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京口北固亭懷古新課改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前說明:
本課涉及考點:
(一)名句名篇背誦
(二)詩歌鑒賞
1、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教學目的:
1、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懷古詩詞鑒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東坡詞豪放,有鐵板銅琶之稱,而有副對聯是這么寫的: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該對聯寫的是誰?辛棄疾。他的詞作豪放奔放,與東坡同屬豪放派代表詞人;他對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誠。我們齊讀辛棄疾的簡介,掌握相關文體知識。
2、詞人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其詞題材廣泛,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合稱“蘇辛”。辛詞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著有《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
3、老師補充: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經淪陷13年,其祖父曾為降金小官,時常對辛棄疾進行抗金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抗戰以收復中原成了辛棄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卻是“主和”的,茍且偷生于東南,這也就決定了“主戰”的辛棄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古詞,請打開課本39頁,《永遇樂京口北顧亭懷古》。
二|、新課:
1、齊讀詞作,整體感受。畢,師正音。
2、析題。永遇樂,詞牌名,即詞的曲調名稱,它規定了詞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音韻等。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所寫內容。懷古思人,大多通過今昔對比,借古諷今。
3、本詞懷了什么“古”呢?請大家聽朗讀錄音,迅速找到相關的人名。
4、聽朗讀錄音。
5、讓學生回答,詞作中出現的人名: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6、作者登上北顧亭的時候,想到這些古人,源于他們經歷的一些事情。請結合課下注解,大家討論2-3分鐘,用簡潔完整的句子概括每個典故的內容(什么人、什么事)。
畢,讓學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簡介
孫權
京口建都,敗曹軍,保衛家園。
劉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權,大舉北伐,恢復中原。
劉義隆
草率北伐失敗。
拓跋燾
擊敗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宮(佛貍祠)
廉頗
老年廉頗有報國之志卻不得重用。
7、在詩文中,像本詞這樣,涉及過去的一些史實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心聲。自讀課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傾向的關鍵字詞,先弄清楚作者對詞作中的人和事的態度,再思考本詞中5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心聲。
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草草”“贏得”“倉皇”“可堪”“憑”字所蘊含的情感。
指導朗讀。
學生回答后,總結得出板書:
(1)孫權、劉裕:渴望建功立業,壯志未酬
(2)劉義隆:借鑒歷史,勸當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貍祠:對當朝者不圖收復中原的不滿
(4)廉頗:以廉頗自況,苦悶悲憤
8、用典是辛詞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當使用可以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用典: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者文字語言即為“用典”。用典好處:語言簡練,內涵豐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作者的心聲。
9、詠史懷古詩鑒賞要點:
①弄清史實。什么人?什么事?
②領悟感情。弄清作者對史實中的人和事的態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跡往往是表現作者的仰慕和贊頌之情。反面的則是批判和諷刺,對現實的警戒。
三、反復誦讀。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思考:《蜀相》中懷了那位古人?哪些詩句對應了史實?作者委婉地表達了怎樣得情感?
五、課堂背誦《京口北顧亭懷古》。
六、課后作業:默寫《京口北顧亭懷古》。
教學反思:本節課按教學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從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重點突出,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但是,有的環節突破得不夠,比如設計中安排有誦讀,但是實際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讀還是少了些。另外,整節課沒有亮點,顯得平淡。我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但沒有注意好幻燈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燈片自己不清晰。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高中一年級學段,語文版必修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楊慎評為辛詞第一。
1、以學生感興趣的《經典詠流傳》中的一首歌曲《元夕》引入作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適當引申,讓學生關注辛棄疾和辛棄疾的作品,并了解辛棄疾一生和思想。
2、語文的學習不可以離開誦讀,本節設計中,誦讀為本課學習的重點。通過讓學生誦讀,發現并處理誦讀障礙——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等;通過誦讀,讓學生初步感受這首詞的情感,尤其是老師和視頻中的范讀,把學生帶入本詞豪放、深沉、悲憤的氛圍中。最后也讓學生掌握寫作思路后,熟練背誦全詞。
3、用典分析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關鍵點。在本環節的設計中,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充分討論,以文本中關鍵詞為突破口,結合注釋和學生課外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典故的意義以及其中作者寄托的情思;并且讓學生初步感受幾個典故之間的關系,教師適當總結,為后面背誦環節打下了基礎。
4、最后的結束語設計為本課的點睛之筆,上課如寫文章,“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讓學生充分感受本詞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更好地掌握本詞。
(1)、優點。
1、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作者,對宋詞,對時代背景都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
2、讓學生對詞中的典故有足夠的熟悉,這也是學習本詞的關鍵所在。
