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3
這是揚州慢教案優秀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依據]
《揚州慢》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第二單元“推薦篇目”。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農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
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
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
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
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
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
流體會。
設計理念:在了解新課程標準內涵基礎上,要求學生著重學習鑒賞詩
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誦讀吟詠、整體把握.重點詞向賞析),
領略詩詞的藝術魅力,并背課圬本首詞。突出學生的能動性,積累
-些詩詞鑒賞的心得,并用這些體悟繼分析后面的詞作。
教材分析:本單元在第一單元知人論世 ,整體把握的基礎上,主要學
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位中國古
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感時傷世的凄傷之情,詩意
理解難度不大,重點在于誦讀、想象,今昔對比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學情分析:學生為高二年級文科平行班學生,語文素養-般。通過本
學期詩歌鑒賞單元學習與訓練,學生初步了解了詩歌鑒賞的基本方
法,能夠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強,要老師多加點撥、
引導,調動積極性與想象力,初步感知咕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離》之悲
2、熟讀并背誦《揚州慢》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想象,今昔對比中體會詩歌內涵
2、意象、修辭拓展訓練
情感與價值觀: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撫今追昔的哀思
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詩歌鑒賞氛圍
[教學重點]《黍離》 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吟詠、 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結合
[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
[教學準備]
資源收集:對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結合時代背景了解揚州、名家讀本
詞、名家點評本詞、重要意象搜集
課件制作:先播放《幾多愁》歌曲,為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再以
圖片展示揚州昔勝今衰畫面,突出主旨,力求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
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活動準備:給出預習提綱(知人論世、讀、品、背誦、改寫),學生
提前預習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先播《幾多愁》歌曲(為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
-曲虞美人》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道盡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對被金兵洗劫一
空的揚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黍離之悲呢?這節課我們一起
來誦讀鑒賞南宋詞人姜夔的名作一- 《 揚州慢》(多媒體投影詞題、
作者)
二、學法指導(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總結了詩歌鑒賞的幾個步驟:
明確:其- - -、知人論世;
其二、誦讀吟詠;
其三、整體把握;
其四、重點詞句賞析; (多媒體投影詩歌鑒賞的四個步驟)
三、互動課堂
(1)知人論世
1、了解揚州(學生談,老師補充)
師問:回憶學過的詩句談自己認識的揚州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寫出了揚州的繁華;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揚州
城破敗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見課本37頁,指導學生劃出重點語句。
(2)誦讀吟詠
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古人傳給我
們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新的<教學大綱》對詩詞教學的要求。
1學生自讀(注意三個層面:字正句順;感情基調;語感(語氣、
語速、節奏))
[補充]①小序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此詞的感情基調,你找到
這一句了嗎? (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重點解釋)
②詞的節拍不像詩那樣整齊劃一,誦讀時要注意音節的停頓。如
“算而今重到須驚”“年年知為誰生”等。
③詞里的特殊句式,開頭用一字領起,稍作停頓,其義直貫本句
及下句;稱“-字逗”,要讀出提示語氣。如“過春風十里”的“過”;
“盡薺麥青青”的“盡”;“自胡窺江去后,.”的“自”;“縱豆蔻
詞工,.”的“縱”; “念橋邊紅藥,”的“念”等。
2、指名朗讀(語速要緩慢、綿長,語調要低沉、悲吟)
3、教師配樂范讀
4、音跟讀
(3)整體把握
學生分組討論,整體把握詞的內容。(大屏幕展示三個思考題)
1、.上闕中那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的特點,請結合作者的所見
所聞具體談談。(學生動手圈注)
明確:空城。從“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
四橋”無聲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闕中那一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的感情?
明確:“驚”字,表現出詞人心中的悲涼之感。
師問: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時傷世之情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
抒情? (間接抒情)
師問: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 ( 強學生鞏固拓展)
明確:“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凄
冷無聲的是“月”(借月之凄清,無聲言人之悲切傷感)。
3、請找出一個與“空城”相對應的詞,概括昔日揚州的特點。
明確:最好是“名都”,還有“春風十里”“青樓夢好”“豆蔻
詞工”“二十四橋”,這些詞句寫出了昔日揚州繁華熱鬧。這些景象
是通過杜牧的詩句想象得來。引用前人詩句是本詞一大特點,請閱讀
相關的四首詩。( 多媒體投影杜牧的四首詩,學生齊讀)
師問: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自胡馬窺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戰爭。古
代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杜甫哀嘆“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胡馬窺江” 用借
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屢次進犯。姜夔選取此題材正是為了極
表他的《粟離》之悲”,表達他因祖國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極
其沉痛的心情。讓我們重新讀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離之悲。(學
生齊讀全詞)
(4)點詞賞析
這就需要緊扣關鍵詞語,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辭效果,善于聯
想想象。只有做好了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詩歌。.
