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8
這是李商隱詩兩首主旨,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內容分析
李商隱的《馬嵬 (其二)》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唐詩為主,選取了唐朝不同階段的詩人代表,旨在領悟唐朝詩人不同的風格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和藝術感悟能力。李商隱是晚唐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詩以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高。本詩是李商隱詠史詩的佳作,以楊貴妃、唐玄宗為抒情對象,以馬嵬之變為寫作事件,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作品中,詩人不是在勸 誡惋惜,而是把諷刺的鋒芒直指唐玄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涵詠詩文,領會李商隱詩歌意境深遠、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學生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對古典詩歌已經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欲望。對于詠史詩在講解《杜甫詩三首》中也有涉獵,他們并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鑒賞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 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反復咀嚼體驗詩歌這一含蓄細膩力情感見長的文體,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激發審美情趣,增強詩歌的鑒賞能力。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內容為一課時,為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再做靜態知識的占有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積極探究。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①重點: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②難點:正確把握詩人對唐玄宗的評價,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目標解讀: 通過涵詠詩文,領會李商隱詩歌意境深遠、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的特點。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學生課前背誦詩歌,明確本首詩的內容。
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按照這個要求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
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并把學生在預習作業中存 在的問題反饋給學生
題解、背景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后攻入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以向天下謝罪。為抵搪民怨,楊貴妃被賜以三尺白綾,,史稱“馬嵬之變”。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做好課前的預習,知人論世對于詩歌內容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賞析有一定的作用。
讓學生做好知識梳理工作 疏通詩意
1. 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2. 解釋重點詞語
更:還有; 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聽說; 笑:嘲笑; 如何:為什么
梳理文意,把握詩歌感情
給予學生合作探究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然后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探究:
1、白居易《長恨歌》里說道,楊貴妃死后,生活在那在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上,托方士帶回了金釵之類的飾物,還信守著“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世世為夫妻”誓約。這可信嗎?本詩首聯中哪個詞語戳破了這種說法?
2、這樣以神仙怪誕和生死輪回來寫玄宗癡心夢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頷聯 、頸聯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有何作用?
4、 馬嵬事變,以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做了了斷。為什么要賜死楊貴妃呢?中國自古就有“紅顏禍水”的說法,古代四大妖姬: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春秋戰國的驪姬。結合歷史或聯系現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點評與課堂小結:
學習本詩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不要“玩物喪志”,而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否則,“后人哀之 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學生自由誦讀詩歌 在誦讀中體悟情感
作業布置 以“我眼中的李楊愛情”寫一篇小文章,不少于800字 發揮學生的想象,進行再創造
七、教學評價設計
八、板書設計
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誕)
馬嵬之變(對比) 譏諷
義山之嘆(對比、反問)
九.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李商隱詩兩首》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夠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4.最好能熟讀成誦。誦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調適,要讀出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來。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2.問題合作探究:以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為主。
3.啟示法:就詩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興亡之嘆。
二、教學重難點
1.《錦瑟》這首詩意象朦朧,意境凄迷,對詩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馬嵬(其二)》“諷意至深,用筆至細”的寫作特色。
三、課型
略讀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李商隱詩二首》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六課是由李商隱的兩首詩《錦瑟》和《馬嵬(其二)》組成,這兩篇都屬于略讀課文,所以作為略讀課文,本課的教學要以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為主,教師只就詩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不要糾纏于細枝末節的問題,課后練習雖然沒有做朗讀和背誦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讀成誦。誦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調適,要讀出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來。律詩的自然節奏雖然大體相同,但也要讀出快慢疾徐來。
《錦瑟》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讓學生回憶學過李商隱的哪些詩。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關注釋。
3.找同學說說對詩作及作者的了解。
【設計意圖】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過李商隱的詩歌《嫦娥》,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與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對此詩,能夠有理性的認知,初步體會李商隱的詩歌特點,為體會《錦瑟》的朦朧之感和《馬嵬(其二)》的興亡之慨做準備。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河內懷州(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二十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設計意圖】此處只是簡單介紹了作者,作者的經歷以及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并沒有提及,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一點,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需要借助創作背景的,可以還原詩歌的純粹性,比如高考題,選擇的是學生陌生的作家,那對詩歌的鑒賞就得從文本本身發掘,李商隱的詩歌創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內指性比較強。
(三)整體感知文本
1.聽朗讀音頻,女生齊讀《錦瑟》,男生齊讀《馬嵬(其二)》。
【設計意圖】詩歌的學習要多讀,讀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但讀書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單元有很多的詩歌,在教師授課中,會有誦讀技巧的提點,學生在通過朗讀音頻和教師指點后,要學著誦讀,在讀中思考問題,鑒賞詩歌,既抓住了字詞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層含義。
2.問題合作探究。
(1)《錦瑟》是李商隱詩歌中最為難解的一篇,其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等。這首詩內容隱晦,意境凄迷,語言華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說每一聯都代表了一種情境,一種心緒,你能試著說說嗎?
