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案幾年級,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難點】品味關鍵語句,把握深邃思想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一文,不禁讓人想起老子對于“水”這一事物的闡述。世間至柔之物,亦是世間至堅之物。帕斯卡爾提到的“葦草”也是如此。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二、作家作品。
帕斯卡爾(Blaise cal,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思想家。他對于近代初期的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在科學與人文思想方面的不朽成就值得后世之人景仰。
A.提出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及三角形;
B.提出物理學上的的帕斯卡爾定理;
C.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D.發明了水銀氣壓計;
E.是概率的創立人之一;
F.《思想錄》是其生前尚未完成的手稿,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理論。
三、課文解析。
1.學生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大意;
2.探究問題(學生探討并回答):
(1)在課文中,帕斯卡爾把人比作“一根會思想的葦草”。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葦草”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明確:葦草:渺小、脆弱(“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2) 緊接著,作者為什么說到“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呢?
教學目標
1.把握文化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2.(教學重點)第一篇,指導學生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感悟作者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共同提高。從而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2學情分析
1. 雖然每篇課文不長,但畢竟是三篇,短短四十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進行大膽取舍:后兩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第一篇作為重點,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交流。
2.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習文化論著類課文,要注意“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因此,后兩篇主要是指導閱讀的途徑和方法,指導學生找到作者的觀點和用來支撐觀點的材料。(但問題的設置必須簡單明白化)對第一篇,不但要做到以上這點,還要指導學生進行交流探究以及課外拓展,與同學交流。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篇,指導學生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感悟作者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共同提高。從而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4教學過程 4.1評論(0)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兒時的記憶:
上小學一年級前的一個晚上,母親抱著我,靜靜地坐在火塘邊,冥冥之中,我聽到母親說:“娃兒啊,你莫要走!”我感覺到我的身體飄起來,我是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呢?我迷迷糊糊的在心里反復地問自己。長大后,母親告訴我,那次我發高燒,昏迷了一天一夜。當時,我很害怕。因為,我還沒和村里伙伴玩夠;因為,我還等著玩父親正在給我制作的木手槍,因為,我還等著明天第一次跨進村里的學堂。
我當時還不懂生命的含義,但當我抽到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這篇文章后,我連讀了八遍,終于懂得生命是一個過程,終于懂得我今后要怎樣熱愛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一起走進蒙田的《熱愛生命》!
二、研讀與探究
《熱愛生命》
1.快速閱讀第一段,動筆劃出能表明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的句子。除了寫自己外,作者還寫了什么人?
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熱愛生命最好的方式是熱愛生活。
哲人
把自己和“哲人”對待生活的理解和態度進行對比。
2.從作者把自己和“哲人”對待生活的理解和態度的對比中,你覺得是否熱愛生命,取決于什么?
取決于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
3.第二段中“糊涂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糊涂人”指上文中的“哲人”或“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的人。
承上啟下
4.作者怕不怕死?哪句話最能體現這種對待“死”態度?
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5.為什么作者隨時準備告別人生,而毫不惋惜?
——生之本質在于死。
——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關心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即使到老也如此。
6.拓展:
人在追求自己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
屈原自沉汨羅江
蘇格拉底飲鴆而死
譚嗣同上斷頭臺
陳鐵軍:“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我們結婚的禮炮吧!”——《刑場上的婚禮》
7. 感悟思考
對于一篇文章我們要讀懂作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讀出自己的感悟,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請同學們用一兩句話寫下對生活或生命的感悟,和同學交流一下。
聯系我母親去世時我把母親抱在懷里的情景,以及兒時的記憶,朗讀我為母親寫下的話:
憂傷的母親
親愛的媽媽,不要憂傷,不要牽掛,靜靜地走吧!
今天,我把您抱在懷里,就像當年您把我抱在懷里一樣。這么多年,一年才回家看望您一次,是娃兒不孝。想起小時候,您允許我在泥地里翻爬滾打,奶奶看了很生氣,您卻說,不經過泥地里翻爬滾打的娃兒,永遠長不大。我終于明白,當年您把我抱在懷里時,您的心,一定在滴血!您通往天堂的路,一定會平坦,因為您把一生的愛無條件地給了您的娃兒。祝您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親愛的媽媽,不要憂傷,不要牽掛,安靜地走吧!
