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2
這是包身工教案導入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關注教什么的問題;無定法,側重于怎么教的問題。對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書和今天新課標下再教《包身工》,我總結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傳統教學篇目,那么這篇目在編寫教材時一定考慮到了它的文體特征和社會功用。那么對于《包身工》這一課,關注教什么就有過去和現在都會考慮的地方。比如,關照報告文學的特點,關照寫作方面的`思路、組材、細節、點面結合等特點,關照寫作意圖、關于“蘆柴棒”的本質意義、關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的縮影的思想價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識方面,當然教什么還得注重教什么人的問題?,F在學生是新新人類,對一些社會現象有所耳聞,未必對“包身工”的環境能夠真切體悟,未必能夠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社會現實,這樣就要對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當的資料。
1.就如何教來談,我先從新舊變化作一些比較:
篇目單元教學側重點有變化。過去《包身工》屬于報告文學類,放在記敘文類單元里教學,側重于記敘文學習。現在《包身工》仍然屬于報告文學類,放在實用文單元里,要歸屬到實用文體的教學思路上來。
2.教學理念發生變化。過去更多的關注知識和思想教育,現在更多的關注教學過程和情感滲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學手段發生變化。過去重點是書本粉筆,現在可以提供資料媒體很豐富。
4.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過去是以積累為主加深理解,教師的地位過于突出?,F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
5.教學重點發生變化。過去在于文體特征的把握,現在要讓學生學會提取信息,概括要點,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等。。
就以上變化我談一些自己對于實用文教學的體會。
看了今年高考閱讀文二選一試題,我關注到了實用文這個舊而新的概念。 先說分類。過去只把實用文體歸于操作類來講,《包身工》以文體分入記敘文類,現在實用文的類別好像大了些(也許是井蛙之見)。實用文分社科類、科技類、媒體類、工作類和操作類。我想報告文學《包身工》應歸于媒體類吧。 再說教學定位。無論哪一類實用文教學,目的不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是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求得理解,教會學生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方式,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這部印證了高考實用文考查的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于考查考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學反思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1935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資料,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資料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務必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事實證明,收效不錯。我認為教學設計中的亮點是:
1、課前預習:給“包身工”下個定義,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資料。
2、第一版塊:感知資料,把握主題,體會結構的嚴謹和巧妙。
有效提問: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選材時會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體資料。)
(2)應對兩個多月來收集的資料,如果是你,會選取什么樣的思路來構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教師提示方法:找課文中標示線索的詞句)。
(由此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三個場景,梳理全文的結構提綱,提綱挈領,把握文章主題,突破教學難點,并訓練學生的概括潛力。)
(3)你認為我們呈現的板書已經包含了文章的全部資料了嗎認真閱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條副線。(此問題未及展開,留作下節課的預習作業)
(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體會報告文學中背景資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線向并行的巧妙結構。)
這三個問題,均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氣氛活躍,教師對把握課文線索的方法點撥使學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受到鼓舞,討論熱烈,很有效果。
這節課,沒有繁瑣的提問,沒有細致地分析,但學生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資料和特色。能夠說實現了短時高效,并讓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收獲。反思成功原因,應當是教師自己吃透了教材,緊扣文本特點,用新課程的理念組織教學,從而刪繁就簡,上出欣慰的感覺來。
前一段時間給學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慘遭遇深深震撼。“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一點人格尊嚴也沒有,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華,然而女性本應有的害羞與矜持,在她們身上已經蕩然無存。
很多學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難生活,不理解她們為什么會如此麻木,為什么不起來反抗,為什么就甘受帶工老板的蹂躪。事實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所以當給學生播放一些現代包身工的圖片使,他們都一臉茫然,還在一旁說笑,更有甚者,有學生竟然用“猥瑣”一詞來形容他們。可想而知,現在的學生養尊處優,嬌生慣養,他們已經和現代的社會已經脫軌,他們不理解現代人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這一種環境,不理解父母的艱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改變現在孩子的看法,讓他們慢慢體會生活的不容易。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我覺得整體情況不好,學生對于課本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也學會了怎樣篩選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們體會不到他們的艱辛,他們不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們總是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好,總覺得書本上所說的都是過去式,在現實的生活中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讓學生慢慢的接觸現在的生活和社會,不要讓他們和現在的社會脫軌,要逐漸讓他們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如果說課堂教學預設是河床,那么課堂生成才是真正的河流。預設并非只局限于教師一個人的苦思冥想,生成也不是學生們的肆意發揮,把預設理想化或把生成實踐化都是偏激的做法。沒有河床的河流是洪災,沒有河流的河床卻是旱災。
在這里,首先就我校一位教師《包身工》教學公開課的教學案例出發,來做個簡略的探討。
這節公開課上《包身工》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報告文學的語言魅力,掌握這一文體的一般創作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習認識“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的特質,并且粗略討論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感受、體味到同一個社會里的人如何能有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別)的生存方式。
教學預設只是課前準備的一種設想,是一種尚未驗證的理想狀態;事實上,教學目標所體現的就是預設的一部分,缺的只是對于目標實現途徑的體現。就這個教學目標的設定來說,如果要在課堂教學中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單獨作為一個環節來進行的話,恐怕五分鐘就會陷入冷場。
因此,教學目標中唯一的重點就是第三項——讓學生能夠感受、體味到同一個社會里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存方式。目標三的設立,相對而言是最合理的。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這位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她的目標。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關注時事的同學經常從各種媒體上看到關于民工的不少新聞,在我們身邊民工也并不少見。大家能不能談一談我們從各個方面得來的關于民工的印象?