參考:當代學者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里談到的:“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詩為:第一聯,意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第二聯,意為“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第三聯,意為“可是夢想和情思都破滅了,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最后一聯,意為“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設計意圖】詩意的多解性會拓寬學生的思維,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牽強附會,教師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與學生產生互動和交流。
(2)《錦瑟》中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參考: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系的對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作為主體意象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入云霧里了;用典工整適切,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設計意圖】作為略讀課文,不同于精讀文本,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側重文本的整體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側重,李商隱的詩歌藝術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詩歌藝術特色,有必要讓學生知曉并學會分析。
(3)結合《馬嵬(其二)》的最后一聯,說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參考: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設計意圖】《馬嵬(其二)》是一首詠史詩,不僅僅是一種政治諷諫,個人覺得還有愛情層面的內容,唐明皇和楊貴妃雖然有較高的地位,但是他們的愛情應該和普通人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對他們的愛情故事不應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讀,而應該給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對二人的同情和哀憐。在學生回答中教師可以做適當地引導,不可以灌輸。
(4)《馬嵬(其二)》一詩,前人評論說“諷意至深,用筆至細”。你能從敘事的委婉方面說說“用筆至細”,從對比反襯方面說說“諷意至深”嗎?
參考:“諷意至深,用筆至細”是近人黃侃評論這首詩的話(見《李義山詩偶評》),可以說很準確地把握了這首詩在敘事、立意以及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用筆至細”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體會:倒敘的方法。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措辭的委婉,如“空聞”“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對比中點明題旨。
“諷意至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會:否認神仙怪誕、生命輪回說,為立論張本;對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結尾通過設問深化議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前人的評語,把握這首詩的敘事特點和表現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設計思路】關于兩首詩的問題設置,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著手──思想和藝術。題目設置可以開發學生個性,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收獲對詩歌的理解,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和啟發,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課堂交給學生。
七、課后作業
請從李商隱的三首《無題》中任選一首,認真品讀,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談你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3、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 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 , 鑒賞法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二、寫作背景簡介:
參見課文注解,但要明確馬嵬之變內容。
三、 1、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課件展示)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里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2、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3、《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后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 28 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對于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贊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后面的否定意見過于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4、李商隱詩的用典。
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借尸還魂”,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四、總結、擴展。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五、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習題。
2、完成學案習案。
3、背誦全詩。
教材概述
李商隱詩兩首教學設計
李商隱,晚唐詩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的詩風與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詩婦孺皆知,而李詩雖然好學深思的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
本課選取了他的《錦瑟》和《馬嵬(其二)》。《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人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首難詩。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兩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馬嵬(其二)》乃詠史之作,重點是寫唐玄宗在馬嵬驛為“六軍”所逼,“賜”死楊貴妃。有人認為此詩為諷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為李商隱此詩,意在感慨人生無常,富貴難安。
本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本文的教學難點: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本課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按照“閱讀——掌握內容——分析藝術特點”的鑒賞過程,學生逐漸掌握賞析詩歌的方法,領會詩歌賞析的要領,培養熱愛詩歌的情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建議:為了讓教師便于使用和查閱,本教案設計為兩個課時(每一首詩歌為一個課時),但是我們建議教師采用一個課時完成。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方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提供網絡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1—2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作家生平、創作風格。
2.誦讀、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了解詩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錦瑟》這首詩的意境,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4.了解詩人淡然傷感的情懷,學習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態度。
5.分析兩首詩歌獨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情景導入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早年的李商隱,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錦瑟》。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1)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2)關于《錦瑟》:《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2.基礎積累
無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可(難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信息篩選
一、結構與主題
1—2句:由聽瑟弦訴說思念往昔。
3—4句:由莊周化蝶,望帝托鵑引起對親人的思念。
5—6句:由美人眼淚化珍珠,藍田美玉化輕煙進一步寫眷戀之情。
7—8句:追憶悲歡離合但仍是一片茫然。
這首詩的主旨隱藏得很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妨讓學生自己品味。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請學生朗讀全詩,明確感情基調。
感情基調:傷感哀怨。
2.請學生串講詩歌,并概括大意:
大意提示(幻燈投影):首聯借錦瑟起興,寫佳人鼓瑟而思;頷聯寫繁弦一曲,驚醒了夢境中的詩人,引起無限的悲愁;頸聯借典故生發聯想;尾聯提出“此情”二字,直接抒發悵惘之情。
3.了解所用的典故。
典故一:莊周夢蝶。《莊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作者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夢中的自己,不復成寐。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谿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里面隱約包含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
典故二:望帝啼鵑。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他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而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
典故三:南海鮫人。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
典故四:玉暖生煙。藍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作者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