8.結束語
熱愛生命就要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就要學會愛他人,愛他人就先要學會愛自己的親人。
閱讀可以明理,真心希望同學們能夠多閱讀,從而學會關心自己的親人,進而關心身邊的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小組合作
快速閱讀課文,你覺得第二段與其他四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統領與被統領(觀點與支撐材料)
思
想 1.人沒有思想,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
形
成 2.人的生命很脆弱,但仍比致他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卻一無所知。(即人有思想)
人
的 3.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偉 4.由于能思想,人囊括宇宙。
大
《信條》
1.快速閱讀課文開頭,你覺得作者最關心的事是什么?(請聯系后文列舉出來的信條)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
2.這句話和后面列舉出的信條是什么關系?
統領(觀點與支撐材料)
3.在所有的信條中,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哪條?為什么?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
作者第二次提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團結,要互相關愛,要有集體精神。
三、結束語: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人生信條,還要學會積極思想,從而使我們的人生不要留下遺憾!
教學活動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兒時的記憶:
上小學一年級前的一個晚上,母親抱著我,靜靜地坐在火塘邊,冥冥之中,我聽到母親說:“娃兒啊,你莫要走!”我感覺到我的身體飄起來,我是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呢?我迷迷糊糊的在心里反復地問自己。長大后,母親告訴我,那次我發高燒,昏迷了一天一夜。當時,我很害怕。因為,我還沒和村里伙伴玩夠;因為,我還等著玩父親正在給我制作的木手槍,因為,我還等著明天第一次跨進村里的學堂。
我當時還不懂生命的含義,但當我抽到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這篇文章后,我連讀了八遍,終于懂得生命是一個過程,終于懂得我今后要怎樣熱愛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一起走進蒙田的《熱愛生命》!
二、研讀與探究
《熱愛生命》
1.快速閱讀第一段,動筆劃出能表明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的句子。除了寫自己外,作者還寫了什么人?
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熱愛生命最好的方式是熱愛生活。
哲人
把自己和“哲人”對待生活的理解和態度進行對比。
2.從作者把自己和“哲人”對待生活的理解和態度的對比中,你覺得是否熱愛生命,取決于什么?
取決于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
3.第二段中“糊涂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糊涂人”指上文中的“哲人”或“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的人。
承上啟下
4.作者怕不怕死?哪句話最能體現這種對待“死”態度?
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5.為什么作者隨時準備告別人生,而毫不惋惜?
——生之本質在于死。
——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關心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即使到老也如此。
6.拓展:
人在追求自己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
屈原自沉汨羅江
蘇格拉底飲鴆而死
譚嗣同上斷頭臺
陳鐵軍:“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我們結婚的禮炮吧!”——《刑場上的婚禮》
7. 感悟思考
對于一篇文章我們要讀懂作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讀出自己的感悟,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請同學們用一兩句話寫下對生活或生命的感悟,和同學交流一下。
聯系我母親去世時我把母親抱在懷里的情景,以及兒時的記憶,朗讀我為母親寫下的話:
憂傷的母親
親愛的媽媽,不要憂傷,不要牽掛,靜靜地走吧!
今天,我把您抱在懷里,就像當年您把我抱在懷里一樣。這么多年,一年才回家看望您一次,是娃兒不孝。想起小時候,您允許我在泥地里翻爬滾打,奶奶看了很生氣,您卻說,不經過泥地里翻爬滾打的娃兒,永遠長不大。我終于明白,當年您把我抱在懷里時,您的心,一定在滴血!您通往天堂的路,一定會平坦,因為您把一生的愛無條件地給了您的娃兒。祝您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親愛的媽媽,不要憂傷,不要牽掛,安靜地走吧!
8.結束語
熱愛生命就要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就要學會愛他人,愛他人就先要學會愛自己的親人。
閱讀可以明理,真心希望同學們能夠多閱讀,從而學會關心自己的親人,進而關心身邊的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小組合作
快速閱讀課文,你覺得第二段與其他四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統領與被統領(觀點與支撐材料)
思
想 1.人沒有思想,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
形
成 2.人的生命很脆弱,但仍比致他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卻一無所知。(即人有思想)
人
的 3.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偉 4.由于能思想,人囊括宇宙。
大
《信條》
1.快速閱讀課文開頭,你覺得作者最關心的事是什么?(請聯系后文列舉出來的信條)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
2.這句話和后面列舉出的信條是什么關系?
統領(觀點與支撐材料)
3.在所有的信條中,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哪條?為什么?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
作者第二次提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團結,要互相關愛,要有集體精神。
三、結束語: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人生信條,還要學會積極思想,從而使我們的人生不要留下遺憾!