3、對話交流,以學生為主題,教師適時點撥。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揣摩、消化,然后教師的點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對于詞中五個典故的分析,學生小組討論、發言,教師小結。
4、把握寫作思路,快速背誦全詞。
(2)、不足之處。
1、上課狀態較為拘謹,導致情感度不夠飽滿。在以情動人處略有不足。
2、對于個別重點字詞有所忽略,比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中的“總”字,所能夠表現出來的惋惜,“烽火揚州路”中的'“路”的含義(類似現在的省)等。由于急于完成自己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文本中的重點詞,不足取。
3、典故之間銜接分析稍有不足。如果能夠處理好這個銜接,整首詞會更加的連貫,作者的情感也更加容易被學生所理解。
(3)、改進措施
綜上所述,認識一下幾點:
1、更好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是學生在通過感受文本,從而感受作者的形象,而不是教師急于通過自己的設計引導學生,讓學生找到作者的形象。
2、更好落實語文學習“以文本為中心”的學習理念,從文本出發,充分研讀文本,深入研讀文本,否則,語文學習就是“攀無根之木”“尋無水之源”。教語文,一定要回歸文本。
以上是我的幾點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進行反思教學和研究,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出全詞的內容,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從而提升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場。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導入語:同學們都游歷過一些名勝古跡吧?當你們去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時,會想到什么呢?有沒有同學來說一下?(幾輪互動)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感觸,那么我們來看看著名詞人辛棄疾游歷北固亭時,想到了什么。從而板書課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接下來我會以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作家資料進行分享,并總結: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曾參與抗金,是詞人中的英雄。重點介紹辛棄疾年輕時的事跡:①義斬義端;②50騎兵活捉張安國。而本文的創作背景為,詩人64歲被重新啟用,但因作戰主張與當權者相左,又被降職。本文寫于第二次被降職后,行至北固亭,憂憤而作。學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并請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詩歌: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叫學生回答,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贊揚了孫權東吳建權,抗擊曹魏,劉裕抵抗胡虜,北伐立功;下闕譴責劉義隆(元嘉)冒進誤國,感懷民生多艱,自己壯志難酬。
2.請同學們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幾處用典?各是什么?
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孫權、劉裕;
下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作者來到北固亭,為什么會想到孫權和劉裕?”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下列結論:
孫權:在京口建立吳國,建都建業(南京),抵抗了來自曹軍的入侵,保衛了國家;
劉裕:劉裕出生于京口尋常小巷陌,后建立劉宋政權,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來自多方的入侵,守衛了國家。
兩者均與京口一地有關,都曾勇猛抗敵,保衛家園。
2.“作者對兩者持怎樣的態度?如何看出?”請學生結合導入時的背景資料進行思考。
學生自由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得出下列結論: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尊敬和敬仰,感嘆南宋當權者昏庸無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不僅尊敬和敬仰,還認可劉裕的作戰方略,認為自己若是遇到劉裕這樣的明君,正確的政治建議就不會被忽視,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能夠實現。
(此處要結合劉裕建功的歷史:劉裕抗擊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權鞏固的準備之后,用此反襯作者所處時代的統治者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冒進抗金。)
3.“作者提到劉義隆、佛貍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學生回答,總結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冒進誤國,諷刺了當朝統治者,表達了作者的譴責態度。
“難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百姓安于異族政權統治,忘了記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積極救國的不滿。
4.“作者提到廉頗,又有何用?”請同學結合詩人的生平回答。教師適當點撥,得出下列結論: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用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卻沒有機會實現,壯志難酬的苦悶。
5.結合全詩,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樣有什么好處。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教師明確答案如下:
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語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內涵,是整體表達更加有力,擲地有聲。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小組討論:兩者有何異同點?
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結論:
相同點:表達方式上兩者都是借景抒情;內容上兩者均為以古喻今。
不同點:主題不同:蘇詞感慨了年華漸去,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時間流逝;辛詞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負無從實現而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憤。
(五)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并讓同學將上兩者比較閱讀的結論結合具體詞句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歷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只設置了預習任務完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背景以及講解的滲透顯然是有所欠缺的,這就致使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和情感時可能不會很深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滲透環節,可以讓學生來發言,互動得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