賞析示例:“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明確: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
吹蕭”,讓我們想到昔日熱鬧場景,以此來反襯如今二十四橋仍在,
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以樂景社
哀情,從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點意象“月”,轉寄情思,抒發感慨。我們以前學過
哪些含“月”詩句(意象拓展,學生自由回答) ?月亮原本就“無聲”
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借助“通感”手法,用觸覺感受之“冷”與
聽覺感受之“無聲”來展示視覺所見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
明月也有情,為昔盛今衰之揚州而傷感、而沉默!作者借月這一意象
營造凄清、感傷氣氛,寄托悲愴之情。
師問:“清角吹寒”與“冷月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誰結合自
己的體會給大家談- -談? (知識遷移)
明確:“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
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
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
在這座空城里。它不僅表明號角聲音在寒氣中飄蕩,而且還讓人內心
涌起一股寒流,用聽覺寫觸覺,把所聞所感交織在一起, 使“黍離之
悲”更為具體。
四、課堂小結
詞的上片記行寫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涼氣氛;
下片化用杜牧詩句,處處設想,今昔對比,抒寫黍離之悲。
寫作特點
1、今昔對比、虛實結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學背誦本詞(注意把握《黍離》之悲)
背誦指導:
1、理清結構
上片:總寫(點題)一一所見一一所聞
下片:設想(杜牧) --所見(景語)
2、學生自背、互背、齊背。
六、作業:
1、背誦全詞
2發揮想象把本詞改寫成一篇80微文。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揚州慢》教學設計范文
1。 學習理解宋詞婉約派的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格律音調和諧;
2。 重點領會兩詞情景交融的寫法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3。 注意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前課蘇辛詞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的區別;
4。 背誦這兩首詞并熟記雨霖鈴和揚州慢兩種詞牌格式。
[教學難點]
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探海導航
先看自學提示,再結合課文注釋,弄清兩詞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練題庫中的跟蹤試題。
《雨霖鈴》一詞重點要注意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纏綿婉約的風格。寒蟬雨歇,煙波暮靄,曉風殘月,都是暗淡而凄涼的景;執手相看,多情離別,風情無處說,抒發的是低沉傷感的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環境氣氛和主體情感融為一體,刻劃出一對戀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景。
《揚州慢》一詞要重點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懷和低沉的感情基調,以及觸景生情的表現手法。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等凄慘、冷落的氣氛使作者傷今懷古,不禁產生昔勝今衰之感。此外,還要注意體會化用杜牧詩詩所產生的新的藝術意境。
二、思路結構
《雨霖鈴》一詞寫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愛情慰藉之時,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無光。因而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均凄涼低沉。上闋寫與情人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場面,以寫景為主,但字字含情;下闋想象別后的生活場景抒發痛苦之情。
《揚州慢》一詞表達了作者感懷家圓、傷時念亂的心情。上闋全寫眼前實景,寫出了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紀行寫景扣緊駐、看、想、聞開展描述層次;下闋傷今懷古以杜牧當年揚州詩之勝反襯現在揚州之冷清蕭條,扣住揚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橋、芍藥— 來寫。結構圖:
上闋實寫蕭條之景
景物1:薺麥青青
景物2:廢池喬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闋虛擬設想
擬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難賦深情
擬想 2:橋月仍在,玉人已無
擬想3:花開依舊,人事全非
三、 疑難指津
《雨霖鈴》的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系:一是景物特征鮮明。“寒蟬”“驟雨”“煙波”“暮靄”“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較大的聯想空間;二是景物含情。試想蟬是寒的、風是冷的、月是殘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戀與哀愁呢?這便是融情入景的寫法,“一切景語皆情語”。
如何理解《揚州慢》詞中杜牧詩句的引用?:揚州自古繁華,特別至中晚唐時期已成為長江中下游流域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薈萃之地。唐人有很多詠揚州的詩作,猶以杜牧的幾首最為著名。狀寫揚州之繁華無出其右者。姜夔在《揚州慢》中要表現揚州的昔勝今衰,化用杜牧詩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卻許多筆墨,更重要的還可引發讀者美好的回憶,反襯當今的蕭條敗落。
四、語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評析:這是柳永的名句,歷來膾炙人口。妙就妙在問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動,似答非答,韻味無窮。更妙的還在于景物鮮明且又含情。“楊柳岸”“曉風”“殘月”三項景點十分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層次分明、幽靜而開闊的意境,引人入勝。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留”“柳”諧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詩經采薇》“昔人往矣,楊柳依依”寫的就是離別之情。更兼之風月關情,何況是拂曉之涼風,黎明之殘月。因而,“楊柳岸曉風殘月”明寫實景,暗寫別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詞風。
2、培養自行閱讀鑒賞能力,體會作品的意境和內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內涵。
2、比較閱讀,與辛棄疾《永遇樂》比較。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撫今追昔的哀思
教學重點
“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