教學活動 張衛華評論
優點:
學情分析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緊緊把握學習文化論著類課文兩個基本點,一是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二是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基于對文本特點和教材內容的準確把握,授課者用自己兒時對生命的記憶導入,并與后文《憂傷的母親》呼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本課涉及三篇文化論著,授課者把指導的重點放在第一篇《熱愛生命》,通過關鍵材料“我”和哲人的對比感悟人生的意義取決于是否熱愛生命的理念,讓學生獲取閱讀文化論著的方法和途徑,內容選擇性強,有學習模式的生成與示范。
三維目標:
語文課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優秀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抓關鍵詞,并分析關鍵詞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內涵,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圍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的人文話題,通過品讀、討論、探究,引導學生理解文本,
并能演繹自己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人生價值觀:
提高學生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認識,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及難點:
通過關鍵詞的分析、重要語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讀,來領會文章的旨意
教學方法:品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時常仰望著星空,思索著“人是什么”。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曾經面對著他的門徒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人就是沒有羽毛、兩條腿直立的動物。”于是門徒中就有反對者抓了一只公雞,把羽毛全部拔光,拎著公雞來到柏拉圖面前質問說:“這就是老師所說的人嗎?”面對著學生的質問,柏拉圖一時無言以對,面紅耳赤。
柏拉圖當時只是從外部特征來定義人,顯得過于表面化,是錯誤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爾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葦草,今天我們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討,去感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學生標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語句。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讀后老師進行點評。
然后,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有疑問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題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是一個奇特而富有詩意的比喻句。題目概括了人什么特點?怎么理解。
這個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葦草”,為什么把人比作葦草呢?本體和喻體具有相似點,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詞“葦草”前面加了一個定語“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葦草,而是能思想的葦草,強調能思想的特點。
作者發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和遭遇有關。一方面,帕斯卡爾一生體弱多病,始終被病魔折磨著,39歲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說帕斯卡爾在肉體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強大的。
四、品讀重要文段
(過渡:剛才我們初步分析了題目,請問,題目是從哪一段哪一句中摘選出來的?——第三段第一句——請學生讀):
(一)品讀第三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點,然后分析人能思想的特點)
1、對,就是這一句:“人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脆弱的東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過渡語:我出示的句子和課文中有沒有區別?少了哪幾個字?我們在分析文本時,要學會抓關鍵詞和關鍵句——你先說說,“只不過”“最”有什么作用?)
(明確)不行。“只不過”“最”這些修飾語突出了人的脆弱。
追問A:本段中還有哪一句寫人的脆弱?請讀一讀:“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追問B:“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應該重讀哪個詞語?
(明確)應該重讀“足以”,突出極微小的東西也能致人于死地,加強了語氣。
2、(過渡語:那么,要“但”又有什么用呢?)
“但”字是表轉折的關聯詞,表示重心在后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點。
3、人“能思想”的特點,在本段中是怎樣表達的?(本段中哪句話體現了人“能思想的特點”?)
(明確)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4、小結這段的思路:這段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句是主干句,點出人的兩個特點,脆弱和能思想。然后,后面就圍繞這兩個特點展開,闡釋這兩個特點,典型的總分結構。
(過渡:剛才,我們認識了人能思想的特點,那么“能思想”對人有什么重要意義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練、高度概括的話,是一個獨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二)品讀第二段: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點后,進一步分析思想對人的重要意義)
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偉大”?能不能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分組探討,互相交流)
學情分析:學生不理解的主要是人為什么因思想而偉大,應幫助學生理解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超越自然,超越宇宙。因而能駕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顯示出人的偉大,人的偉大來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然后,老師列舉兩個典型的例子并解讀:
解讀:孔子: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一位先人我們是絕對不能遺忘,他就是孔子。孔子雖然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引領著我們從公元前,走到公元后,它的思想光芒照徹了整個世界,為后人景仰。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儒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金:特別提出的是霍金,英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是“宇宙之王”。但是,他在21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肌肉萎縮癥,在輪椅上坐了將近50年,后來病情發展到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動彈,但仍然創作出了偉大的著作——《時間簡史》。可以說,霍金就是輪椅上巨人,他可以通過他的《時間簡史》引領著我們去穿越時空,探索世界的奧秘。雖然他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觸碰到盡在咫尺的、冰冷的控制器按鈕,但是他廣博思想卻早已延伸到遙遠的宇宙天際。
