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2
這是李清照詞兩首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初步感受婉約詞的特點。
《李清照詞兩首》教案
2、反復誦讀,品味詞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1)歌曲。醉花陰或者一剪梅(2)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或者: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二、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詞人,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于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于臨安,享年七十一歲。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合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其住所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為易安居士。中原淪陷后,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
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
2.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后人稱為"易安體"。李詞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于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于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三、整體把握,初步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詞,結合課下注釋,試粗略說出你對詞的感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懂詞的大意,并簡單概括詞的內容,把握詞的感情基調。
參考回答:
《醉花陰》感情基調:寂寞、憂郁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緒。
上片與秋涼情景,由白天寫到夜晚,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若。
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聲聲慢》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緊接著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正是此時,一群征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匯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最后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提醒人們,這里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深愁在。
四、比較閱讀,品味詞情: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內涵的挖掘積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2、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結合詞人的身世經歷把握作者的情感
3、引導學生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含蓄、蘊藉的特點
問題設計:
1、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有什么異同?
明確:兩首詞抒發的都是愁緒。《醉花陰》表達的只是離別相思之愁,聲聲慢則抒發的是國破、家亡、夫死后那種濃重的悲痛與哀愁。
(拓展: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說,愁像一江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綿綿不盡的春江之水;秦觀說飛紅萬點愁如海,不僅有數量,還有深度。有如此眾多的寫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她是如何寫愁思的?"薄霧濃云愁永晝,半夜涼初透,佳節又重陽"李清照寫愁是從時間的長度上著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災。)
2、兩首詞選取的意象有什么異同?
明確:兩首詞都選取了酒、黃花、秋風、黃昏幾個意象。
《醉》詞中還選取了瑞腦、重陽兩個意象,《慢》詞中還選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這些意象都是能夠烘托愁緒典型意象。
《醉》詞中的意象夠組成的'畫面是:白天漫長,氣候變涼,夜里寒涼,西風不斷吹卷窗簾,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現象突出秋的節令特點,含蓄表達自己的愁情。
《慢》詞中的意象組成的畫面是:風急欺人,酒淡難敵寒意,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梧桐落葉,細雨霏霏,傷心人更遇凄涼景,澀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醉》詞中的黃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義,與消瘦的體態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慢》詞中的黃花取其衰敗之像,暗喻歲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義。
《醉》詞中的酒取其借酒澆愁之意,《慢》詞中得酒除此意外還有御寒之意。兩詞中都有風,然而意境則不盡同,《慢》詞中的風較《醉》詞中的風更為緊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風。相比之下,《醉》詞中的風多了幾分閑情。
[酒的意象:為何說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酒是離愁的化身。]
[秋風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細雨意象是哀傷、愁絲的象征:"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離愁)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亡國之愁)]
[梧桐意象: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
3、兩首詞的意境有什么異同?
明確:《醉花陰》呈現的是一種青煙裊裊,天氣初涼和菊花吐蕊時的清新、寂靜的意境。《聲聲慢》詞中則營造的是晚風送寒,黃花零落,北雁南飛的凄慘悲涼意境。
4、兩首詞表達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異同?
明確:《醉花陰》表達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寫法,多白描。
《聲聲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寫法外,還有直接抒情的。
五、拓展提高
將本課的兩首詞改成宋詞素描。
作業:背誦兩首詞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
本課不僅采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四、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我在引導學生找到本詞所描繪的三幅畫面之后,想法設法將學生引入到三幅畫所展示的意境之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著天,欣賞落日余暉;時而眺望河面,哼著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后,再巧妙地把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于一個“醉”字,引導學生把這三幅畫聯系在一起,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李清照的兩首詞,一首是《醉花陰》,另外一首是《聲聲慢》,這是我登上講臺后講的第一堂課。
應該說,講的還是比較順利的,我想這與自己課前的充分準備十分不開的。首先我是將這兩首詞,自己認認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夠有感情的背誦這兩首詞;其次我參考了很多比較優秀的教案,從中對自己沒有能夠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了補充,對自己的讀法進行了糾正,以及其他知識環節進行了補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給指導老師看之前,我與小組同學進行了磋商,讓他們對我的教案提意見和建議,自己修改。然后才拿給指導老師看;教案通過之后,我開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習,直到自己能夠完全熟識上面的每一個環節,無論哪個方面在正式上課前我都能說出個甲乙丙丁出來。《醉花陰》我用的是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適機點撥法;《聲聲慢》我采用的是小組討論法。
在正式的課堂中,整個課堂進行的循序有進,我想這與教師的教學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十分不開的。在課堂是,可能是講課緊張吧,我對"佳節又重陽"的"又"字,"薄霧濃云愁永晝"的'"永"字分析掉了,后來等到第一個課時結束的時候,我才想起來,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個調整,加入了一個課堂質疑環節,結果如想象當中一樣,沒有一個人有疑問,所以我只好自己問了。也就正好,把自己講漏掉的兩個知識點又補充了進去,
第三個方面,我想談談,這次教學重點一個發現,。那就是無論自己準備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或者事情發,學生的思維是非常的活躍的。因而,我們應該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這或許比我們單純上自己講給學生的更多。剛剛說到了,對于那個教學質疑的環節,雖然沒有同學課堂提問,但是課下還是有學生給我出"難題"了。她問道:"老師,我在有些參考書上看到的佳節又重陽是說的中秋節后又重陽節,這個又到底是什么含義呢?"幸虧自己當時靈機一動,才說出這樣的話:"當然也可以那樣理解。但是你想想,哪種理解更好,哪種理解更能夠體現此人清照的那種思念丈夫的愁苦?"當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來我又下來查找資料,了解到"佳節"的出處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在很多的詩詞作品中,佳節指代重陽節的比指代中秋節的多,因此后來我又給問我學生的問題補充了這個答案。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必須。
另外呢,《聲聲慢》呢,我上的是一節討論課,其中有兩個地方讓我發現了學生的智慧。針對上片我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乍暖還寒"好還是"乍寒還冷"好,我自己設計的答案呢,主要是圍繞這個天氣的變化來答的,結果學生們經過討論分析得出不僅有天氣的變化這一層,而且還從南渡前后此人的情感角度來思考,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這比我僅僅簡單的從一個方面來思考更加的全面、合理。在下片當中,我提的這樣一個問題,也同樣遭到這種待遇,就是針對"大雁"這種意象的理解,我設計的答案主要是大雁是一種候鳥,能夠南來北往,而詞人清照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不能夠回到家鄉。從而表現出對國破家亡的一種感慨。我的學生們不僅結合詞人的身世談到了我說的這個方面,還運用典故"鴻雁傳書"來說這只大雁就是以前為自己和丈夫傳書的大雁,從而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深深懷念之情。
這也是初次登上三尺講臺我的一些感悟:課前充分準備;課中靈活多變;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將課堂還給學生。我想只要我做到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遇到再多的困難,我也會處理的很好。這就是我對這堂課的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飄零水自流”說起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于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后,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打開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占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于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于“飄零”,更在于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發。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愿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
賞析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