生A:民工的形象不好,在路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是民工。
生B:是啊,他們穿得總是……說不上破破爛爛吧,反正就是不整潔。
生C:好象新聞里說到民工都是和拖欠工資有關的,讓人覺得老板總喜歡欠民工的錢。
生D:我見過民工住的地方,不能算房子,他們自己叫“工棚”,就是幾根柱子用席子圍起來,上面加個房頂,下雨天都不知道會不會漏雨。
生E:我覺得民工修養都很差……好象他們都很愛錢。
師:愛錢不是什么壞事啊,難道你討厭錢嗎?(學生們笑)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我們都不太喜歡民工,因為他們沒有修養、沒素質,他們不懂法規,他們的生存狀況雖然叫人同情,但他們的愚昧無知也讓人痛恨。可是誰能告訴我為什么同樣是人,民工和我們就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們交頭接耳小聲議論)在搞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包身工》這篇課文,這篇課文里所描寫的人群和民工有些相似之處。
這個導入總體來說是成功的,它使學生意識到所學的內容其實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距并不遠。我們經常說教學要“活”,而這個活并不只是一個教學手段的 “靈活”,更是指我們教學內容的“鮮活”。
再回顧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可以看到教師正在按照自己的設計來進行這節課,目前為止,“生成”正在向預設的方向前進。
師:在這篇課文里,作者用沉痛的筆調向我們揭示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事實真相,這種寫作手法我們一般稱之為——
生:報告文學。
師:沒錯。其實用什么文體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文體才能表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法。那么在這篇課文里作者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只是要我們對包身工的悲慘境地予以同情嗎?
生A:好象不完全是,他在文章后面有一個“警告”的。
生B:可是我覺得這種警告沒有多大意義。我在預習的時候看過時代背景,當時的政治是很黑暗的,包身工的遭遇政府應該不是不知道。
生C:那也不對啊,這篇課文并沒有批評政府啊。
生D:我想作者批判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吧?
生E:是作者發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討論方向,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教師預設的目標。這算是課堂活躍的表現,還是教師課堂實施上出現了偏差,導致課堂教學實踐上失去了控制力?
事實上生成與預設的差異是正常而且不可、也不應避免的,因為嚴格來說預設只是教師的獨角戲,而生成才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的部分環節。學生的討論是生成的重要步驟,是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最外在的表現。但如果放任學生自由討論而不加誘導,那么教師此前的預設,就完全是浪費精力、做無用功。
學生繼續熱烈討論,教師此時并不發表意見,只是微笑點頭表示對學生的踴躍發言進行肯定,但卻不肯定其中任何一種觀點。
這時一個上課較少發言的女同學沒有舉手就說了一句:“活得對么凄慘,還不如死掉算了。”立刻有不少同學激動地表示附和。教師眼睛一亮,發現了一個好的切入點。
師:說得好!可我還想問一句,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
生:(翻課本)這是因為包身工不僅挨餓挨打,而且活得一點尊嚴都沒有,整個人都是麻木地活著,就如一具具行尸走肉。
師:(緊追不舍地)是誰讓她們喪失尊嚴的,是誰使她們如花一般的年齡時就變成如枯木一般地干枯?
生:……我知道了,這些不公平是企圖剝削他們的人強加給她們的。
師:她們不知道自己被剝削了嗎?
生:應該是知道的,課文后面有寫到她們寫信回家求救……但是她們……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她們只想到寫信回家很傻?
生:……(慢慢點頭,但又覺得不完全是)
師:其實我們自己如果在外面打工受了委屈,首先想到的恐怕也還是告訴家里。家畢竟是我們最信賴的一個依靠。這些包身工的年齡和大家相差不了多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擺脫困境是正常的。如果我們處于和她們同樣的境地,除了寫信回家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擺脫困境的方法呢?
生:(沉思)應該有吧……
師:是啊,肯定會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民工雖然生活條件也很差,但至少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很少能看到包身工這樣的慘劇。這就證明辦法是有的。當你有辦法擺脫困境的時候,你會去死嗎?
生:當然不會。
師:沒錯。那么你覺得有辦法擺脫困境,只是還沒想出這個辦法的時候會去死嗎?
生:……也不會。
師:對,生命的可貴就在于它總是有希望,所以生活在凄涼境地的人很多,但他們都活著,因為活著就有希望,一旦放棄了生命,那么希望也就成了空談。現在還有人覺得“活得那么凄慘不如死掉算了”嗎?
生:(笑)
這節課到此為止并沒有結束,但已經圓滿地接近了尾聲。教師的預設并沒有完全在課堂上實現,但老師與學生就所學的文本展開的思想交流的過程,令人交口稱贊。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預設是對教師專業技能的檢驗,而生成則是對教師綜合素質及知識廣度的體現。過于強調預設的作用、過于關注預設的目標,只會使課堂教學陷于僵化。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更應該學會去關注學生討論中生成的有價值的思想火花,因勢利導。任何把預設理想化或把生成實踐化的做法,都是偏激的做法,因為課堂預設只是河床,課堂生成才是真正的河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