(三)品讀第四段:
(了解了思想對人的重要意義后,進一步分析人應該怎么樣)
1、給第四段填空: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________它________ 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________ ,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明確)正是由于,而不是由于,因此。
2、根據你填的關聯詞,你覺得作者想強調哪一句?(或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解讀:“道德”是每個人、每個生命個體必修遵循的準則和規范。人區別于宇宙萬物的根本特點就是能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里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如果不努力地好好思想,就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的條件,喪失了做人的尊嚴,也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
(四)品讀第五段:
合作探究:
怎樣理解“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分組探討,互相交流)
解讀:這里實際上講的是人與宇宙的辨證關系。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墨客面對著浩瀚的宇宙,發出了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渺小的哀嘆。有詩為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一樣“我還想再活五百年”。其實,就算再活一千年,與廣袤的宇宙相比也是顯得多么地短暫渺小。也就是說,如果只是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將人和宇宙一爭高下的話,只會走進死胡同,是不會有希望的。
人的形體始終是被宇宙所吞沒,但宇宙不一定能吞沒人的思想,甚至反過來說,人的思想可以吞沒宇宙。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中說過“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陸機在《文賦》中說過“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就是說人的思想可突破空間限制,在廣闊無垠的天地間自由地、任意地馳騁。正如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過的那樣:“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這里的胸懷實際上就是一種思想的高度、廣度、寬度。我們可以把整個宇宙作為我們的思考對象,去探索去思考。
“質點”,形象地突出了人的渺小。
五、課堂小結
(過渡語:講到這里,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我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哪兩個特點?其中,突出了什么特點?第二個,能思想對人來說有什么重要意義?第三個,認識了這兩個特點后,人應該怎么樣?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這種思路來展開的。)
因此,本文內容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生理層面來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突出脆弱的特點。
第二層,因為有了思想,人變得高貴、偉大。
第三層,基于這兩點認識的基礎上,人應該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來追求尊嚴,這才是最高境界。
三層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思路清晰。
六、課堂練筆
(過渡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向人們昭示了思想的高貴和偉大,其實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事例都印證了思想的偉大,下面,我們也來寫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飽蘸人生感慨的筆墨,創作出偉大著作《紅樓夢》。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孟德斯鳩能用洞察社會的智慧,撰寫出鴻篇巨制《論法的精神》。
請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的形式寫一兩句話,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大家請看右邊的的雕像作品,它的名字是什么?羅丹的《思想者》。下面也讓我們來做一個思想者。請大家拿起我們手中的生花妙筆,也讓我們的思想自由地馳騁。
學生自由寫,互相交流,并展示成果。
七、關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過渡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其實古今中外還有很多關于“思想”名言,請大家說出幾個,我們來欣賞一下)
1、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2、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拿破侖)
3、思想的啟發使人類擺脫了奴役,進入了自由王國。(愛默生)
……
八、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思想對人的重要性。
一個如此脆弱的軀體內竟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爾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嗎?對于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沒有比這個比喻更為貼切的評述了。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過:一個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是你不能打敗他。人因為思想而偉大。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內心世界,照亮了我們前進道路。我們要像帕斯卡爾一樣勇于提高自己,勇于追求尊嚴,從而實現人的價值、實現生的價值。
教學目標:
1、了解隨筆這一文體的基本知識;
2、抓住文章關鍵語句,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
3、品味探索作者對人類以及人類思想的深邃思考。
重難點:
1、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理解隨筆的主要觀點,體會其哲理意味。
2、 難點在理解作者對于人的辯證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引發新的思考。
教學方法:點撥法、對話法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安排:
第一課時
預習要求:1、要求學生自讀文本,劃出在閱讀中感受到的有深意的句子。
一、導入新課。
在西方近代學術史上,有不少經典的思想是以隨筆的形式出現的。它不像學院派的論文一板一眼,邏輯嚴密。這種隨筆往往兼具著詩歌與哲學的特質,既有冷峻的沉思,又不乏飛騰的想象。說到哲學,大家在潛意識里一定會覺得這很深奧,玄之又玄。其實,當哲理與隨筆相結合就會醞釀出極富個性化而又意蘊深遠的句子,就如我們手中的這篇文章的題目——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二、明確學習目標。
首先,讓學生交流初讀感受。讓學生自由表達。學生可能會覺得文章談的東西很深,既有詩意,又富哲理,耐人尋味。但談的是精神、思想范疇的東西,感覺與生活有較大距離。
提問:課文的精髓都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一精辟比喻中。如果我們將這個標題作句子壓縮,即為“人是葦草”——同學對此有何看法?加上定語“能思想”后,意義有什么不同?