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吟詠了二十四橋的美景,幾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過此地,化用了這一名句,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詩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
二、新課推進
1、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史上,宋詞和前代的唐詩,后代的元曲,都分別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宋詞按時代分為北宋、南宋兩個時期;按流派,習慣上又分為豪放、婉約兩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也稱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詞人李清照,后期則推姜夔。《揚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擅長寫詞,尤精通音律,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由于講究音律和錘煉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韻諧婉,但也有用典過多,詞意隱晦等特點。同時他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詞留下了十七首當時用于演奏的古樂譜,對研究唐宋音樂極有價值, 留有《白石詞》。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三、背景簡介
揚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遠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揚州就開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歷史。揚州曾沿用過邗溝、廣陵、江都、蕪城、維揚等名稱。上古時期的揚州,有一個很大的自然區域,是全國九大州之一。揚州地處江淮要沖,早在東漢時便是我國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基地,也是全國糧、鹽、鐵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時有“揚一益二”之稱。古今揚州皆是旅游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揚州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之地,唐代揚州更是名家林立。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也牽動了帝王的情懷和游興,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康熙、乾隆六下揚州,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
揚州,自從隋代開鑿運河之后,成為了南北運輸的要道,商賈云集,珠簾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為殘破不堪。紹興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雖已時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經過揚州時依然“薺麥青青”,瘡痍滿目,不禁追憶喪亂,“感慨今昔”,表露出對國家衰亡的悲痛。雖然情調凄愴,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國事悲涼痛惜的情緒。
四、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悲(悲涼、凄涼、凄冷等)
2.提問: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明確: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橋……為誰生”等。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色、聲
a、景色——1青青薺麥2廢池喬木3二十四橋 4無聲冷月5寂寞紅藥 b、 聲音——— 清角吹寒
五、小序的分析
1、序作為詞的一個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寫作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概括了寫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離”的來源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后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3、這段序中的內容,在詞中都有相對應的詞句。請把這些對應的詞句找出來。
明確:“余過維揚”對應:“過春風十里”
“薺麥彌望”對應:“盡薺麥青青”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對應:“廢池喬木”
“戍角悲吟”對應:“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在詞中,最能形象地表達這種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六、課文分析鑒賞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先點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贊語,只八個字,就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為了傷今,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分析2: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詞人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到“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廢池喬木――擬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戰爭。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分析4: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臨后,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唐朝,揚州有內城和外城,商業繁華、景致優美,杜牧曾贊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臺閣麗,風涼歌管清”,而今僅剩一座空城,滿目瘡痍,軍號凄厲,不由人不生感慨。
分析5: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等。從這些詩句來看,是揚州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于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里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絕凄絕。
二十四橋/無聲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凄清冷落
[補充] “冷月無聲”,屬于移就辭格,月本來無聲,可這么一說,反而覺得它是本該有聲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從前的二十四橋明月夜,游人極盛,笑語盈耳,還有美女吹簫唱歌,月兒見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著人們一起歡笑。可是現在呢?“二十四橋仍在”,而歌聲笑語卻聽不到了,甚至連月兒也沒有聲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如此冷落凄涼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傷懷呢?
