極的調和論)
(三)、實踐中庸——寬容包納,和而不同
13.21則: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13.23則:和而不同
四、延伸
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無貧、忠恕之道、文質關系、周而不比、群而不黨、以直報怨、事君數,斯辱矣、求也退,故進之等
五、拓展
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