明確:相對于宇宙自然,人具有悲劇性,就像葦草一樣脆弱、渺小;但是,人“能思想”的屬性又表明人并不是一般的自然物。
在文章中作者揭示了人類屬性中兩個相互毛段的真理:既渺小,又高貴。通過同學們的閱讀與討論,我們需要理解的是這兩個屬性是如何互不排斥的存在于人的身上,而“思想”又是如何成就人的高貴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作者的思想就將在我們面前豁然開朗。
三、細致品讀。
1、人之渺小。
讓學生結合課文與自己的閱歷來理解作者“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的句意。
明確:其實這取決于參照物的選擇,比奔跑,人比不過獵豹;比跳躍,人比不過羚羊;比力量,人比不過棕熊;即使比生命力,人甚至連巖石下野草的種子都比不過。人類之與自然,就像螞蟻之于我們,當我們用水灌入蟻穴,在大水中掙扎的螞蟻就像在自然中掙扎的我們,逃脫不了宿命。
2、人之高貴。
提問:既然人的生命是脆弱的,那為什么我們又常說人是萬物之靈?文中哪一句話揭示了人類高貴的原因?作者又是怎樣認識這種高貴的?
一般學生會找到這樣一些句子:
①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②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③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教師總結:康德說:“自然界一切規定性取決于人的意識。”“高貴”也好,“偉大”也罷,都是人的意識,是思想的產物。人認識自身渺小,認識宇宙偉大,恰恰說明:是“能思想”的人才使“無知“的宇宙具有了意義。宇宙偉大,是依靠人的思想意識存在的;無思想意識.也就無所謂“偉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渺小的人和偉大的宇宙扯平了——正是人的思想,容納了宇宙的偉大。人之“高貴”也正體現于此。
由于這一點的理解頗為抽象,因此可在此處做適當拓展。如在討論到“人的思想囊括宇宙”時師生共同舉一些實例。如屈原《天問》涉及宇宙起源、人生位置、神話產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時空、運動、物質的認識。
3、思想之于人的意義。
提問:從剛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明確作者肯定了人類思考的巨大力量。作者是如何肯定這種意義的?大家能舉出思考形成人的偉大的實例嗎?
(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言)
教師總結:在千年之前人類就已經很重視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韓愈認為“行成于思毀于隨”;包括卡爾斯特的同胞笛卡爾也說過一句十分著名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人應認識自己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認識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義及使命。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與認識,就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也就與本文中的“葦草”無異。“道德”是人的社會屬性,人如果無思想而不成為人,那就是人的屬性的丟失。身在困境之中,人類往往因能夠思考而找到出路。古往今來無數的發明都是人類思考的結果,而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因為思考,李白才有了飛揚的詩篇;因為思考,蘇軾才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在逆境中,懂得思考的人往往比不去思考的人更容易走出逆境。
四、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在作者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固然,“思想成就人的偉大”,但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思”的偉大是否就能夠克服或抵消“我在”的脆弱?“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就不再是葦草了嗎?如果依然是一根葦草,那人的意義何在?
討論前,投影帕斯卡的生平作為引導思考的材料:帕斯卡的一生只經歷了三十九個春秋。當中,有一多半時間是在病魔纏身中度過的,十八歲身體就開始贏弱不堪,二十剛出頭就發生過中風,糟糕的健康狀況甚至令他終生沒有結婚。然而另一方面,帕斯卡爾又實在是世間罕見的天才。他在十二歲的時候便以看似頑童涂鴉般的方式,無師自通地掌握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十六歲,帕斯卡爾以一篇《圓錐曲線幾何》論文轟動了法國學術界,并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帕斯卡定理。十九歲,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搖計算機。后來他又對極限概念做出了精彩的闡述,為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奠定了基礎。在數學之外,在物理領域帕斯卡爾寫成了著名的《真空論》,發現了“帕斯卡定律”。同時,他作為《思想錄》的作者在哲學史上占據的崇高地位了。
教師總結:帕斯卡爾本人就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年少多病使他相信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同一棵葦草沒有什么區別,脆弱到可能因為一口氣、一滴水而被毀滅。但他一生的成就又是那么的令人矚目,便又證明了人類思想的巨大能量。“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一精致的比喻,就向人們道出了什么是人?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不論思想的光芒多模耀眼,人依然只是“葦草”,但這一株葦草卻因為擁有思想的力量而無比強大。烈火可以讓布魯諾的軀體灰飛煙滅,但卻不能摧毀他的學說。
五、總結。
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說的“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從物質的角度看,人類只是滄海之一黍,而在思想的天空下,人類就是上帝,人類就是永恒。
作者的經典比喻與中國古典詩文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蒼涼意境很有幾分相似,傳達出對人的自然生命脆弱性的一種無奈體認。但這不是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為之間有一個定語存在——“能思想的”。思想與葦草相疊加產生了無窮的詩意的哲理美感,在這一比喻之中,人成為了一種矛盾、辨證的存在。
六、布置作業。
1、預習《熱愛生命》,思考我們對待生命應有的態度。
2、以本課作者的思想為基礎,嘗試思考“人是什么?”作為本周周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