分析7:【“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二十四橋因橋邊盛產紅芍藥花,故又稱紅藥橋。作者面對清冷的景色,聯想到橋邊年年都盛開的紅花,不禁悲從中來,向芍藥發問:你們寂寞地開在這里,無人來觀賞,你們為誰而開呢?這里將無情的花兒賦予了情感,意蘊至深、悲痛已極。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這里,全詞結句,但詞意綿長,余音繚繞,久久不絕,詞人的悲愴之感達到了高潮。
寂寞紅藥――直抒胸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感時傷亂。 姜夔游揚州時值隆冬,芍藥并未抽蕊開花,但揚州芍藥向來以“甲天下”著稱,作者不禁想象到將來芍藥盛開,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況國難未息,還有誰來賞花采摘呢?全詞至此一聲長嘆,真有點兒“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味道。詞人借此曲折地表現出劫后揚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況,以及自己感時傷亂的情懷。把傷今懷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給讀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七、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A、永遇樂 B、揚州慢
內容——
A 抒寫作者抗敵救國宏圖大志,表達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忠之心。
B描繪昔日的.繁華揚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踐踏而呈現的慘狀,揭露金人的殘暴。
情感——
A表達堅決抗金和投身戰斗的堅強意志。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B體現國亡土喪的黍離之悲,和凄涼悲愴的心情。
風格——
A 蒼涼中透露悲壯、豪邁。 B幽寂悲涼、婉約
手法—— A用典B 化用、反襯
八、小結
由上片的紀行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
詞的上半闋寫揚州兵災后的蕭條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亡國喪土之悲。上半闋主要寫實,抓住了“薺麥”、“廢池”、“喬木”、“清角”、“空城”這些富有特征的戰亂之后的景物,又以黃昏相襯托,暗淡、凄涼,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作者懷念故國,憎恨敵人的愛國思想感情從中自然流露出來。
詞的下半闋運用杜牧故事,處處設想,抒寫黍離之悲。 下半闋作者運用杜牧的典故,寫景抒情有虛有實。“橋”、“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實寫。將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帶出,用來進行今昔對比,令人產生“橋在人去”的悵惘。這樣就使主題更加突出了。
九、牛刀小試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因為這里的月亮最多情,這里的月光最溫柔,這里的月色最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過揚州時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后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慢”指慢曲,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詞,一般比較長,同長調一樣在91字以上。本詞是作者21歲路經揚州時有感而作的。揚州在唐代繁華興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揚州屢遭戰爭洗劫,終于被弄得殘破不堪。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殘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心。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范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奏、情感)。
四、具體研習
(一)研習序言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內容?
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2、詞前小序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寫作背景并為全詞奠定“黍離”之悲的感情基調。
3、提問:詞人在一個冬雪初霽的夜晚,獨自騎馬路過揚州,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找出體現詞人情感的句子。
明確:愴然和感慨。
提問:詩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明確: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傷感之情。
(二)研習內容
1、提問:指定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詩人路過揚州時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確:蕎麥、江水、城池、月、紅藥、二十四橋
2、提問:詞人聽到了什么?
明確:號角聲
3、學生再自由朗讀詞作,品味語言。
(1)提問: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明確: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場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
追問:這種情景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是由胡馬造成的,胡馬之所以能窺江而來,是因為宋朝的軟弱無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權者的控訴。
(2)提問:“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確:“漸”字表明詞人佇立時間之久,陷入到一片悲涼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黃昏,又更加讓人惆悵。
“清”修飾“角”,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揚州的荒涼冷落。
“寒”不僅表明號角聲在寒氣中飄蕩,而且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讓人覺得心寒。
“空”字與“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處,表現城池的蕭條,呼應“廢池”。
而用一“都”字總括,更顯得凄涼。
(3)提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
明確:解答此題一定要聯系杜牧的原詩。
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會有聲,她仿佛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蕭聲所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日,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提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難生”好在哪里?
明確:詞人在這里蕩開一筆,寫二十四橋邊的芍藥。設想來年春天紅藥蓬勃生長出來,開出絢麗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麗卻不知為誰而綻放。這種情景就更讓人傷感。詩中用物來表達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還有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4、提問:在各個景物前加修飾詞,能體現景物的特點,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明確:雜亂的蕎麥 清寒的江水 孤獨的二十四橋
無聲的冷月 寂寞的`芍藥 凄清的號角
5、上面出現的意象都是冷色調的,渲染凄涼的氛圍,但詞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調,描寫、繁華的詞,請找出來。
明確:淮左名都 竹西佳處
春風十里 青樓夢好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附:
我們下面解讀詞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揚州城是怎樣的一座城?用最簡練語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來寫空城的?
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
·我們看一幅薺麥青青的圖畫,營造了揚州怎樣的景象?
凄涼,荒蕪
·作者進一步描寫具體之景:廢池喬木,有何作用?
點綴,襯托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廢池喬木為無情之物怎會“厭言”呢?
用了擬人修辭,體現了揚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贈別》詩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同樣運用擬人手法,以無情之物言有情,這是詩歌常用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清角吹寒,給人怎樣的感覺?
凄涼,渲染了氣氛
·揚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嗎?以前的揚州是怎樣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
竹西佳處,春風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詩句。
題揚州禪智寺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以前的繁華的揚州城我們概括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鮮明對比。
·春城是作者聯想的,在寫作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